王 濤,郭家瑞,劉傳志
(商丘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更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和高等教育發展新要求,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應用型創新能力的人才,為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辦學效益和辦學水平,增強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加快推進我校“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發展戰略,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探索一種工科專業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已迫在眉睫[1]。
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緊密結合經濟社會需求和學校發展目標定位,以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為導向,以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為抓手,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重點,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體系。通過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增強校企、校市合作的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工科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
(1)更新課程模板和教學內容。與企事業單位聯合制定制藥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培養方案、培養大綱、實習內容、評價方式等,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參考兄弟院校的專業培養方案,結合我院師資、實驗室的實際情況,修訂完善制藥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
(2)改革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課堂教學雙方的有效交流與互動,讓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真正構建個性化、多元化的教學新模式。
(3)實行“四平臺、四層次、四年不斷線、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模式[2]。“四平臺”指的是依托省級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制藥工程專業實驗室、藥物綠色合成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四層次”指的是依托省級基礎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展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層次、依托制藥工程專業實驗室開展專業實驗教學層次、依托藥物綠色合成河南省工程實驗室開展集中實踐、第二課堂創新性實驗教學層次,依托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實習實訓及畢業設計實踐教學層次;四年不斷線即大一開展認知實習,大二、大三開展校內集中實踐,大四開展校外實習。并且畢業論文(設計)實行雙導師制,企業導師為第一導師。目前,制藥工程專業已與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有限公司、天津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開展雙導師制畢業論文(設計)新模式。(4)鼓勵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圍繞“學術、技術、職業”三位一體的目標取向,鼓勵學生在校學習期間除正常獲得畢業證和學位證之外,利用課余時間給自己加壓充電,力爭取得各種資格證書和能力證書,以此提高學生在未來就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5)學生分類培養。大二學完專業基礎課程之后,班主任老師會引導學生對自己未來的發展進行職業規劃,根據學生個人意愿,我們會對制藥工程專業學生提前進行分類培養,愿意繼續深造學生根據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培養,愿意工作的學生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指導。
(6)改革評價體系。制藥工程專業對畢業生質量和專業質量的評價渠道包括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的評價和其他社會成員的評價(學院專門成立了校友辦,負責各地校友會的建設工作,通過校友了解和收集本專業畢業生的評價信息)特別是畢業生家長的評價。近年來,我們逐步建立健全了完善的社會評價機制,社會評價渠道、方式多元化,收到了良好效果。
(7)設置獎學金、助學金。根據企業對學校人才的認可程度設立冠名獎學金、助學金,讓學生對企業和社會有良好的認知和責任感,也把企業的文化提前輸送給未來的員工。
校企合作雙方聯合開展藥物中間體等課題研究,解決企業、行業的一些關鍵技術問題,實現合作共贏。根據制藥工程系教師科研水平的實際情況,要解決國家大型企業制藥生產中的技術問題,目前還有困難。對此類企業的合作應循序漸進,逐步進行,重點放在中小型制藥企業,特別是本市及周邊的中小型制藥企業,待我們取得經驗后,再逐步進軍大型企業。針對不同類型的合作項目,設置不同研究領域的項目負責人,采取規范化的項目運作模式,促進校企合作成效立竿見影。目前,制藥工程系專任教師已與河南瀚斯作物保護有限公司、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有限公司、商丘華商藥業有限公司等簽訂橫向項目10余項。學院要求全體教師要拓寬自己的科研領域,除了要進行基礎研究(如完成承擔的國自科項目等)外,還要抽出一定時間和精力,從事應用型課題的研究。這些面向中小型制藥企業的科研項目,可以是原創性的某些產品生產的完整生產工藝路線,也可以是一些企業已有產品的某一步或幾步的工藝革新改造。隨著時間的推進,力爭全系教師,人人有項目,人人有聯系的企業。
利用學校的優質的信息資源和先進的儀器設備,為商丘及周邊地區行業提供技能培訓服務,在此期間一方面使企業、行業員工基本素質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使學校的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共享。
制藥工程專業與河南神火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有限公司、上海仙代生物科技(商丘)有限公司等18家企業達成了校企深度合作協議,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實現資源和優勢互補。企業可以作為學生固定的實習基地,學院每年選派畢業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實習,學生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其專業技能將會大幅度提高。另外,如果畢業生在實習階段表現出色,可能還會成為企業正式員工,這樣同時擴大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3]。
為了合作項目研究的需要,在合作企業里共建相應的博士工作室。目前,我院已與河南瀚斯作物保護有限公司擬定了一套完備的校企合作共建博士工作室的方案,該方案即將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化學化工學院產學研合作教育試點工作領導組”的統籌協調作用,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共同抓好目標任務的分解和落實。把產學研合作作為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專業辦學水平、夯實專業底蘊的重要抓手。
學院將從專業建設經費和產學研合作教育建設經費中拿出資金,每年孵化5~8項有發展前景的科技研發項目,力爭這些項目在2-3年內實現成果轉化。學院還將在實驗室用房、儀器設備的購置等方面給予這些項目優先支持。
認真制定和貫徹落實學院關于促進自主創新和產學研結合的相關規定。為此學校、學院制定了一些橫向項目和產品轉化的獎勵措施,并且這些措施和教師年終業績考核、職稱晉升等掛鉤。
引導企業和高校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運用法律武器制裁各種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為產學研合作創建良好的法治環境。校企雙方也在合作的整個過程中嚴格遵守合作合同,避免任何一方的權益嚴重受損。
產學研結合是適應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是高等院校實現國家“兩個根本性轉變”的需要,是提高高校教師科研能力、推進高校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是優化企業科技行為的有效實現形式和途徑,其符合社會生產發展和技術創新規律,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機制,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探索工科專業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不僅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工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同時對加快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