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病毒流行季,人們空前重視自己的健康,誰都不想讓自己的抗病力落后于人。但有些危害身體抗病能力的錯誤飲食方式,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
那些特別誘人的美食,十有八九咸味很重。咸辣味、咸鮮味、咸甜味,萬變不離其宗,必須靠大量的鹽來增味。想想,如果京醬肉絲、辣子雞丁、魚頭泡餅少放鹽,如果麻鴨脖、泡椒鳳爪、辣條的咸味淡了,如果炸薯片和鍋巴少了一半的咸味……還會顯得那么誘人嗎?
其實,在出汗不多的情況下,每天3~5克鹽即可滿足人體需求,過多則有害。此前,營養學家一直宣傳“日攝鹽量不過6克”,主要是血壓控制方面的考慮。近期的研究發現,高鹽還會擾亂腸道菌群,甚至有害免疫系統功能。
德國醫學家在小鼠動物實驗中發現,吃了高鹽飼料的小鼠,在接觸到致病性大腸桿菌和單核增生李斯特菌等致病菌后,更容易出現嚴重的感染情況。在后續的人體試驗中,研究者讓健康受試者每天額外吃6 克鹽,結果一周之后受試者的身體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中性粒細胞殺死細菌的能力明顯降低了。研究者發現,當吃高鹽膳食的時候,身體要多排除鹽分,就要增加腎臟中尿素的含量。過多的尿素會降低中性粒細胞(屬免疫細胞)的抗菌功能性,而中性粒細胞的抗菌作用,對于預防腎盂腎炎非常重要。
簡單說,就是吃鹽太多,造成中性粒細胞的抗菌能力差,容易患上腎炎。這和傳統保健忠告“多鹽傷腎”一致。另外,要想排除掉多余的鹽,就需要調整水鹽相關激素的水平。為了降低鹽皮質激素,又導致具有糖皮質激素活性的物質增加,這會擾亂相關激素分泌的晝夜節奏,抑制全身免疫功能,減少中性粒細胞的產生量,降低其抗菌功能。雖然沒有做有關病毒的實驗,但可以預計高鹽飲食對抗病毒也是不利的。
多吃糖有害免疫力,這已經不是什么科學新聞了。人們早就發現,血糖過度上升的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正常者相比,身體的抗菌能力、抗病毒能力均顯著下降,甚至癌癥風險也會上升,而這些都與免疫系統功能下降密切相關。
有營養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喝甜飲料多的成年人,患哮喘和慢性支氣管炎的風險更大,而這些疾病都意味著免疫系統的功能紊亂。幾十年前就有研究發現,過多吃糖會降低中性粒細胞等白細胞的功能,使其對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下降。近來的研究提示,高糖飲食會擾亂腸道菌群,而腸道微生物的平衡與正常的免疫功能密切相關。這里所說的糖是指人工添加糖,并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添加到食品飲料里的精制糖和糖漿,會降低飲食的營養素密度,即便熱量沒有超標,也會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這種情況會讓免疫系統功能雪上加霜。
蛋白質太少或太多都有害免疫力。蛋白質是抗體和多種免疫應答中各種活性物質的主要原料。
只吃大量蔬果,魚肉蛋奶豆制品等食物不足,會導致蛋白質攝入量過少,當機體處于蛋白質營養不良時,身體的抗感染能力會下降;反過來,把魚蝦肉蛋當飯吃,同樣也是不利于免疫系統正常功能的。攝入蛋白質過多,會造成腎臟的尿素水平上升,而腎臟中過多的尿素不利于免疫細胞的抗菌作用;此外,吃過多的動物性蛋白質,而植物性食物比例太少,也會造成身體的營養不平衡,抗氧化物質不足,膳食纖維不夠,這些都會影響到腸道菌群的健康和免疫系統的功能。
到點不吃飯有害免疫力,這一點很多人沒想到。澳大利亞科學家的近期研究發現,人體的腸道免疫功能具有晝夜節律,而這種規律和吃飯時間有關。到了飯點,如果及時吃飯,則免疫功能增強,有利于預防可能出現的腸道感染。這是因為,人們每天所吃的食物,并不是無菌狀態。為了對付可能存在的有害細菌,人體通過分泌胃酸來殺滅微生物,同時還在腸道中配備了強大的免疫部隊來預防和鎮壓微生物作亂,保護腸粘膜的完整性,避免腸道發生炎癥。
在不吃東西的時候,這些免疫部隊無事可做,它們就保持一個低活性狀態。如果沒有微生物來襲,這些免疫細胞的活性過高,就有可能造成腸道的慢性炎癥和自身損傷。
如果每天按時進食,形成一個很好的規律,身體就知道什么時候激活腸道的免疫系統,什么時候讓它們休息。如果有一頓沒一頓,進食時間無法預測,那么腸道免疫系統也會無所適從,該活躍的時候不活躍,該休息的時候過度緊張,就容易造成腸道慢性炎癥。
一旦腸道出現疾病,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會受到巨大影響。一方面,容易消化不良,吃同樣的食物,得到的營養可能大幅減少,從而降低全身抗病力;另一方面,進食混亂也會影響腸道菌群,而腸道菌群狀態與消化吸收能力、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和身體的免疫功能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