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月
(貴州正業工程技術投資有限公司,貴州貴陽 550000)
如今,建筑層數越來越多,高度不斷提供,而且為滿足使用要求,建筑平面結構布置還可能出現不規則的情況,這無疑對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在實際設計工作中,需要根據建筑工程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可行的結構設計方案,將平面不規則這一因素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
某高層建筑工程總建筑面積約2.7 萬平方米,整棟建筑的平面是一個等邊八字形,設1 層地下室,地上層數為33 層,在結構建模過程中若將電梯間和大水箱都考慮在內則為36 層,每層的層高相同,均為2.930m,建筑總高97.88m。建筑的屋頂設置有水箱,建筑中共配備三臺電梯。建筑場地的地勢相對平坦,從相關地質勘察報告可以得出,場地范圍內的淺層地下水主要為潛水,沒有發現任何污染源。該場地的地震設防烈度為Ⅶ,是典型的IV類場地。在地表下方15m 的深度范圍內,以砂質粉土與粉砂兩種成分為主,由于均未達到飽和,可忽略地基土液化方面的問題。以場地中地層實際分布情況為依據,該建筑工程樁基礎可將粉砂層作為持力層。通過對場地及其周圍環境條件的綜合考慮,該建筑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考慮到該高層建筑工程的平面不規則,不同于常規高層建筑,所以對結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構設計必須根據工程的實際情況進行,以此保證設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為后續的結構施工奠定良好基礎。現圍繞該平面不規則高層建筑工程實際情況,對其結構設計做如下深入分析。
該高層建筑工程的±0.000 標高和4.950m 的絕對標高相當,建筑地下室底板的實際標高是-6.420m,底板的厚度為2000mm,頂板的厚度為250mm,地下室實際埋深在5.600m 左右,外墻的厚度相同,均為350mm。如前所述,該高層建筑的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采用強度等級為C35 的混凝土通過澆筑而成,設計樁長54m,設計樁徑700mm,將粉砂層作為樁基的持力層,樁端進入持力層的深度為3.2m 左右。根據相關試驗與測試結果,單樁極限承載力的標準值是6287kN,設計承載力數值是3900kN,灌注樁頂部標高是-6.320m,設計過程中主要接觸JCCAD 程序進行計算。經計算可知,該高層建筑工程的基礎設計可以達到要求[1]。
該高層建筑工程的主要用途為住宅,建筑類別為丙類,以建筑所在地區的抗震設計相關規程為依據,該高層建筑工程需按照Ⅶ度進行設防,抗震等級確定為二級。
為滿足工程建設方和設計單位提出的要求,每個樓層的樓板都要在三個地方進行開天井,這樣會使樓板上開出大口,產生與星型相類似的結構。因結構平面凹進側實際尺寸比投影方向上尺寸的1/3 大,水平方向凹槽為10.67m,則相同方向上的尺寸在33.37m 左右,所以開口可以達到32%。另外,平面中還存在三個大開口(除了電梯井和內天井的開口),連接部位樓板的寬度和單元外伸長度的比值大于1.0。在四個單元當中,有三個單元的外伸長寬比在1.0 以上,導致整個結構平面的布置都不規則,進而使樓板平面中的剛度顯著降低,影響樓蓋自身整體性,這是對結構整體抗震有很大影響的,必須在結構設計過程中引起結構工程師的高度重視,制定針對性措施及時且有效地處理[2]。
該高層建筑的上部結構形式以剪力墻為主,采用鋼筋混凝土通過現澆而成,為保證結構體系側向剛度實現均勻變化,墻厚需沿豎向不斷減小,這會使材料強度也不斷減小。該高層建筑地下室的外墻總厚為350mm,內墻厚度比外墻小,為300mm,采用強度等級為C40 的混凝土;地上1 層至地上5 層的內、外墻厚度相同,均為300mm,采用強度等級為C40 的混凝土;地上6 層至地上15 層的內墻厚度為250mm,外墻厚度比內墻大,為300mm,采用強度等級為C35 的混凝土;地上16 層至地上25 層的內、外墻厚度為250mm,采用強度等級為C30 的混凝土;地上26 層至地上33 層的內、外墻厚度為200mm,采用強度等級為C30 的混凝土[3]。
