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安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廳機關服務中心,廣西南寧 530023)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背景,建筑領域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發展模式發生轉變,從粗放型發展模式朝向綠色型轉變。建筑行業為高消耗產業,生產使用的工程材料和設備等的能源消耗很大。隨著建筑行業環境保護標準不斷提高,強化綠色施工及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推廣利用綠色施工技術措施和綠色材料等,提高施工的綠色化水平,創造更多的效益。
以水利廳機關大院危舊房改住房改造項目為例,項目包括2#樓、3#樓、4#樓、綜合樓工程。建設規模如下:①2#樓、3#樓、4#樓為框剪結構,地下部分2 層,地上部分33 層,總建筑面積106829.21m2,其中地上面積88725.49m2(2#住宅樓357227.22m2、3# 住 宅 樓34658.42m2、4# 住 宅 樓18839.85m2),地 下 面 積76841.93m2。②綜合樓為框剪結構,地下部分2 層,地上部分30層,總建筑面積92719.91m2,其中地上面積76841.93m2,地下面積15877.98m2。現結合此工程實踐,分析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
根據項目改造施工管理實踐分析,按照綠色施工標準,對工程施工所需的資源,要做好節約利用管理。采取以下措施:①節水措施。首先,實施定額用水。按照工程生產和現場生活區的實際需求,進行需水量的計算,明確用水定額標準,執行定額計量管理制度,規范施工用水,減少水資源浪費。其次,回收利用現場的水資源。對雨水與基坑降水等,利用三級沉淀池經過處理后,用于車輛沖洗與花草樹木澆灌等。最后,推廣使用節水器材。施工現場的淋浴區與廁所等,配置節水器材,強化作業人員的節水理念;②節材措施。對建筑工程施工用的材料,比如混凝土和砂漿等,借助電子儀器實施控制,完成混凝土澆筑作業后,采取噴水養護與遮蓋處理,防止造成浪費。所需要的材料,依托建筑工程軟件,比如BIM 或者其他算量軟件,精準計算工程量,實施限額領料制度,動態核查材料的消耗量,保障資源得到規范利用。
建筑工程施工作業會消耗大量的資源,按照綠色施工標準,要圍繞能源利用采取管理措施。從現場管理來說,按照劃分的區域情況,比如生產區和辦公區以及生活區等,采取用電控制措施,實行定額用電管理制度,通過定期核算和計算以及分析,掌握用電情況,采取優化用電管理的措施。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發電技術,解決現場照明需求和其他用電需求,減少能源消耗。推廣使用節能燈具與電氣設備等,采用自動化控制裝置,實現對用電量的把控。除此之外,使用低能耗設備,減少生產作業的能源消耗,保障工程施工的節能效果。
貫徹綠色施工理念,用地節約的措施如下:①對鋼筋材料加工區、模板堆放區以及辦公設施等,做好臨時占用地的管理,嚴格控制占地面積,做好區域的規劃,使得空間緊湊;②基坑開挖作業環節,嚴格按照建筑工程組織設計規范和要求,控制土方開挖量,減少過量開挖,強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③現場的臨時用地,優選閑置土地與廢地,同時注重用地恢復。采取植被保護與恢復措施,例如植樹種草,提高植物覆蓋率。
按照綠色施工環保要求,采取以下防范與應對措施:①揚塵控制措施。對土壤暴露區域,使用塑料網進行覆蓋,或者采取固化處理措施,若為辦公區則種植花草,實現綠色覆蓋處理。遇到大風天氣,則要暫停可能產生揚塵污染的工程施工。圍繞養成產生的作業工序,比如施工機械開鑿作業與混凝土噴漿等,采取局部遮蓋與水淋等措施處理。選擇主道路兩側位置,配置噴淋系統,開展道路噴灑。選擇工地出入口位置,建設車洗臺與洗車池,實現對揚塵的有效控制。
②噪聲控制。推廣使用弱噪聲與弱震動作業工具,實施噪聲源頭控制。對電焊與切割等極易產生噪音的作業項目,通過現場布置密閉機械作業空間和材料制作棚等,控制生產噪音的傳遞。加強現場的車輛管理,通過控制行駛速度與鳴笛聲,同時避免夜間作業、減少噪音的出現。作業現場配置環境監測設備,用于噪聲監測,實現對噪聲污染的有力控制[1]。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實踐中,要圍繞全面控制目標,采取相應的措施,嚴格把控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通過打造花園式工地,全面貫徹綠色施工理念,實現對現場資源和能源以及污染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保障工程的效益。從花園式工地的建設角度分析,圍繞項目外圍和現場大門以及圍擋等,將高度控制為8m以上,打造相對封閉的作業環境。對圍擋外部的道路環境,遵循“保持市容市貌”的原則,配置仿真綠植。建筑施工現場,設置智能噴霧系統以及生產視頻監控系統,構建智能化管控系統,為生產和綠色施工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對于生活區和材料加工區等,貫徹智慧化、環保化以及花園式理念,進行現代化建筑工地的打造。對施工現場用綠植和鮮花進行點綴,創造優美的生產環境,為生產作業的開展創造良好環境[2]。
