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四明
(拉薩市畜牧獸醫總站 850000)
2019 年, 全市牦牛存欄68.7 萬頭, 占牲畜總存欄量的54%,主要養殖有斯布、帕里、娘亞、帕林、斯林等牦牛優良品種;2019 年牦牛出欄15.45 萬頭,出欄率23.9%;牦牛肉產量2.1 萬t,占豬牛羊肉總產量的49%,奶產量3.2 萬t;年出欄20 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19 個, 其中年出欄200 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6個。
第一,健全機制,營造政策氛圍。 為緊抓發展機遇,充分利用各項惠農政策,促進牦牛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市、縣兩級分別成立了強有力的牦牛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拉薩市關于加快推進牦牛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拉薩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凈土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試行)實施細則》《關于扶持青稞、牦牛、奶業等重點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等文件,對牦牛產業予以補貼,同時不斷加強政策宣傳、技術服務和質量監管,為全市牦牛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和保障。
第二,加大資金投入,提升產業效益。 整合援藏、扶貧等領域各項資金2 億元,在達孜、當雄、林周、墨竹工卡、尼木五縣(區)開展牦牛育肥工作,建設牦牛短期育肥基地、組建合作社及家庭牧場,實現牦牛集中高效育肥;2017 年~2019 年共規?;食鰴陉笈?.8 萬頭,結合拉薩市民對本地牦牛肉的需求,連續三年舉辦牦牛肉惠民上市活動,惠及3682 人次;突出產業富農,落實凈土健康牦牛產業發展補貼資金316.79 萬元, 著力提升牦牛產業發展綜合效益。 當雄縣和達孜區獲得了2017 年全區牦牛產業發展先進縣的榮譽。
第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規模經營。 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大力培育多元化適度規模經營主體,著力提高集約化水平。 全市發展家庭牧場18 家,按照年育肥出欄率不低于20%的原要求,2019 年育肥出欄牦牛925 頭,實現純收入89 萬元,戶均增收1.17 萬元,人均增收3513 元,平均比育肥前每頭增收1800 余元。發展牦牛養殖及加工銷售專業合作社23家,并引導合作社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等相關規章制度,規范合作社行為,提升合作社規范化、組織化管理程度,提升了農牧民群眾闖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實現了從單打獨斗到齊心協力闖市場。 如當雄縣曲登羊閣村牦牛短期育肥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牧戶”的管理運營模式,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在脫貧攻堅中先鋒模范作用,扎扎實實地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題、謀發展,2019 年377 戶社員的1425 頭牦牛入股到合作社,并全部適時出欄,實現收入855 萬元;發展牦牛育肥企業2 家,年育肥出欄牦牛6000 頭以上;達孜區泰成乳業有限公司,公司采取全舍飼圈養育肥方式,采用“企業+基地+牧戶”的養殖模式, 直接帶動唐嘎鄉羅普村建檔立卡戶89 戶348 人,產業分紅資金人均年3000 元, 并通過流轉羅普村閑置土地482畝,用于牦牛養殖場建設和飼草種植,每畝年流轉費用500 元,年兌現流轉費用24.1 萬元,進一步帶動農牧民增收。
第四,培育龍頭企業,推進精深加工。以牦牛肉、牦牛奶等精深加工為重點,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全市累計培育各類牦牛肉奶生產、加工和營銷企業9 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 家,區級龍頭企業1 家, 市級龍頭企業6 家,2019 年收購原料1959.05t,年產量2350.26t。
第五,加快品牌推介,提升牦牛產業品牌效應。 以“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為切入點,扎實推進牦牛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的認證,截止目前共認證牦牛肉綠色食品22 個,有機食品1 個,打造安全優質特色牦牛肉品牌; 拉薩斯布牦牛通過國家農業農村部地理標志認證, 實現我市地理標志零的突破。 對標高端目標市場,大力宣傳“拉薩凈土”“極凈當雄”“有身份證”的牦牛肉品牌,牦牛肉品牌效應初步顯現,產銷大幅提升,2016 年以來,當雄“有身份證”的牦牛肉品牌共銷售牦牛7162 頭,實現銷售收入3000萬元,直接受益群眾2800 余戶,戶均增收1500 余元,實現就業600 多人。
第一, 發展基礎逐步夯實。 一是草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2019 年, 全市集中連片和牧戶自家房前屋后人工飼草種植面積18 萬余畝,年產飼草16.38 萬t,促進了飼草產業穩定發展;林周縣與當雄等縣簽訂了飼草保障合作協議, 形成了草畜互補的良好趨勢,極大地促進了縣與縣之間的產業抱團發展;建設運營GT智能牧草工廠4 座, 滿負荷生產的情況下, 每座可日產鮮草8~10t,解決冷季舍飼養殖中飼草短缺問題。二是牦牛養殖基礎更加堅實。 牦牛良種繁育推廣體系不斷完善,當雄牦牛凍精站、林周牦牛選育場和墨竹工卡斯布牦牛選育場, 主要承擔全市良種牦牛供種任務。 當雄縣牦牛凍精站自建站以來,充分發揮全區第一個牦牛凍精站的作用,累計生產亞東帕里、墨竹斯布、嘉黎娘亞、青海大同、 拉薩當雄及半血野牦牛等6 個良種品系細管凍精并成功推廣50 多萬粒(劑),每年改良牦牛800 頭以上,改良牦牛生產性能提高10%~20%,取得了較好的效益。林周縣牦牛選育場和墨竹工卡縣斯布牦牛選育場年均向全區推廣種公牛400 頭以上。
第二,產業布局更趨優化。綜合自然狀況、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按照“南草北運、北牛南育、科學養殖、抱團發展、內外互補”的發展思路,打造拉薩牦牛育肥新格局,在達孜區、當雄縣、林周縣、墨竹工卡縣、尼木縣等地采取凈土公司、民營企業、專合組織、家庭示范牧場等方式積極推動牦牛育肥工作,加快畜群周轉。
第三,銷售渠道不斷拓寬。 充分利用藏博會、北京農業嘉年華、中國好牛肉上海峰會、東城區支援單位扶貧產品展銷會、昆交會、全國互聯網+現代新農新技術博覽會等各類展銷會,加大牦牛肉品牌宣傳力度,切實提高了牦牛肉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通過與環球捕手、中國肉類協會牛人俱樂部、上海餐飲協會、及養堂等平臺合作,打通銷售渠道,2019 年全市銷往北京、江蘇、程度等地牦牛肉65t,延長了牦牛產品增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