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行,班華卓,王 健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鞍山 114051)
名人故居可以理解為過去那些為國家和社會進步起到重大作用人士的住址,是人類歷史變遷進程留存的珍貴歷史文化遺跡,以各種側面表現出過去名人參與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及彼時的社會真實面貌。名人故居類紀念館則是以名人過去居住與工作的地址建立起來,并收藏保管、陳列宣傳及學術研究那些和名人有關的歷史文物與其他實物材料的機構,專門召集大眾傳播人文思想,傳揚人類社會歷史,懷念古人并凈化心靈。張氏帥府是張氏父子二人的官邸以及其二人的其他名下私宅建立起的一個建筑群,其均為張氏父子生活地點,是張氏父子傳奇人生的真實寫照之一,同時,張氏帥府是目前我國所有名人故居中,保存最為完整的,而且作為名人故居其占地面積在我國其他故居中也是名列前茅,目前的張氏帥府,被譽為“東北名流故居第一”,是我國4A 級的旅游景區,以及同時也是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工作單位。
大帥府是民國時期長子張學良將軍統轄東北地區及北洋政府元首張作霖的私邸和第宅,是兩人治理東北時的主要權力中心,更是如今東北地區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名人故居,稱得上“東北第一名人故居”。
張氏帥府最早可以追溯早民國三國,也就是1914 年9 月開始興建,占地約3.6 萬平方米,實際建筑總面積高達2.76 萬平方米。這一著名故居在上世紀晚期就被國家評為近代全國優秀建筑群。1985 年,沈陽市人民政府就將公布這一優秀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保護單位。后來到1988 年,遼寧省政府將其明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到了1996 年,“張學良的故居”被國務院斷定為我國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隔一年,遼寧省經過籌備,將故居成立“張學良舊居陳列館”。2002 年,將其改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并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2004 年,如今,東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名人故居被評為國家4A 級景區。甚至到2017 年末,躋身我國第二批20 世紀建筑遺產名單[1]。
歷經三十多年的修繕與保護,原來簡單的一個個院落,基本的陳設擺放物品等,逐步變成如今多達7339m2展出面積,3 萬平米公開展區面積,圍繞張氏父子兩人生活、我國東北地區近現代歷史及金融史的變化等主旨內容,已成為一座具有歷史題材和名人故居性質的博物館。
名人故居旅游與社會的文明發展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響并相互促進發展的?,F代模式下的旅游業比以往的旅游更大程度上重視開發人們的思想維度、促進人們的個人素養、擴大人們的眼界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名人故居相對于其他模式下的文旅,其更具有人文溫度,可以增加游客對于文化的有感知,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名人的生活歷程多種體驗感。名人故居所保留和沉淀的歷史,既是體現了所在城市的獨特文化,更是一種智慧的積累。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名人故居遭到破壞,使這種文化毀于一旦。在此前提之下,本文將針對張氏帥府的旅游發展與保護進行研究淺談,針對如何對其進行保護深入研究,提出相關的保護措施并讓其得到發展。
名人故居的存在使城市平添了不少厚重的人文風貌,從張學良故居來看,其周邊分布了各種類型的商業體與住民活動場所,被成為具有人文氣味照射的的是帥府街和帥府自家家宴。現代城市,名人故居博物館本身就帶有突出的建筑風格的氣息,更彰顯了自身悠久的因循文化品格。這些源遠流長的文化氛圍積淀成深厚的文化內涵,長此以往,成了衡量地區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尺。
聞人遺居真正地見證了名人的生長與日?;顒?,成為對名人信息保留并弘揚的重要載體。張氏帥府的兩任主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是近現代我國十分著名的人物。張作霖作為奉系軍閥首腦,一代梟雄,更是北洋軍閥政權最后的掌權者。張學良子承父業,是冥國軍政府有名的一級上將,也是中國共產黨給予盛譽的“千古功臣”“偉大的愛國者”。
文化名人通常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民族精神,他們本身具有優秀的個人品質與卓越的創造力,而受到世人的稱贊?,F代城市首要的精神財富是聞人舊居,關鍵是因為它負有道德和文化建設。對張氏帥府瞻仰,不僅幫助城市文化氣息與道德水平的提高,更能讓我們對城市的悠久變遷歷史和優秀文化有所了解,充實人生經歷,熏陶節操,傳播正能量,使城市增添更多無窮魅力。
1914 年中路四合院開建到1934 年西路少帥府的建成,整個張氏帥府歷經20 年的建設。它的整個建設幾乎反映了沈陽建筑近代化的全貌,成為沈陽同時期城內最有時代性、代表性及地域性的建筑群[3]。伴隨我國國門開啟,西洋建筑風涌入,最早反映在建筑的局部改變,1916 年,帥府東路的綠色小樓,仿照當地傳統建筑,采用凹形平面、五灣對稱布局,局面比如西式窗套的拱形窗洞等則是西方建筑式樣;1922 年建成的大青樓是當時沈陽市盛行的中國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它廣泛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張氏帥府中的建筑完美地反映了整個沈陽建筑從中式到中西式整合及西化的現代化變遷。
科學維護名人故居,使它在城市的高速發展中仍維持原貌,使其煥發新的生機,彰顯新的時代氣息。張氏帥府博物館通過修繕歷史建筑恢復歷史風貌,通過對人物的基本陳列展覽和強化宣教力度,做到古典與現代、文物價值與實用功能創造性地結合起來加以活化利用,使張氏帥府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2]。
參考《文物保護法》中“誰受益誰保護”的基本原則,名人故居應由使用者維護和維修。然而,被列為政府機關使用的名人故居卻沒有得到真正的保護和修繕。由主觀去看,故居使用者自身素養不高,沒有充分引起保護關注,缺乏保護意識。從客觀上講,這是不到位、流于形式。為此,從這一現象出發,要定期普及教育學習,讓使用者能定期將故居的外貌、內部照片等上傳公共網絡,使用者能彼此監督,提高他們的保護意識與思想。
很多名人故居一般在舊城中心,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名人故居很可能成為城市規劃的重要阻礙而可能受到人為損害。沈陽過去就發生過有的名人故居被破壞的事件,四合院被全部拆除,成為奉天街通道。要想使名人故居傳承并保護下來。要以文化建設的視角對城市建設重新規劃,最大化地使名人故居得到保護,讓城市建設與名人故居間獲得和諧共存,攜手發展。
沈陽地區的名人故居銘牌比較傳統而簡單。一種鋁制,一種黑色為主色調,兩者均為長方形,毫無美觀科研。說明名人即便在全國其他地區也有故居,銘牌卻不會重復。最后,經由房屋所有者許可,給此處名人故居設計專門的藍牌,制作完成就把它掛與門口的墻上。
綜上所述,張氏帥府作為我國名人故居,其當地對其建筑保護與利用措施具有獨到的見解與意義,在今后對于我國其他類似名人故居的建設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我認為名人故居主要在于兩大方面:一方面是保護;一方面是利用。名人故居是我們祖先保存的重要文化遺產。保護名人故居,實際上就是繼承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發掘大帥府舊居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且對故居的維護與進展的研究,主要是為了提高現代精神文明建設質量,必須保護和利用故居無形資產,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故居紀念館更加完善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把名人故居博物館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