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衛生城市,也是全國第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中國食品工業強市、中國縣域經濟百強市。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健康中國”戰略,依托得天獨厚的農產品、水產品、畜禽養殖等資源稟賦和雄厚的調味品產業基礎,以興化經濟開發區為載體,大力度發展健康食品產業,突出調味品產業,著力建設“中國唯一、世界第一”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打造千億級健康食品產業集群。2020年上半年,興化經濟開發區健康食品企業逆勢上揚,開票銷售、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1%、52%。其中,調味品集聚區大放異彩,調味品產業勢頭迅猛,開票銷售、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6.8%、58.6%。
興化市位于江蘇省中部的長三角經濟圈和長江經濟帶,地處泰州、揚州、南通、鹽城經濟區中心,至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全市總面積2393平方公里,人口158萬,土地肥沃,河溝縱橫,環境優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興化是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全國著名的農業大市,盛產糧油果蔬和水產品,連續10多年被表彰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淡水產品產量連續30多年位列全省縣(市)第一,是中國生態河蟹養殖第一縣(市)、中國脫水果蔬加工第一縣(市)、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食品工業強市。全市有8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以興化為中心的1萬多平方公里的里下河地區11個縣(市)擁有1000萬噸稻米、1000萬噸紅皮小麥、350萬噸淡水產品、250萬噸果蔬、2000萬只畜禽。興化大米、興化大閘蟹、興化大青蝦、興化紅皮小麥、興化香蔥、興化面粉、興化龍香芋等被原國家工商總局批準為“七大集體商標”,是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的地理標志產品,其中興化大米榮獲“2018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
2017年興化經濟開發區邀請新加坡邦城規劃設計公司,高起點、高標準編制規劃,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建立戰略性合作,共建“中國健康食品產業創新基地”,爭創“中國健康食品產業名城”。2018年,興化市政府與中國農業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開發區正式建成“中國農業大學(興化)健康食品產業研究院”。興化經濟開發區緊緊圍繞創建以健康食品為特色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奮斗目標,聚焦健康食品產業定位,突出調味品產業,已初步形成調味品、火鍋料食品、米面制品、黃油及冷凍方便食品、脫水蔬菜、巧克力制品、食用油、乳制品、肉制品等九大健康食品產業鏈,總體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的“中國唯一、世界第一”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已初具規模。
中國調味品行業的“油、鹽、醬、醋等”是老百姓“衣食住行”中最基本的剛性需求。近年來,調味品行業品牌企業日益強大,其市場份額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也有明顯的變化。調味品行業正處于產品不斷細分、市場不斷集中的快速成長階段,2019年我國調味品行業銷售收入已達4000億元,增速超過12%。興化擁有雄厚的調味品產業基礎。在興化,有1萬多人從事調味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工作,產業規模達300億元;在全國,有5萬多興化人從事調味品產業,銷售收入達500億元,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8。
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2017年,興化經濟開發區委托新加坡邦城公司高標準編制8平方公里的“中國唯一、世界第一”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規劃。集聚區總投資200億元,總體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配套建設8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20萬平方米的批發市場、倉儲冷鏈物流,以及占地300多畝集商貿會展、餐飲美食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產業綜合體。為加快推進調味品產業集聚區的建設發展,開發區攜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連續三年召開中國·興化健康食品暨調味品產業發展大會,召開調味品專家年會以及烘焙食品年會等全國性行業會議,集聚產業、集約要素、集成發展,將調味品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做精做特、做深做優。
