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轉涼,很多家長吐槽,寶寶夏天沒胃口,就指著入秋后長點肉,可是又攤上了秋季腹瀉,拉肚子拉得簡直是要住在馬桶上,腿都拉軟了。
當前,引起秋季腹瀉的元兇大多是輪狀病毒。此病毒生命力極強,即使在50℃的高溫下或零下20℃的嚴寒中,都能不吃不喝地活著。一到秋天,它就來了精神,伺機侵入人體,經口到腸,繁衍子孫,很快就成了氣候。另外,還可能是諾如病毒,癥狀相對輪狀病毒要輕一些。有些寶寶會同時出現兩種病毒的混合感染,癥狀就會相對重一些。
6 個月~3 歲的嬰幼兒是主要的易感人群;營養不良、佝僂病、貧血和體弱多病的嬰幼兒更容易患病,而且病情重、病程長。小于6 個月的小嬰兒,由于有母乳中的抗體保護,不易患秋季腹瀉。3歲以上的兒童,消化道功能和免疫系統逐步完善成熟,也很少患秋季腹瀉,即使患病,病情也會輕很多,病程一般較短。成人也會感染秋季腹瀉,癥狀與兒童相似,但病情輕,病程短,一般2~3天即可痊愈。
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后,一般可先有發熱、流涕等類似感冒的癥狀,有些還會出現嘔吐。在1~2 天后會出現腹痛、水樣大便,大便多為黃綠色蛋花、白色米湯樣稀水便或排出完全不變形的吃進食物,且有酸臭味。
這是因為:輪狀病毒引起小腸上皮細胞的斑樣損傷,黏膜受累導致腸絨毛被破壞。雙糖酶的活性下降可導致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下降,滲透壓增加,分泌增多,形成水樣腹瀉。
一旦發生腹瀉,家長應注意觀察寶寶的精神、面色、大便次數、性狀及尿量。無論病情輕重,都應盡快帶寶寶看醫生,同時帶一份新鮮的大便送化驗檢查。
化驗大便需要取其有形成分,如紅細胞、白細胞、脂肪球、寄生蟲卵等,這些有形成分通常存在于糞便的液體里。糞便的固體部分以食物殘渣為主,對化驗沒有太大作用。
大便標本必須使用干燥潔凈的容器盛裝,不能用尿不濕、尿布、衛生紙、棉簽等有吸水性的材料容器。采集后的標本最好在1 小時內送檢。如果孩子腹瀉特別嚴重,家長可帶孩子到醫院,現場排便后第一時間采集標本送檢。大便常規檢查、輪狀病毒檢查,可在半小時出結果。
輪狀病毒感染的腹瀉,多數具有自限性,病程較短,一般為3~5 天。腹瀉不主張吃抗病毒藥和抗生素,因為用藥不但無效,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亂,加重腹瀉。即使病情發展嚴重,合并了細菌感染,也應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抗生素。
輪狀病毒腹瀉以液體療法、對癥治療為主,可口服一些微生態制劑和消化道黏膜保護劑。秋季腹瀉對寶寶的最大危害是脫水,嚴重脫水可造成大腦等器官損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寶寶開始腹瀉就要及時補水,不要等到出現缺水癥狀(如排尿減少、哭鬧時沒有眼淚、眼眶凹陷等)再補水。如果寶寶嘔吐明顯,可暫停10分鐘再繼續喂水,且要喂得慢些。
益生菌制劑的功能有兩種,可以治療腹瀉,也可以治療便秘。很多家長在寶寶腹瀉期間自行給寶寶服用益生菌,結果腹瀉更嚴重。因此,不要將益生菌制劑作為治療小兒腹瀉的必用藥物,服用后效果不好就應及時停用。
適當的營養供應對寶寶病情的恢復、縮短腹瀉康復時間,預防營養不良都很重要。可以繼續母乳喂養,人工喂養的寶寶鼓勵多進食。如果頻繁嘔吐,需暫時禁食,通過輸液補充液體。
腹瀉期間要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如米湯、米粥(可適當放些鹽)、稀釋牛奶或脫脂酸奶等。不吃生、冷、油膩食物。同時鼓勵寶寶多喝水。
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口”傳播。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糞便后,將病毒傳染到手上或面部,由食物帶入口中。患者糞便中的病毒也可擴散到空氣中,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
嚴防糞—口傳播對預防秋季腹瀉至關重要。便后要洗手,不要接觸食物,這個很重要。不僅兒童要注意這些,作為看護者的成人注意衛生也非常重要。
輪狀病毒傳染性強,可以在家庭和醫院內迅速傳播。被感染者的每克糞便可包含億萬個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而只要10~100顆就可導致感染者發病。
患了秋季腹瀉的兒童最好不要去幼兒園,在家或醫院隔離。此外,家長可帶孩子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有效減少病毒感染引起的重癥死亡病例。
需要提醒:輪狀病毒腸炎雖是一種自限性的常見病,但也可因引起了胃腸道外的并發癥而造成死亡。如果寶寶腹瀉頻繁,持續高熱且出現嘔吐,在家不能很好地口服補液,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治療,以免延誤救治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