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海提·奧斯曼
(新疆溫宿縣托乎拉鄉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站) 843100)
牛副流行性感冒 (bovine parainfluenza) 又名運輸熱(shipping fever)。 該病多發生在舍飼養殖方式的養殖場中,此外,經過長途運輸后的牛群更加易感。 臨床中以高燒、呼吸困難、咳嗽、呼吸道分泌大量黏性液體,同時伴發肺炎為主要特征。 牛副流行性感冒給養殖企業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因此積極有效地防治牛副流行性感冒成為了基層工作者主要工作之一。
牛副流行性感冒(bovine parainfluenza)的病原為3 型牛副流感病毒(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3,BPIV-3)。BPIV-3 是RNA病毒,其隸屬于副粘病毒科呼吸道病毒屬。 BPIV-3 的病毒粒子外層有囊膜,外形呈現卵圓形。 不同地區的BPIV-3 毒株具有一致的抗原性。 BPIV-3 對外界環境敏感,對熱、去污劑以及一般的消毒藥抵抗力低。
自然感染條件下,牛是BPIV-3 的唯一易感動物,并且舍飼牛的易感性遠高于放牧牛。 該病多發于寒冷季節(深秋和冬季)。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帶毒牛和發病牛, 此外帶毒的綿羊也可成為傳染源。 BPIV-3 可通過呼吸道和子宮感染進行傳播。 造成牛群發生BPIV-3 感染的另一重要因素便是長途運輸造成的應激,或在運輸途中感染細菌。 此時,會讓病情更加嚴重。
BPIV-3 并不具有很強的致病性, 發生BPIV-3 單純感染時,患病牛僅僅只會發生輕微的呼吸道癥狀,并且會在一周內痊愈。 人工將BPIV-3 接種于牛的鼻腔和氣管內時,僅可見牛發生體溫升高和鼻腔分泌物增多的輕微癥狀。 但是如果此時病牛由于收到外界環境刺激(細菌感染、氣候變化、飼養管理水平下架)而抵抗力下降時,病牛會發生肺炎。 BPIV-3 侵入牛機體以后主要是在肺泡上皮細胞中進行增殖。
BPIV-3 感染牛后,一般潛伏期在2~5d。 BPIV-3 的陽性牛在患病初期出現體溫升高癥狀,病牛鼻鏡干燥,鼻腔內有大量黏稠的鼻液。同時眼結膜發生化膿性結膜炎,伴發流淚癥狀。 隨后,病牛咳嗽,呼吸變得急促。 對病牛進行聽診檢查時,肺部出現胸膜肺炎癥狀。 患病牛可因出現腹瀉癥狀而消瘦,肌肉松弛。 在2~3d 后死亡。 BPIV-3 在牛群中的發病率約為20%,病死率一般約為1%~2%。
感染BPIV-3 的患病牛的病理變化主要是以呼吸道癥狀(上呼吸道黏膜出現炎癥反應;鼻腔內出現膿性汁液;肺部發生腫大,充血,出現實變區;細支氣管上皮細胞壞死;肺泡隔增厚)為主要癥狀。 當存在細菌混合感染時,患病牛病情加重,往往會誘發病牛發生胸膜肺炎。
通常來說,養殖者可以根據本場區的發病史,結合病牛出現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行初步的診斷,若要進行確診,則可進行實驗室診斷 (流行病學診斷、 病毒的分離鑒定、 血清學實驗等)。 該病在臨床癥狀上與牛副流感、牛肺疫等牛的呼吸道疾病相似,養殖者應注意進行鑒別診斷,進行區分。
養殖企業應該注意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工作; 減少外界環境對牛群的刺激,減少牛群的應激反應,提高牛群的抗病能力;加強衛生管理,減少其他病原的存在幾率,防止發生混合感染,給疾病的治療增加困難;可以注射多聯的滅活疫苗進行免疫,此外要注意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接種措施, 使疫苗刺激機體產生更多的抗體,從而起到保護作用;在患病牛出現臨床癥狀時,可以選取抗生素進行對癥治療,降低發生混合感染的幾率,從而減輕患病牛只的病情, 盡量縮短病程, 防止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牛副流行性感冒主要在于飼養管理, 注意保持飼養場地的清潔,降低病原的存在幾率,減少外界環境(溫度,聲音,運輸,細菌等等)對牛群造成的影響,同時需要加大牛的運動量。 總而言之,發病時盡早治療都會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牛養殖過程要積極預防此病,降低此病的發生,促進養牛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