打造調味品產業集聚區以來,以北京特味濃科技、姚家族食品、天然草堂生物科技、上海頂淳食品等為代表的興化能人紛紛返鄉創業投資;以華寶嘉豪食品、山東大廚四寶、上海何勇集團(阿香米線)、拉面說等為代表的國內知名品牌和網紅新秀也相繼集聚興化;以東錦集團、太太樂、王致和為代表的一批行業巨頭和老字號品牌紛至沓來;以安井食品、伽力森主食、頂康食品為代表的原駐品牌企業正在加速發展。特味濃、姚家族、麥肯嘉頓、高氏醋業等16個項目已投產達效,全家樂、味頓、味多寶、頂濃等10多個項目已基本建成,大廚四寶、天然草堂、嘉豪食品等20多個項目正在建設,一大批待建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調味品集聚區一期廠房已有企業陸續入駐。這兩年,興化共新注冊230家調味品企業,到目前為止,全市工商注冊調味品企業473家,調味品集聚區入駐企業300多家,投資總額超過200億元。集聚區內一些企業已成為產業細分行業的領跑者,頂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方便面系列調味包連續多年占康師傅用量的90%;江蘇特味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腌料已占國內奧爾良腌料95%以上份額,該公司已成為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奧爾良腌料生產基地;伽力森主食(江蘇)有限公司生產的乳脂黃油獲得歐洲質量認證,最高出口份額占國內99.4%,連續10年穩居中國黃油制品出口總量第一。根據順豐、韻達等6家快遞公司統計,興化每天發出調味品類快遞8萬多件。調味品集聚區已初具規模,即將迎來黃金時代。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四五”發展打好基礎之年,我們將緊扣“抓項目、優生態,超千億、創高地”要求和全省進位、泰州爭先、興化率先的“一進兩先”目標,全力打造調味品特色產業集群發展的新地標。
從企業集聚到產業集群,不僅是地理集聚、物理疊加,更需要環境催化、內在裂變。從市級層面,調味品集聚區作為江蘇省重大建設項目,省自然資源廳“點供”用地指標,該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詳細性規劃都已經興化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符合國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我們以編制生產力布局與發展規劃為切入口,同步編制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將這兩個成果落實到正在編制的2020—2035國土空間規劃中,重構經濟地理版圖和管理體系,并以此配置要素、傾斜資源,為項目規范高效落地做好支撐。在調味品集聚區層面,我們請新加坡邦誠設計公司高標準編制集聚區發展規劃,投資建設綜合服務區,更新、置換原有非食品企業,增加產業服務功能,在集聚區首期12.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建成并有部分企業入駐的前提下,加快推進二期60多萬平方米廠房、會展中心項目及鄰里中心、冷鏈物流等配套工程建設;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技術支持下,由興化市政府牽頭,開發區和市場監督管理局共同投資1.2億元建立國家級食品檢驗檢測中心,購置了國外先進設備,從國內頂級檢驗檢測機構華測檢測集團高薪聘請高管擔任中心經理,從業技術人員以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生為主,硬軟件配置在華東地區堪稱一流,已為多家大型食品、調味品企業出具權威檢測報告,并為多家企業提供點對點解決方案,得到行業內一致認可和好評。我們還要不斷完善產業體系,建鏈、補鏈、強鏈,致力打造全國特色工業旅游小鎮和企業品牌廣場,推進產業環境戰略布局。
健康食品是首位產業,調味品是健康食品中的“軟黃金”,兩者相輔相成,調味品邁入“健康”領域勢在必行、勢不可擋。在興化現有營商環境基礎上,我們還要精益求精,以招商政策為牽引,從“效率、成本、可預期”三個維度入手,拿出一系列“真金白銀”“干貨實招”,努力打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高地,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在金融服務、市場開拓、現代物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出臺完善的人才引進、激勵機制和政策,向集聚區企業提供設施齊全的公共服務;在發展規劃、財政政策、政務服務、創新創業等方面,每年安排專項資金不少于 5000 萬元,對集聚區企業發展給予支持;在節能環保方面給予企業技術、資金配套支持,推進企業年度節能目標、單位工業增加值耗能、用水量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處于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規模以上企業全部達到國內清潔生產先進水平;在安全生產方面,以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全力指導企業完善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杜絕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以土壤基石為觸手,不僅要把本地“小而散”的企業“聚起來”,也要把在外“多而廣”的能人“叫回來”,更要把全國“大而強”的龍頭“引過來”,走集約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之路;以社會輿論為抓手,營造一種“調味品產業”重要、“調味品人”光榮的社會氛圍,讓食品企業家和從業者廣受社會尊重,從事調味品產業讓人心情舒暢、工作順暢、生活通暢;以行業地位為吸引,不斷推動興化調味品產業創新、集群壯大速度,借力中國調味品協會,繼續舉辦全國性的調味品產業發展大會和專業年會、專家論壇,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各類大型調味品會展等行業活動,不斷提升集聚區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影響力。
