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城市建設學院,湖北武漢 430212)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道橋專業還是采用常規的教學培養方式,無論是傳統的由教師在課堂上傳授專業知識理論,還是采用“2+1”(2 年校內培養,1 年企業實踐)培養模式,都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工程行業、交通企業對職業教育人才的需求。對此,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道橋專業進行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以交通企業實際工程項目資源為依托,鼓勵交通企業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到道橋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課程教學中來。課程設計根據道橋專業對應的工作崗位能力需求進行,利用專業的工作室平臺,通過真實的工程項目教學,促使學生真正投入真實工程項目施工圖的設計和繪制中,提高動手能力,增加實際工作經驗,同時也使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夠利用到實際工作中來,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就感,對他們專業水平的提高起極大的作用[1]。
隨著交通行業和工程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高職專業教學模式、人才培養相對滯后。專業課程教學內容也顯得陳舊,教學手段也不斷受到限制,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產生脫節。道橋專業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的開展,使學生作為員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受到培訓,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把學生培養成適應交通工程行業和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的內容是以在學校設立的專業工作室為依托,由優秀的專業教師作為主導引導學生學習,利用工程企業的真實工程項目作為驅動,有效進行教、學、做的結合,更高效地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更能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實現高效學習與高質量就業的聯系。日常教學工作由專業教師負責專業理論知識以及后續實訓操作的教學;由工程企業優秀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真實工程項目工作的指導,工作室采用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盡量把學生放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進行管理。專業教師要全程參與項目工作全過程,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和工作動態,進行協調和指導工作[2]。
與企業合作制定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系列文件,根據確定的人才素質、知識、能力培養目標,以項目工作流程為導向,對傳統的道橋專業課程體系進行解析、重新構建,形成基于項目工作流程的課程體系和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形成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方案。
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推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活動一體化,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方式,更符合高職教育的特征;部分課程邀請企業優秀技術人員參與教學,和企業協定采用“訂單式”培養方式,保證教學模式得到有效運行。
眾所周知,傳統教學模式下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出現校企合作中學校比較熱衷,但企業比較淡漠的現象。隨著校內工作室的出現,企業擔心的實習場地、學生安全、企業成本,互惠互利這些一系列問題,都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2017 年在校內成立了交通設計產教融合工作室,把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帶入工作室進行悉心培養,培養期間嘔心瀝血,毫無保留地指導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的設計工作,為在校生積累大量的實際工作經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鍛煉和提高,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成立工作室一方面有利于開展校企合作,引入大量企業和第一線技術人員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講座和培訓,另一方面也通過實際項目設計工作鍛煉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術素養和技能,同時提高教師的實踐工作能力和專業教學水平。對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專業知名度具有重要意義。并逐步開創道橋專業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道橋專業與交通、市政設計公司如長江路橋、中交二院等企業深度合作,企業對專業核心課程提出調整建議,在學習過程中涌現的一些優秀學生,在大三面臨頂崗實習的時候就可以帶到企業或其他交通工程企業繼續培訓和鍛煉,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同時,工作室也承接大量中小型道路、橋梁、市政工程設計項目,師生一起出色完成任務并得到公司好評。
2.1.1 工作室課程開發
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的專業課程開發,依托現有的校企合作基礎,以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為基礎對專業課程進行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進行更新。選取具體教學內容時,將典型工程項目的工作過程分成若干個情境,再將每個情境劃分成若干個工作任務,每個工作任務對應若干個單項工作任務,每個單項工作任務對應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工作崗位技能[4]。
2.1.2 工作室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在課程結構設置上,對公共通識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的進行適當整合,減少一些缺乏實踐操作指導價值的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根據工程企業的項目實踐為基礎,邀請企業領導、優秀技術人員參與到課程資源的建設中,加強在線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如《道路勘測設計》《橋涵工程》等課程的建設,利于學生課下學習。最終形成職業素養、專業技能、職業能力相遞進的課程結構,使道橋專業培養目標與企業職業崗位要求高度吻合,提高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傳統的道橋專業教學模式實訓環節往往沒有設置目標導向和過程考核,造成學生的技能培養達不到實訓教學環節的教學目標。在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中,引入真實工程項目,通過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項目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設計等實踐環節來對應教學目標、合理的設置課程內容,將項目的工作任務貫穿整個學習的過程,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習導向性非常的明確,教師對學生專業教學內容的學習掌握程度的了解變得具體而不抽象[5]。
采用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在實際工程項目的推進中逐步引入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圍繞任務開展學習,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促使學生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同事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
與傳統教學模式的考核評價方式相比,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考核評價體系最突出的特點是多元化。
2.3.1 考核對象多元化
通過建造多元化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將項目過程考核、綜合性考核和理論考核有機結合起來。對學生的項目成果和工作過程進行考核評價。讓學生切實完成每一個工作任務和項目,并達到項目要求的職業能力。教師全程參與學生項目工作,實時掌握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
對于頂崗實習環節的考核,實習考核指標應不斷完善,包括工作態度、職業素養、專業知識、實踐技能、溝通交流、團隊協作、解決問題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的考核,頂崗實習企業的相關部門和項目部、企業指導教師和校內指導教師應負起責任嚴格監督,保障高職學生實習不只是簡單走過場,而是通過頂崗實習,具備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比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從而能迅速上崗,快速融入企業中去。
2.3.2 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主體不再僅為教師評價,而是通過學生本人自我評價、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評價、專業教師評價、企業工程技術人員評價等多個方面,最終由教師按照不同的權重計算加權平均分作為最后結果。采用這樣的考核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可信度,消除不同評價主體評價數據的相關性。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科學的行為標準,引導學生不斷自我反思、不斷自我提升,避免常規考核評價方式里不夠客觀的問題。
在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中,以專業技術為核心,課程教學為基礎,以實際工程項目為介質,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培養水平。另一方面,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采用“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培養方式,使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直接滿足工程行業、企業的崗位能力需求,極大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工作室項目實踐教學模式突出的優勢,提高高職道橋專業的人才培養水平。雖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校企雙方和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解決,才能達成學校、企業、學生多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