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工作的落實,既需要做好環境保護,還需要兼顧質量管理和安全管理等。管理實踐中通過規范化與標準化作業,保障建筑施工作業滿足設計要求與工程驗收規范,實現對質量和綠色施工效益的有力把控。新時期,建筑工程建造模式和方法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面對管理形勢的變化,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難以全面覆蓋,要注重管理的創新和優化。利用集成云技術、GIS 技術和互聯網技術以及物聯網技術的管理平臺,例如BIM 綜合管理平臺-施工綜合管理云平臺,實現對質量管理的動態化追蹤,同時將物理資產模型化和信息化以及數據化,達到資產集成化管理的水平,滿足項目各項管理工作的需求。依托施工管理云平臺,實現管理從平面化朝向立體化方向的轉變,實現動態化管理和協同共享管理,提高工地施工項目精細化和信息化以及標準化管理水平,助力綠色建造與生態建造,推動建造及管理的現代化發展。實際應用中利用云計算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系統,圍繞施工現場的資源利用和能源利用等,發揮軟件強大的計算功能,精準計算需求量和消耗量,為限額使用制度的實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對工程產生的數據信息,利用數據庫進行收集和存儲,深度挖掘和分析,實現動態化管理,及時預警資源利用浪費和能源消耗過量等問題,助力綠色施工管理,保障工程管理效益目標的實現。
基于綠色化施工目標,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作業中都在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和新設備以及新材料等,來提高綠色施工水平,獲得更多的效益。從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的角度來說,要做好四新技術的應用管理,促使其綠色環保價值的實現,助力建筑持續化發展。對建筑推廣應用的環保材料,要做好采購和使用環節的把控,保障其能夠達到綠色施工標準和要求,嚴格控制材料的價值。積極推廣高性能的生產設備,為使用的機械設備配置消聲裝置或者采取噪聲控制措施,實現對設備運行時的噪聲控制,減少噪聲污染。按照建筑工程設計方案,對采用的綠色建造工藝和技術,認真落實技術交底,組織施工作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其能夠掌握綠色建造技術的應用質控要點,實現對質量和效果的有效把控,確保工程建造效益目標的實現。施工管理人員要對建筑施工圖紙和技術方案,有著全面的了解,做好施工現場和工程施工全過程的效果把控,保障施工作業質量和安全的同時,保證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目標的實現[3]。
按照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要求和計劃,采取線上+線下管理模式,依托云管理平臺,同時組織管理人員現場巡視監督檢查,把關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的效果和質量。按照管理所需,配置充足的管理人員,明確管理人員的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職責和工作內容,發揮其價值與作用,把關建筑施工的效益。管理人員圍繞施工現場環保措施落實情況,根據規定和要求進行對比檢查,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督促相關人員進行整改。加大對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工作績效的評估,對管理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分析,將管理工作績效和管理人員個人利益相互掛鉤,使其能夠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實現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目標。通過不斷優化管理工作,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4]。
綜上所述,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管理實踐中,要嚴格按照綠色施工標準,采取全面管控措施,實現對資源、能源的節約化利用,切實保障施工現場的生態環境。本文結合實踐,提出落實建筑工程綠色施工現場監督,引入現代化管理手段,來提高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