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梓
(傲思林藝規劃設計咨詢(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000)
“共生城市,眾生的共生”。共生思想對城市發展史起著關鍵作用。共生思想不僅可以促進城市景觀多樣化發展,體現城市特色,更是有利于現代都市與歷史建筑的共生,進而幫助城市居民與歷史街道的共生。由于街道屬于整座城市的開放空間,這就必須考慮整個自然氣候,并且還要考慮當地的人文文化,設計不僅可以將老街區與新城市有機融合,并保留歷史街道的原有風貌,更以開放的姿態吸引更多市民前來參觀體驗。
開放共生設計的目的和意義就是要做到對于整個歷史街道的完整保護,并且在不破壞原有歷史建筑的基礎上,結合新型沉浸式設計手法,通過未來科技景觀設計呈現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利用3D 投影技術、VR 技術、動能互動雕塑、發光玻璃等現代手段將歷史街道風貌傳達給居民和游客,做到歷史街區景觀與現代社會共同發展,讓“舊”與“新”進行碰撞,激發創新型文脈傳承!設計師的目的是為人們創造一個有趣、舒適、安全、美觀的城市歷史空間,結合當代時尚元素,以開放的姿態歡迎各方游客,用共生思想來完善空間設計和優化綜合效益。
具有歷史意義的樹木、建筑和老街步行區,都可以稱之為歷史景觀。無論尺度大小、地理位置和空間形態,這些景觀都具有歷史的見證價值,可以反映一座城市的傳統文化。由此可見,歷史景觀就是整體文脈傳承的集中體現,展示了城市某個特殊時期的建筑風貌和意識形態,是時間的印跡。封存了整個城市的歷史價值與曾經的經濟意義,蘊含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對人類發展有著深遠意義。
歷史街道并不僅僅是承載著歷史建筑物的普通街道,它還串聯著人們的生活氣息,并將不同的景觀節點進行貫通。系統的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規劃設計的概念可以讓城市按照一種體系進行正常發展,使城市具備更多的功能性以及娛樂性。例如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菲斯的麥地那,由9000 多條千年歷史的街巷組成,堪稱最完整的歷史街道典范,這里不僅是阿拉伯人的生活之所,更是這座老城的命脈。
歷史街道有以下三種重要的設計原則:①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因為無論如何,街道終究服務于人,所以無論整體的設計或者構造如何,都必須要圍繞著人這個整體來設計,更是要保證在整個街道之內都要做到設施都是以人為基礎的,例如公廁、休息點、飲水點、指示牌、垃圾桶和燈具等,所有街道的設計都不可以只有外在,更要注重人體工程學,保證人用著舒服、方便,只有這樣才能讓使用者關注所謂的美觀;②必須具有統一的設計語言。在整個街道設計當中,必須要遵循一個整體的設計框架,讓設計元素成系列式呈現、相互呼應,圍繞整體設計理念逐漸呈現,其中包括街道景觀、店鋪店招設計、屋頂露臺設計以及下沉空間等;③歷史文化傳承原則,不能為了過度追求整體形式的美觀,而無視了歷史文化。建筑景觀是文化的載體,一座城市最好的歷史文化體現就是街道,這也是人與一座城市最先接觸的界面,所以無論整體的歷史文化如何發展,都絕對不能忽略街道助推城市進步的促進作用;④人性互動原則,因為一個歷史街道必須是有活力的、人性化的、有歷史意義的。在互聯網不斷擴張的時代,城市中人與人見面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整個歷史街道的設計要引導人們進行交流,因而在歷史街道設計當中,首先需要從人的基本需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出發,歷史街道應該滿足人與事物的良性互動要求,并且從歷史街道的定位來看,要做到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交往又可以使人們感受獨特的地域空間氛圍。
現階段對于城市之中的歷史街道的保護是開放性的,所以也就無法做到像保護歷史文物一樣精心封裝保存,但是可以通過在設計當中的升級改造,將原本街道的風貌以現代科技手法及藝術裝飾手法呈現,例如成都寬窄巷子,舊時生活記憶通過浮雕的形式重新出現在老街的建筑山墻上,既保有從前的歷史文化特征,又以新穎的方式傳達著文化傳統,吸引的游客量逐年呈上升趨勢。在老街道步行區域定時、定點地展現當地歷史文化,是開放共生思想的具體表現。
