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志平
(河北征宇制藥有限公司 051431)
對于剛出殼的雛雞來說應該是擁有非常強大的母源抗體,屬于至陽之體,是健康的,是具有抵抗外界因素感染的能力的。然而現實養殖生產中,雛雞1 日齡感染肌胃潰瘍,10 日齡左右感染滑液囊炎等等,隨著規模化現代化養殖的發展,我們的雞群發病率反而越來越高。 說到此可能很多人都會說可能是種雞垂直傳播造成的,筆者想問的是,僅僅是種雞垂直傳播嗎?
是的, 筆者很是承認霉菌毒素確確實實存在于飼料原料中,生長期、儲存期、加工期等等,各個環節處置不當都有可能導致飼料霉變,然而如今養雞業的狀況只是霉菌毒素惹的禍嗎?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不干不凈吃了沒病”, 這句話其實不是全無道理。 霉菌毒素其實一直都在,不論是現在還是以前,當雞群小劑量接觸霉菌毒素時, 就像雞接種疫苗產生抗體一樣產生抵抗霉菌毒素入侵的能力, 所有霉菌毒素的危害均是突破了機體的免疫屏障, 對免疫屏障造成實質性損傷后呈現出的亞健康或發病狀態,才能表現出雞群的免疫抑制。
在養殖生產中,個別雞感染呼吸道,大群無明顯變化,吃藥與不吃藥,那些感染呼吸道的雞只仍然存在,若是將這些雞抓出來放在院子里養幾天,不喂藥也能痊愈;還有一些癱瘓的雞只,首先確認是非滑液囊感染的雞只, 放在地上跑幾天同樣也能自然恢復。
其實還有一些隱性的自愈力一直被忽略,比如黏膜上的纖毛,具有強大的清理異物的功能;蛋雞產蛋期愈后產蛋性能的恢復;肉雞的生產性能都屬于自愈力的范疇,化學藥物的作用是消除發病,而并非直接提升生產性能。
養禽業近幾年來發展迅猛, 出現了很多大型規模雞場,其中部分大型規模化養殖場有掙錢的也有不掙錢的。 不掙錢的原因歸納起來有兩點,一是行情不景氣;而是死淘率高。 雞群死亡率升高一定又意味著疾病感染率高, 二也可以反映出養雞的管理有很大的漏洞。
尤其是通風換氣,通風量過大導致風寒感冒,通風量過小又會引起雞群缺氧、空氣不新鮮。 支原體可謂是百病之源,肉雞養殖中幾乎批批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通風不合理造成的,有害氣體不能很好地排除舍外。
還有疫苗接種不合理,對疫苗的認知存在偏差。特別是在肉雞養殖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接種疫苗就得病, 不接種有可能不得,所以很多人就認為疫苗引起的疾病,卻沒有人研究為什么接種疫苗時雞群易發生呼吸道。 其實問題的根本不在于疫苗,很有可能跟接種日齡以及養殖環境污染相關。 歷史上曾經出現的烈性傳染病哪一個又不是使用疫苗而杜絕傳染的呢? 比如天花、脊髓灰質炎、炭疽病、白喉等,這些疾病在人身上的發病率幾乎是0,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該如何改良疫苗的接種,又或者是管理中存在的漏洞,而不能完全“歸功于”疫苗應激反應。
從源頭講,雞本是飛翔之物,由野生進化到家養,再到圈養。人類為了追求飲食與利益,進行著高密度、高蛋白、高能量的飼養,采用籠養、圈養,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應激。 雞群的生理規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如今,肉雞自出殼開始沒有一天是可以安安穩穩睡覺休息的,幾乎每天都是24h 的處于興奮狀態。 一天24h 不關燈,即便是雞群累了也睡不踏實,人們總是說不要熬夜,熬夜傷身體,可是雞沒有選擇的權利,所以在長時間的興奮狀態里再吃著高能量高蛋白的飼料,它的心血管系統會健康嗎? 肝腎等毒素代謝能力逐步下降,機體免疫力出現混亂,這也是肉雞發病往往比蛋雞嚴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諸多應激因素的存在,疫苗接種、藥物飲水、機器的運轉、自動上料機、霧線消毒、撿蛋機等等,都對雞群的造成一定的應激影響。
為什么醫藥科研水平越來越高、獸醫技術越來越高、養殖管理技術已經趨于現代化標準,反而雞群的發病率逐年增多呢? 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太過急于求成,一切使然于金錢。 不合理的飼養方式,過度的縮短生長發育周期,不顧及雞群身體的狀態,恨不能讓雞吃完就能看到雞肉的生長,產蛋率的提升。
其實現代的養雞就像是一臺高速運轉的機器,人歇雞不歇,還有很多人忘記了給雞保養,雞群怎會不得病呢? 因此筆者強力建議,不要過度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雞群本身特有的自愈力,雞群的健康不是簡單的使用藥物治療就能夠實現的, 生產性能的發揮更多依靠的是機體的自愈力,所以保證雞群的自愈力,就算是延長幾天出欄,經濟效益未必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