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婧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1756)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擁有世界最大的少年兒童群體,全面二孩政策開放之后,我國兒童人口規模將大幅上升。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所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競爭越發激烈,家長對于兒童的成長有更多元化的關注。兒童時期是心理成長、行為習慣形成與性格塑造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形成的性格和態度會在人的潛意識里形成,影響整個人生。習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提出:“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建筑設計也逐漸回歸兒童視角,更加關注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社區是兒童成長、生活的主要場所之一,社區的公共空間營造對于兒童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本文著重從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的設計策劃闡述。
樹袋熊的家建成之前,新桂東片區經過一輪微更新改造,有效利用閑置資產,將老法院改建為社區綜合體,形成較為集中的社區公共活動區域,但是由于新建運動場和社區綜合體中間還有一座廢棄的原制版廠舊食堂,老舊的房屋、隨地堆滿的雜物、在風中咯吱作響的窗戶,不僅雜亂無章而且還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在這樣的空間格局和破敗環境下,不但割裂了活動區域的整體性,也影響了空間品質和舒適度。建設者希望這個空間能作為一個畫龍點睛之筆,作為一個軸,帶動整個社區的主動運營,激活整個片區的公共空間活力。
打造一個良好的社區兒童活動中心,將其作為社區營造的抓手,吸引社區兒童參與社區公共活動,兒童走出家門,在公共空間活動,帶動社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營造舒適宜居溫暖的社區氛圍。于是,樹袋熊的家的概念應運而生。
1.2.1 硬件設施打造
(1)空間格局及空間內部布置
兒童共享書吧整體使用弧形吊頂,對于室內公共空間來說,帶弧線的家具及圓角內飾更能給孩子帶來童趣和安全感。地面上的木臺階和吊頂弧線相互呼應,并且設置可坐部分,讓空間變得共享,更加自由的閱讀空間,讓孩子們更加舒適,更加放松。公共空間內不同高度的家具陳列方式,不光豐富了空間的層次,且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鳴。
(2)色彩搭配
在公共空間中,色彩被無限放大,帶給孩子更多的趣味和引導。色彩是兒童用眼睛認識世界所感觸到的首要事物。各種不同的色彩除了能吸引兒童的目光,還可以刺激兒童的視覺神經,促使兒童視覺發育。在兒童空間設計中不能盲目、大面積地使用某種單一、刺激的色彩,而要多種色彩相互組合,在融合而統一的變化中,刺激孩子的視覺發育,從而激活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樹袋熊的家大面積使用常規中性的灰色色彩,小面積用明亮、輕快的顏色加以點綴,更能給孩子創造愉悅的成長環境。
(3)燈光照明設計
兒童的身體各個機能都處于發育階段,尤其是視力,所以在選用燈具的時候盡量的選擇柔光暖色調燈光為主,不能選擇日光燈等刺激性非常強的燈具。對于兒童活動空間,滿足功能使用的前提下,盡量以柔和適中為原則,可以使孩子情緒根偉放松和平和。燈飾挑選一些印有兒童人物的圓形或扁型燈,明確兒童空間屬性,打造屬于孩子特性的空間。樹袋熊的家多使用云朵型吊燈輔以吊頂小射燈,燈光柔和,形態可愛。
1.2.2 豐富功能以及活動植入
改造后的“樹袋熊的家”,設有社區兒童菜園、兒童共享書吧、兒童共享課堂、兒童藝術共享展廳、兒童手工作坊等共享空間。
(1)創智菜園
社區兒童和志愿者們在空地上共建創智菜園,小朋友們用廢棄輪胎和木箱做出各種各樣的菜箱,打造屬于自己的秘密基地。創智菜園將鋼筋水泥的城市與自然重新連接起來,小朋友們在一旁嬉戲,和小伙伴一起體驗勞作的樂趣,小區居民也因有了參與綠色分享的地方,鄰里關系變得更為融洽。
在現代化都市中,創智菜園建設的是一處自然的田園,一處社區共享空間。在這里,社區居民作為參與者,來創造公共空間,在里面參與、發生、活動,創造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修復土地的同時,也修復了城市間的人際關系,在快節奏中,給家庭一個可以安心交流、休閑的去處。
不需要去遠方,在家門口孩子們就能獲得身心成長;不需要金錢投入,孩子就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創智菜園創造出公共空間的使用平臺,讓社區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參與,發表自己的態度與意見。關愛分享綠色教育,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教育中慢慢成長,這也正是“樹袋熊的家”一直所倡導的。