區域競爭的核心在于服務、支撐發展的效率與能級,產業發展同樣如此,小勝靠風口,大勝靠格局。興化調味品行業集聚發展較晚,要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匹黑馬,必須擁有生態式、立體化的服務支撐,完善健康食品和調味品產業招商圖譜及發展規劃,為產業轉型指明方向。圍繞構建以調味品為特色的健康食品產業體系,進一步深化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目前集聚區有很多企業已先行一步,如特味濃食品、頂淳食品、興野食品、鼎益食品、頂能食品分別在北京、上海、南京、浙江、廣東擁有產品研發中心,以保持產品的推陳出新和核心競爭力,推動調味品產業和米面制品、火鍋料、脫水蔬菜、巧克力制品、食用油、乳制品、黃油、肉制品等九大健康食品產業成環成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服務鏈四鏈融合,促進產品向精深加工、終端和品牌方向攀升,提速設計、研發、服務水平。利用大數據平臺優化信息采集、整合、發布和共享流程,為健康食品和調味品產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人才和服務保障。在開發園區層面,結合全省開發園區改革,去行政化,圍繞產業邏輯,實行黨工委領導下的“集團公司+街道+專業園區”管理模式,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的道路。經泰州市批準,開發區專門設立調味品產業管理辦公室,構建現代工業服務業體系,對園區現有業態與模式進行創新轉型,采用導入新科技、創造新模式、誕生新業態、形成新產業等綜合手段,不斷“搶占”行業先機,努力打造 “中國唯一、世界第一”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靶向目標不放松,解放思想再出發,力爭實現聚集調味品企業600家以上、形成銷售500億元以上、稅收50億元以上的“655”目標,借勢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調味品協會、江蘇省調味品協會賦能,全力推動興化開發區健康食品和調味品產業邁向千億級大關,在蘇中大地迅速崛起一座“中華百味谷·楚水健康城”。
興化市委書記葉冬華在興化經濟開發區調研時說:
興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今年以來,我們以產業、城鄉、治理三大轉型為抓手,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上半年,開發區健康食品產業逆勢上揚,特別是調味品集聚區表現搶眼,產業開票銷售、稅收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6.8%、58.6%。
美味興化,源于“土生土長”。調味品產業是興化大地里“長”出來的產業。在興化,有1萬多人從事調味品生產、加工和銷售工作,產業規模達300億元;在全國,有5萬多興化人從事調味品產業,產業規模占全國的1/8。這6萬多人,是土壤和基石,也是觸角和網絡,通過他們,我們不僅要把本地“小而散”的企業“聚起來”,也要把在外“多而廣”的能人“請回來”,更要把全國“大而強”的龍頭“引過來”,走集約化、高端化、品牌化發展之路。今年上半年,調味品集聚區在興化初具規模,我們也立下了“中國味道在興化”的遠大志向。
美味興化,始于“集約集聚”。從企業集聚到產業集群,不僅是地理集聚、物理疊加,更需要環境催化、內在裂變。我們以生產力布局和發展規劃為切入口,重構經濟地理版圖和管理體系,并以此配置要素、傾斜資源,為項目規范高效落地做好支撐。在開發園區層面,我們大力推進園區改革,圍繞產業邏輯,實行黨工委領導下的“集團公司+街道+專業園區”管理模式,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運營、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之路,努力打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營商環境高地,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美味興化,成于“借勢借力”。區域競爭的核心在于服務、支撐發展的效率與能級。我們將深化產學研合作,把目前興化市調味品行業協會、調味品產業發展大會、中國健康食品產業創新基地的“三駕馬車”上升到2.0版,深化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全國烹飪協會等國家級協會的合作,爭取成為
全國糖酒專家年會、調味品專家年會、烘焙食品年會等全國性會議的定點主會場,努力打造“中國唯一、世界第一”國際調味品產業集聚區。
美味興化,向于“共生共榮”。隨著食品工業由溫飽型向康養型、功能化、大品牌轉型,調味品行業也正處于產品不斷細分、市場不斷集中的快速成長階段。我們將著力構建以調味品為特色的健康食品產業體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服務鏈四鏈融合,促進產品向精深加工、終端和品牌方向攀升,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聚集調味品企業600家以上,形成銷售500億元以上、稅收50億元以上的“655”目標,推動健康食品產業邁向千億級大關,讓美麗江蘇的每個餐桌上都有更多“興化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