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安順市平壩區畜牧服務中心 561100)
高熱性疾病主要是由細菌、病毒與寄生蟲等多種病原感染所致,不僅會發生繼發性感染,也具有較快的傳播速度,甚至會在大范圍內進行傳播,對我國養牛業造成極其嚴重的影響。 而且牛感染高熱癥狀疫病以后,牛會發生突發性的高熱情況,病程會持續1~2 周,對牛的生命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從而大幅降低養牛業的經濟效益。 因此,養殖戶在養牛的過程中,平時都需要極其重視疫病的防治,確保在牛發生疫病之后,就可以及時對其進行準確地診斷,以及根據診斷結果對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行實施,確保做到對癥下藥,不斷提升高熱癥狀疫病的治療效果,進而大力推動我國養殖業的發展。
引發牛發生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病原為牛傳染性鼻炎病毒,犢牛最易感, 而且牛在感染這種病毒之后, 體溫升至39.0℃~42.9℃,導致牛的精神狀態越來越差,甚至影響牛的食欲[1]。 隨著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情的發展, 會導致牛發生鼻黏膜充血流出粘稠性鼻漏,甚至在牛發生傳染性鼻氣管炎發病后期,使牛會存在十分嚴重的支氣管性咳嗽, 所以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發病率與致死率較高,從而嚴重影響牛的養殖情況。
引發牛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為BVD 病毒,而且根據相關資料的顯示牛病毒性腹瀉發病率僅僅是5%,但是牛發病之后的致死率遠遠高于90%,以及在春秋兩季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如果發病會對牛的健康成長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 同時牛病毒性腹瀉發病前期并沒有任何預兆,一般情況是牛突然發高燒,然后連續多天發高燒,使牛的精神萎靡、食欲不佳,以及牛的眼中會存在大量分泌物[2]。 并且隨著牛病毒性腹瀉病情的發展,在疫病的發病后期,牛會發生口腔黏膜糜爛與舌面上皮壞死的情況,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母牛流產或者產出死胎。
牛流行熱是由流行性熱病毒引起的,通常在3 歲以內的小牛中存在較高的發病率,甚至具有一定的傳播性,養殖戶如果發現小牛感染牛流行熱病毒,會導致小牛體溫存在持續性升高,以及發高燒不退的情況。 因為牛流行熱的發熱持續時間不長,通常牛發熱幾天以后體溫會恢復正常,所以會導致疫病的治療中斷。同時牛感染牛流行熱之后,雖然體溫會恢復正常,但是牛仍然會存在眼發紅、流淚、精神萎靡等情況,甚至會具有十分明顯的喘息聲。
為確保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進行有效地防治, 養殖戶首先需要全面檢查牛群, 查看牛群是否具有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病毒,如果發現已經被感染的牛,應該隔離治療。 而且養殖戶需要全面消毒牛舍, 能夠有效避免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的病毒繼續傳播,進而威脅健康的牛。 因為根據醫學研究方面進行分析,牛傳染性鼻氣管炎難以根治, 所以養殖戶為確保有效減少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的傳播,必須使用無害化的方式對病牛進行處理,才能夠確保為其他健康的牛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雖然在養殖牛的過程中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率較低, 但是在牛發病之后會具有較高的致死率, 從而會嚴重影響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 養殖戶需要通過對牛的抗病毒能力進行提升,不斷對牛病毒性腹瀉的發病率進行降低, 雖然牛病毒性腹瀉沒有十分明確的治療方法, 養殖戶可以將病毒防治作為重點工作。 因此,養殖戶可以從養牛的日常管理的細節方面入手,不斷對疫病的檢疫進行強化,以及適時地對牛進行血清檢驗,能夠有效避免潛在的病毒對牛的威脅。 同時養殖戶發現感染的病牛,需要使用無害化對其進行處理, 進而大幅降低牛病毒性腹瀉對養殖業所造成的影響。
養殖戶在對牛流行熱進行防治時, 必須極其重視牛群的飼料管理工作, 加強對飼料的衛生檢查, 以及消毒牛群的活動場地,定期對牛群進行注射疫苗與消毒。 養殖戶需要合理安排牛群的休息時間,以及對牛的糞便進行定期的處理,為牛提供更加安全、干凈的環境。 不斷對牛群的整體免疫力進行強化,從而有效避免牛感染牛流行熱病毒。 同時養殖戶在發現牛感染牛流行熱病毒時,需要及時對其進行隔離,并且養殖戶需要檢測飼料,根據牛群的實際情況,對牛使用退熱劑與強心劑,以及抗生素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高熱癥狀疫病具有傳播速度快、大范圍傳播等特點,如果牛感染高熱癥狀疫病后存在較高的死亡率,從而嚴重影響養殖行業的經濟效益。 因為高熱癥狀疫病的治愈率較低,養殖戶在養殖牛時,需要極其重視高熱癥狀疫病的防治,確保通過使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對高熱癥狀疫病的發生率進行降低。 但是在養殖牛的日常管理過程中,一些突發性疾病難以發現,所以養殖戶可以適時的對牛進行血清檢疫,確保及時發現牛的感染情況,然后將其隔離,能夠有效避免病毒大范圍的傳播,進而為健康牛群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