在現階段,對于歷史街區的再開發過程中,旅游業的開發是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在旅游業中最重要的收入就是消費,那么消費就無法離開商業,在大多數歷史街區改造中,將歷史街區改造為商業街幾乎成為一個慣用手段。但是在歷史街區商業化過程中必定會面對一些問題。首先,在古建筑的立面與門頭上無法避免大小不一,材料不同的廣告牌。除了建筑上,甚至河面上的觀光船上都是被廣告牌統治著。除此之外,商業化也使得歷史街區被霓虹燈占據,每當黑夜降臨的時候,不是昏黃燈光的歷史古鎮,反倒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配上叫賣聲和酒吧躁動的音樂,使得歷史街區更像是一個繁華的都市不夜城,與我們的想象差距甚遠。
在部分的歷史街區,雖然街區整體路面和建筑保持完好,在外面看上去一棟棟灰白色的建筑顯得格外雅致,但是一旦看到建筑正面,那就是一副慘不忍睹的景象,門頭是木頭,但是到了門就變成了玻璃門、金屬卷簾門,時不時出現的玻璃讓人格外“出戲”,破壞了建筑的美感。
我國現在的街道景觀保護措施也在不斷發展,正如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也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階段,開放共生性歷史街道如今正式進入提高改造范圍,共同發展、開放參與是市民的訴求。消費趨勢的改變,對于生活品質的追求,也使得整個經濟的蓬勃發展與老舊街道的暮氣沉沉形成一種極大的矛盾和沖擊,對于一些代表了整體旅游價值的文化古跡也只做到了對其建筑本身的保護,卻沒有做好歷史街道的保護。
例如在沈陽中街老方城,為了一時的經濟發展,決定拆掉四面城墻,就只是為了擴建酒店和商業綜合體。現在老方城已經凄慘得只剩下四座片狀城門。隨著時間推移政府才逐漸意識到問題。市當政府要開始重新修建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形成不可逆轉的損失!這種翻新的古建筑,對于外觀的模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對原有建筑設計底蘊的重現。我們不需要沖動地“舊貌換新顏”,而需要穩步扎實的“修舊如舊”。對歷史街道文化底蘊嚴格把控、突顯個性化特點、用心修繕文物細節、傳承文脈精髓才是正確途徑。因為歷史街道還有社會文化、環境、經濟等多種價值體現,不僅需要進行全面的綜合評估,更要挖掘本土非物質文化財產等深層次的心底的記憶。能與當地人產生共鳴的設計才是好設計!
在整體歷史街道的保護工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秉持獨特的歷史文化,在整個景觀設計之中應該著重強調文化的主題性,在統一整體設計風格的前提下,有效區別于同類型街道景觀,具有地方特色的設計才能脫穎而出。并且應該注重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在發展和保護的過程之中制定可持續發展綱要和分期實施計劃,不要急于求成,要做到論述充足、調研完備,穩步地推進歷史街區更新設計,實現保護和發展的雙贏。
“共生、共享,共創美好生活!”以宏觀規劃視角來審視一個城市的發展未來,基于不同舊歷史街區的自身條件,重新審視現場優勢資源,分享社會公共空間,摒棄不友好的傳統網絡空間,重組交通體系,重建綠化種植,集中挖掘與市民的互動點,打造集休閑、娛樂、生態環保,以及貫穿周邊大環境交通的新型街區形式。提高對于街區自身價值的重視,完善街道市民的生活。只有和本土居民共生存、共發展才是歷史街道景觀設計的正確方式!
基于共生思想的歷史街區設計要尊重街區整體風貌,不僅需要做到對城市設計的宏觀規劃,更應該具體展示歷史街區的特色主題。
而要想發揮歷史街區特色,還應進行實際調研,走訪當地居民、挖掘民風民俗,查閱相關古籍資料,遵循當地政府對歷史街區建筑高度控制方面等要求,確保街區的完整性。
此外,需要按照實際比例創建街區共生設計模型,以街坊為單元,以區域規劃為藍本,確定街區主要功能、面積、人口、容量、密度以及相關指標數據。對街區劃分出n 個單元,統計n 個單元的樣本數據,進行具體景觀功能空間的推敲。再根據具體面積融入特色主題活動設施,讓歷史街區緊跟社會文化發展趨勢和客群需求。對接未來科技數字時代,以開放共生的態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