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力孜·薩伍提,張 權
(1.新疆和田地區林業和草原技術推廣中心 8480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州草原工作站 841000)
新疆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畜牧業生存發展條件,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度條件適宜,有大面積的草場資源。 但由于牧民對于草場可持續發展意識較為淡薄, 在草原過度放牧導致生態環境平衡遭受破壞,生物災害暴發趨勢逐年遞增。 如何有效地防治草原生物災害暴發,并進行有效地防治,保護草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草原生物災害治理的根本之所在。
在對新疆地區生物災害情況進行研究時發現,目前針對生物災害采取的防治措施和相應的治理效果來看, 當地還沒有形成有效預防管理體系, 生物災害的暴發仍對畜牧業生存發展構成極大威脅[1]。
科學調查研究表明,新疆當地大約有蝗蟲150 余種,可傳播瘟疫的老鼠有80 余種,其余可以對生態環境造成大規模破壞的害蟲20 余種,在草原廣泛分布。 蝗蟲每年可破壞草原面積達200 萬畝,害鼠每年破壞草原面積緊隨其后,達到180 萬畝。其余害蟲則對草場和周邊生態自然環境構成極大的危害, 一旦暴發則會導致整個草原生態環境失衡,草皮退化,給畜牧業發展帶來毀滅性打擊。
蝗蟲是構成生物災害的主要元兇之一,但在蝗蟲的防治過程中,卻存在缺乏對蝗蟲生活習性的研究、有效的防治藥劑以及噴灑藥劑的器材等。 生物災害的防治離不開基礎研究和防治技術應用的支持,由于我國草原保護技術工作起步較晚,存在著缺乏專項資金和相關技術人才,防治水平低下等問題,不能對生物災害防治提供有效措施。 目前進行的科研工作以及防治方法,都無法滿足畜牧業生產發展和生物防治要求, 缺少科學合理的有效防治手段。
雖然使用化學殺蟲劑可以有效地殺死農業病蟲和家畜寄生蟲等,但在短暫殺滅蟲害的過程中也引發了一些次生災害,如會導致農作物上農藥殘留、殺滅蟲害天敵、蟲害抗藥性增強等問題。
雖然新疆地區在上世紀已經開始建立相應的草原生物預警防治體系,但尚未進行完善。 檢測站點少,部分檢測站基礎設施配備不齊全,導致專業設備大量缺失,監測站無法進行有效檢測。 有的地區缺乏相關的項目經費,監測工作無法順利開展,不健全或未健全的預警防治體系, 會使草原預防災害能力大大降低。
政府財政資金緊張,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不發達地區是生物災害多發地。 這種地區發生生物災害,根本無力拿出大量資金應對生物災害問題, 生物災害一旦暴發嚴重又會導致當地財政收入縮減,產生惡性循環。
新疆草原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晝夜溫差大、少雨,屬典型干旱氣候。 自然環境構成相對薄弱, 食物鏈組成相對簡單,在外力作用下極易遭受破壞,缺乏穩定性,應盡量避免化學手段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進行蟲害防治。 生物防治技術以引入生物災害天敵為主要防治手段,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有,使用雞鴨滅殺蝗蟲,引入鷹滅殺老鼠等方法。 也可采用微生物進行防治,方法有:引進微孢子蟲治理蝗蟲、散播蝗蟲痘、綠僵菌等[2]。
由于我國長期缺乏治理生物災害的有效手段, 應全面提升防治技術的研究力度。 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深入開展關于生物防治的專項研究工作,如各類天敵引進的防治效果、微生物的培育及應用、建立生物災害防治體系等。 將科技研究成果轉化為技術應用,積極發揮科技部門在災害防治中的作用。
要想做好監測工作,基礎是提高災害的預警能力,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防治。 在建立監測預警機工作中,首先要增加設立監測站點,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免產生監測盲區。 災害多發地區,要對病蟲鼠害進行有效的監控,技術上報生物災害爆發時間、規模、物種、來源方向等信息,為相應的防治手段的準備爭取寶貴的時間。
目前草原生物防治專項資金的投資形式, 與前幾年已經有所好轉,資金儲備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但由于過去對生物防治問題的不重視,防治體系建立起步較晚,導致仍然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情況。 國家不僅應當重視病蟲鼠害防治資金的投入,還應該加強基礎建設項目資金、高新技術防治經費、重大災害儲備資金的投入,經濟欠發達地區給予一定的補助政策。
綜上所述,新疆草原受地球異常氣候影響,人類過度放牧,所導致草皮嚴重退化,災害多發。 蝗蟲、害鼠、以及其他有害昆蟲是構成草原生態威脅的主要災害。 只有建立完善的災害預警體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保證草原生態平衡,有效防治草原生物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