該高層建筑上部結構所有樓層的樓板厚度相同,均為120mm,地上30 層級以上由于設計需要將10-16、A-G 軸間房與1-8、M-R 軸間房都做成大開間,按L/35 考慮,板厚最大值為220mm。通過相應的驗算和分析,以上設計可以達到撓度和抗裂縫等方面的要求,能為之后的結構設計與施工奠定良好基礎。
考慮到該高層建筑的平面結構實際布置并不規則,故在實際的結構設計工作中,為保證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并采取合理可行的抗震措施,這些抗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在結構布置設計過程中,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將邊緣處梁增高,并將凸窗部位的聯梁盡量做高,在所有樓層上的開口部位都設置拉梁,以此保證結構自身整體性,確保水平方向上的地震作用得以充分傳遞,減少或避免在地震作用和影響下產生的扭轉效應,保證結構安全和穩定性。
(2)建筑剪力墻處門窗洞口應做到上下對齊,且盡量做到一通到底,以此形成明確且清晰的聯梁及墻肢。
(3)適當對樓板進行加厚處理,用于減小樓板上的開洞尺寸,進而降低由于在樓板上進行開洞對結構抗震造成的影響。
(4)對于所有在結構平面上突出的部分,都對其根部的梁進行增高處理,以此提高結構完整性,保證抗震性能[4]。
(5)按照四層的間隔,在樓板上的開洞位置采用樓板連接,當初算結果不滿足要求時,可采用這一措施進行處理。
結構計算主要采用以下兩種程序:SATWE 與PMSAP,同時采用TAT 對比。考慮到該高層建筑的平面結構為不規則形式,所以為保證計算模型與實際情況相符,在計算時需將各個樓層都定義成彈性樓板,以此減小誤差,同時充分考慮扭轉耦聯。
通過對比,采用PMSAP 進行計算得出的結果和采用SATWE計算得到的結果十分接近,根據不同參數結果可以看出,PMSAP模型對應的剛度結果只比SATME 略高,其原因主要為PMSAP采用的是多邊形單元,在計算過程中可進入整體結構當中進行分析,充分考慮了各樓層及構件之間存在的耦合作用,使結構剛度得以增大。而SATWE 除了考慮彈性樓板,還能對樓板平面以內和以外剛度進行計算,所以兩者在計算結果上存在一定差別,但差別不大。
因該高層建筑的結構布置和抗側剛度在豎直方向上的分布相對均勻,而且沒有產生明顯變化,通過對地震與風荷載持續作用下位移數據進行的分析,內力和位移都沿著豎直方向發生變化,但沒有突變。另外,由于電梯井處是一個筒體,受地震作用后,其側移曲線為彎剪形。對于地震作用條件下的最大層間位移和層高的比值,通過復核都在1/1000 以內,最大頂點位移和總高的比值,通過復核都在1/1100 以內。對于風荷載作用條件下的最大層間位移和層高的比值,通過復核都在1/1100 以內,而最大頂點位移和總高的比值,通過復核都在1/1200 以內。對于位移達到最大的樓層,其端角點位移和質心位置的比值,通過復查都在1.4 之內。
對于平面結構布置不規則的建筑,尤其是高層建筑,應按照抗震設計規范要求做好動力時程分析,在多遇地震條件下做好補充計算。該高層建筑工程主要模擬四條地震波。通過動力時程分析可知,受多遇地震作用后,配筋值可以達到設計和規范提出的要求。在地震作用條件下,樓層的層間位移,水平方向不超過71.2mm,豎直方向不超過66.3mm;位移角,水平方向不超過1/1151rad,豎直方向不超過1/1223;反應力,水平方向不超過1633.1kN,豎直方向不超過1630.9kN;剪力,水平方向不超過22404.6kN,豎直方向不超過21705.5kN;彎矩,水平方向不超過1450468kN·m,豎直方向不超過1433915kN·m。
綜上所述,不規則平面結構在當前高層建筑中越來越常見,為保證結構穩定性和建筑安全性,必須進行專門的設計。目前,該平面不規則高層建筑工程的結構設計已經順利完成,且經計算分析,結構設計可以滿足要求,達到預期效果,所用設計方案合理可行,值得類似高層建筑工程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