(2)故事小屋
有人說,講故事是人類的天性。其實,愛聽故事同樣是人類的天性,對孩子尤其如此。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幫助他搭建全面的知識框架。毋庸置疑,學習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但對于天性愛玩的兒童來說,更愿意從有趣的故事中去獲取知識,在場景中去感受、去理解、去思辨。給孩子講故事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和掌握語言應用的技巧,啟蒙他們的思維,還能從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道理。
而在樹袋熊的家,有一個專門為兒童準備的“故事小屋”。故事小屋,是樹袋熊的家推出的一項兒童閱讀推廣公益活動,旨在讓年輕的父母們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通過親子閱讀讓孩子親近書籍,感受快樂,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建立親子交流的橋梁。故事小屋由志愿者牽頭組織,在每月兩個周末開放,為社區兒童提供聽故事、借閱圖書、參加延伸活動等免費志愿服務。故事小屋社區志愿者媽媽,她們每月都在用自己的熱情和行動身體力行讀書育人,溫暖孩子。
(3)陶藝美學
通過陶藝可以喚醒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的記憶,我們通過陶藝則讓生活美學走進社區,走進千家萬戶。陶藝手工,讓毫不起眼的泥土在我們的手中變成神奇、精美的陶藝作品,由土而生的藝術讓社區小伙伴們都成為美的締造者。社區與泥邦博物館合作,泥邦博物館在專業技術、師資資源、課程資源、產業資源、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給予全方位的支撐。
利用社區閑置的公共空間培養兒童閱讀習慣和美學修養。一系列充滿創造性的課程,激發兒童藝術潛能,讓兒童動手參與到創造美的過程中來,用雙手和智慧去創造更優秀的作品。
(4)精品課堂
樹袋熊的家面向社區兒童及其家庭監護人,通過知識傳遞、動手實踐、相互交流形式的精品課堂,讓孩子找到興趣、讓大人共同成長,營造家庭、鄰里、社區友好成長氛圍。
樹袋熊的家與亞洲動物基金、新都區紅十字會、大熊貓繁育研究基金會、金沙博物館、泥邦博物館、順應天性的教育俱樂部等機構攜手,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有手把手教你“救命術”的應急救護講座、探秘國寶的熊貓講堂、揭秘金沙文化的講座、了解獼猴的科普講堂、促進家長成長的父母課堂等。
樹袋熊的家暑假社區夏令營課程,讓小朋友從活動課程中培養團隊協作的意識,發揚友愛互助的精神,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讓他們真正度過了一個健康、愉快、有意義的暑期。這些講座讓社區家長和小朋友們受益匪淺,小朋友們在快樂學習中成長,既獲得了知識也鼓勵著他們從小愛護自然,關心身邊的人。
“樹袋熊的家”建成之前,老法院和活動場雖已更新,但是中間的廢棄食堂部分的空間閑置,沒有活動,沒有人氣,導致空間的整體性被割裂。功能空間互相之間孤立。“樹袋熊的家”建成之后,作為紐帶將空間連接起來,形成連續的功能空間。將原本1+1=2 的空間活力狀態變成1+1+1>3,各個功能空間相互影響,也形成一個更集中的活動中心區,使得中心廣場更加有活力。
“樹袋熊的家”在社區微更新的抓手下,以兒童的快樂成長和益智共享為理念,將閑置舊食堂和周邊微綠連接,改造成兒童活動中心,提供了兒童共享空間。
“樹袋熊的家”以高校公益師資和社區家長志愿者為力量,整合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區退休教師群體,促進社區兒童和居民高度參與社區創造性活動。小朋友們在快樂學習中成長,既獲得了知識也鼓勵著他們從小愛護自然,關心身邊的人。
以社區兒童活動中心為抓手切入并引導居民參與社區營造是樹袋熊的家實踐的創新點,在實踐探索的同時,工作人員也在不斷收集社區兒童、居民以及社區的反饋。一個小小的社區兒童活動中心起到整合社區和家庭教育資源的巨大作用,達到社區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
社區兒童活動中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兒童為核心,整合社會資源,幫助社區和街道建立一個共贏的體系和生態。本次設計主要關注社區兒童友好空間建設,以兒童活動中心為切入點,補充兒童專屬室內外活動場地、建立系統化的兒童友好活動網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對兒童活動場地、友好步行路徑、配套設施等硬件及軟件提出優化完善新桂東片區的針對性策略。此外,我們也希望通過兒童友好型社區兒童活動中心建設行動進一步擴大其綜合價值,優化完善社區公共資源配置,為社區提供高質量、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環境,打造滿足居民多元需求的成都老舊社區更新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