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是職場新人,白天工作滿滿當當,夜里經常加班到八九點,好不容易熬到下班,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本該洗個熱水澡馬上入睡,可總覺得缺點啥。先打一會游戲放松一下,再翻翻朋友圈,刷刷微博,一不留神就十二點多了。第二天一早又得上班,周而復始,感覺身體快被掏空。可明知這樣熬夜不好,卻總是改不了,無法自拔,小劉苦惱不已。
生活中,像小劉這樣的人不在少數,他們明知熬夜的種種危害,也意識到應該馬上改正這種行為,甚至用各種處罰或激勵措施來約束自己,可每當夜深人靜,卻總又控制不住。
熬夜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因為學習或工作任務尚未完成而不得不晚睡,為被動性熬夜;二是每天已經習慣了晚睡,并不影響第二天的身體和精神狀態,為習慣性熬夜。
像小劉這樣的熬夜則屬于“報復性熬夜”。這是網絡流行詞,是指白天過得不太好或不滿足,想在夜間得到些許補償,深知熬夜的危害,夜里也沒什么要緊事做,卻依舊熬夜。
“報復性”的熬夜,說白了,是報復白天被剝奪的時間和自由,以證明自己仍然能夠主宰一切,不被任何人或事支配。白天工作很累,沒有自己的時間,整個人都像一張繃緊弦的弓,得不到的安慰和滿足只有靠夜里來彌補。而要達到這種滿足,唯有犧牲睡眠時間。
在這類人群的世界里,一天的時光被分成了兩段,一段是漫長煎熬、壓力山大的白晝,一段是短暫愉悅、虛無縹緲的黑夜,只有黑夜才能傾聽到他們內心真實的聲音,放松的不僅是倦怠的軀體,還有心靈。
從心理學上講,報復性熬夜實際上是一種過度補償行為,即個體為了克服某方面的缺陷而采取的過度行動,以求從某種狀態中解脫。有人白天被各種交際、應酬支配,認為唯有夜深人靜時的悠然獨處,才能真正放松自我,才是屬于自己的“自由世界”,盡管非常疲憊,卻不甘心早早入睡。
報復性熬夜又像是一種反抗,反抗社會、環境、領導、同事、家人施加給自己的壓力,反抗不能自由支配時間的不自在,為此情愿犧牲睡眠和健康。這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是對現實生活的無奈,也是一種成癮行為,明知熬夜有危害,卻試圖從中獲得快感。
前不久,中國睡眠研究會對新冠疫情期間的居民睡眠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每夜零點后才睡的比例顯著上升;而面對“如果睡不著會干什么”這一問題,61%的人回答“玩手機”。
那么,當務之急便是戒斷手機依賴。網絡信息流無休無止,綜藝網劇、熱搜話題、各種短視頻鋪天蓋地,如不加節制,只會沉迷其中,困縛于信息繭房。不如找個平衡點,學會按下“暫停鍵”,比如定個鬧鐘,約束自己每晚臨睡前允許刷半個小時的手機,時間一到馬上睡覺。
熬夜也是一種拖延癥。不妨嘗試白天就開始合理安排,提高效率,節約出一些時間留給自己。白天得到了些許滿足,晚上就不會太焦慮,心情也會更舒暢,睡得就會相對早些。
你還可以向同住親友求助,讓他們催促你早睡。如果你一個人,可以做做健身,聽聽舒緩的輕音樂,這些都能放松身心,利于早睡。總之,堅持下去,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一定能找回健康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