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珊珊,王本剛,彭軍志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吉林 132101)
“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各個社會領域部門的融合和應用過程[1]。“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是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實踐成果,是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創新成果的互聯網平臺[2]。
BIM 技術,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術。BIM 技術是建設行業的重大創新,為建筑行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也為工程造價行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BIM 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而BIM 技術也成為建設工程領域“互聯網+”的關注熱點。
“互聯網+BIM”技術實現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與建筑工程領域的融合,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信息傳遞,利用BIM 技術的可視化、協同和模擬等特點,使工程項目各方更加有效、更快速地溝通和交流,為建設工程帶來新的發展活力。
隨著BIM 技術在我國建筑行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我國BIM 技術應用標準和政策體系逐漸成熟,為BIM 技術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而BIM 技術對工程造價人才培養的要求也更加專業化和高水平化。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滲透與BIM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對工程造價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在“互聯網+BIM”的背景下,工程造價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是以BIM 技術為基礎,以工程造價的全壽命周期管理為主線,以多能力人才為核心目標,培養學生成為滿足“互聯網+”時代的建設行業人才。
高等教育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BIM 技術與現有培養方案的融合,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通過在高等院校中開設BIM 技術相關的課程,能夠培養出更符合建筑企業需要的BIM 專業技能型人才,這對建筑行業BIM 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①以工程計量與計價為主的課程,主要包括建筑與裝飾工程、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②以施工管理為主的課程,主要包括工程項目管理、施工組織設計、建筑工程施工等課程。這些課程都具有理論性強和實踐任務多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課堂多以多媒體方式為主,教學方式較單一。傳統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對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對工程造價專業職業要求和工作崗位任認知尚淺。教學內容主要依托教材的內容,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與實踐的機會,使得培養的學生容易產生動手能力不足的情況。學生在學習中會暴露出理論知識基礎不扎實,實踐能力不強等問題。
工程造價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復合學科,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很難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BIM 技術更注重實踐應用與協同合作,BIM 技術的應用和傳統的教學模式出現明顯的差異。隨著BIM 技術與“互聯網+教育”的深入發展,目前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無法達到現有的人才需求目標,因而進行工程造價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深入研究十分有必要,目前“互聯網+BIM”的教學模式也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趨勢。
在“互聯網+”時代,要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滲透與BIM 技術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對工程造價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信息化的背景下,網絡平臺的出現給學生提供更為便利的學習條件,借助學習通、雨課堂、精品課等信息平臺的優勢,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搭建專業的課程平臺,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及時性等特點提高師生互動質量,深化工程造價專業應用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當下很多學校已經具備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為學生提供一個更有利的、個性化的、學習環境。
目前,BIM、MOOC、微課、仿真軟件、VR(AR)、移動教學平臺、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逐漸在高等教育中落地[3]。工程造價專業教學資源和形式上受到重大影響,如何更好地融合傳統教學與“互聯網+BIM”的優勢,成為重要課題。
以BIM 為核心構建教學資源平臺,將BIM 的教與學圍繞平臺展開,將學生線上自學和教師課堂教學相結合,構建“BIM 技能為核心、學生自學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BIM”,可以進一步深化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適應現代化教育理念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模式,擴展工程造價專業課程的教學形式和手段,培養合格的BIM 專業技術人才。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融合傳統教學和現代網絡信息化教學優勢而構建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模式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混合,而是教師作為主要引導者,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建設立體化、多維化、可視化的網絡資源為基礎,通過對課程的再設計,為學生構建能夠高度參與的學習平臺,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互聯網+BIM”的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以傳統的課堂與線上BIM 課程平臺、BIM 技術云平臺相融合,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BIM 技術資源,對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中各門課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為學生創造線上線下學習和進行BIM 協同工作的資源平臺。線上線下的各類BIM 課程資源是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資源保障。將傳統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BIM”進行融合與創新。充分運用BIM 云平臺、MOOC、微課、網絡課程等方式,建立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課程BIM 教學資源平臺。
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課程教學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的差別化,利用“互聯網+BIM”進行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設計。工程計量與計價類課程和施工管理類課程目前都已具備相應的BIM軟件及課程資源,在理論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中要與BIM 資源進行對接,以項目或者任務為載體,在“互聯網+”的環境下,運用BIM 技術模擬工程項目的各方參與,從設計、施工、使用到運行維護階段全過程模擬。結合“互聯網+BIM”的教學設計,既實現了項目的真實模擬性,又實現課程線上、線下共享,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在混合式教學模型中,以線上豐富的互聯網資源為支撐,以線下翻轉式交互課堂為引導。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活動進行探究與實踐。在課前以線上互聯網資源為主要,學生通過提前學習平臺資源,掌握基本的知識、概念,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在線上發布任務,學生接收任務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隨時向教師提出問題。“互聯網+BIM”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的作用,實現BIM 課程資源的共享。課堂中老師改變從前單一的講授方式,通過學習平臺中的布置作業、在線測驗、小組討論、問卷調查、項目實踐等教學活動,讓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有深入的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一直參與課堂活動,提高課堂的活躍度與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平臺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課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復習和評價策略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
利用超星學習通、雨課堂、BIM 三維模擬、4D 微課、建筑云課APP、仿真軟件、精品課程網站、微信、QQ 等多元化手段實施BIM教學,提高教學效率。以BIM 工程應用案例進行造價管理和施工管理的任務驅動式教學,運用BIM 造價、BIM 施工管理軟件,從建模、造價到施工進行全過程管理,可以有效增強學生BIM 應用能力,培養具有“互聯網+BIM”背景的BIM 專業應用人才。
在“互聯網+BIM”技術背景下,充分發揮網絡教學資源的作用,教學模式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互聯網+BIM”教學模式是適應時代發展和BIM 技術特點的選擇。“互聯網+BIM”工程造價專業應用型課程混合教學模式應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培養更多的BIM 技術人才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教學的融合和創新,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互聯網+BIM”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效果,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