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群
(青海省玉樹州雜多縣薩呼騰鎮獸醫站 815399)
在高原地區畜牧業的主要品種之一為牦牛,因此牦牛的生長情況對當地牧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效益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對當地畜牧業的發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由于高原地區氣候惡劣,當地牧民缺乏科學的養殖理念,因此牦牛極易發生呼吸系統類疾病。 本文主要探討了高原牦牛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以及防治措施。
1.1 呼吸系統疾病的概述 由于高原地區的環境氣候、地理位置都十分特殊,牦牛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最常見的一類疾病就是呼吸系統的疾病,這類疾病具有發病時間短、傳播速度快等特點,若是沒有科學合理的飼養方法和管理手段,甚至在發病后沒有進行及時處理,這些情況都會使牛群在短時間內大量染病,對牦牛養殖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1.2 飼養管理方法不足 在氣候變化多端的時期,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尤其高,特別是當外界氣溫突然驟降,保暖防寒工作不及時,通常會使牛群感冒,從而誘發呼吸道疾病。 此外,由于天氣寒冷潮濕,牛舍中的濕度過大、溫度過低以及通風不足,牛舍中的糞便和灰塵沒有進行及時地打掃, 為使牛舍中的空氣受到污染,有害氣體通常會誘發以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呼吸道疾病。
2.1 感冒 感冒主要是因溫度驟降所引起的上呼吸道黏膜炎癥為主的急性疾病, 高原牦牛的感冒高發期一般是在春季和冬季,由于這兩個季節的早晚溫差較大,且常見大風、雨雪天氣,牦牛的抵抗力不足則極易發病, 發病后的主要癥狀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不高、反芻減少、咳嗽、呼吸急促、耳鼻發涼、體溫上升、眼結膜潮紅等。
2.2 咽喉炎 咽喉炎主要是咽部黏膜表層或深層發炎,根據病因和病癥的差異可以分為繼發性咽喉炎、原發性咽喉炎,其中繼發性咽喉炎通常繼發于流行感冒、結核病;原發性疾病主要由有物理因素或化學因素所造成,病因一般為食物過大或過硬、溫度過高等。 發病后的主要癥狀為咽喉腫脹且觸診時反應異常敏感、頭頸伸展,病情較輕的病牛,雖然會出現吞咽困難,但還能自主飲水,若是重癥病牛則不能吞咽食物、體溫升高、下頷淋巴結腫大、呼吸急促、咳嗽等。
2.3 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主要是支氣管黏膜表層或深層發炎,通常發病于溫度變化比較頻繁的季節,由于寒氣或刺激氣體對牦牛的支氣管黏膜造成傷害,此時又受到細菌、病毒的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 通常在臨床上常見的繼發性支氣管炎大多繼發于巴氏桿菌病、流行感冒。 在患病初期會出現漿液性鼻炎,聽著肺部呼吸音大多為增強或連續性呼吸一樣,全身癥狀較為輕微。
牦牛一旦發生呼吸系統疾病則會造成極大的痛苦, 此時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治療。 對感冒的病牛重點是要采取防寒保暖的措施,在治療上應該采取鎮痛解熱的有效措施,隨時保證牛舍環境的干凈、清潔,隨時為牛群提供足夠的水源,做好消毒工作,防止傳染,可以讓病牛服用阿司匹林進行治療,服用的劑量應根據病牛的患病情況來確定, 若病牛還伴發排便遲瀉的問題, 則需要根據相關癥狀使用緩瀉劑; 對患上咽喉炎的病牛,病癥較輕的可通過魚石脂軟膏進行局部外服,以及用0.25%的普魯卡因青霉素對其進行局部封閉治療, 對病癥嚴重的病牛在以上基礎上還要進行每天2 次的肌肉注射1.0~1.5 萬IU/kg 青霉素;對病癥為支氣管炎的病牛,應主要讓其服用消炎抗菌、鎮咳祛痰的藥物,有時還要進行抗過敏治療。
4.1 做好飼養管理 對牛群進行飼養的時候要控制好溫差,溫度的突然變化可能會刺激到牛的呼吸道黏膜, 從而誘發呼吸系統疾病。 因此對牛舍內部的溫度、濕度、通風以及密度都要做好合適的控制,要經常換氣以減少有害氣體對牛群的影響。 此外還要定期對牛舍進行消毒殺菌,對牛舍中的所有用品、飼料以及飲用水都進行全面消毒,做到有效防治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4.2 加強牛群的營養管理 在進行牛群的日常飼養過程中應該投喂優質的飼料,不僅要保證牛群獲得足夠的淀粉、蛋白質以及糖類,滿足牦牛的生理需求和生產需求,同時還要保證飼料中各種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均衡,以及各種微量元素的足量提供。嚴禁投喂變質或受到污染的飼料。 只有增強了牦牛的體質才能減少疾病的發生。
4.3 做好衛生管理 對牛舍的管理方法最好是實現 “全進全出”的制度,使牛舍在空舍期可以得到徹底完全的衛生打掃并做好消毒,這樣可以降低病毒和細菌對不同日齡牦牛的感染。 在溫度較低的季節中,牧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支氣管炎的發生。同時雞舍應該注意通風,防止氨氣、二氧化碳等氣體濃度超標。定期對牛舍、牛群、飼料槽以及各種使用工具進行徹底消毒。 水槽應該每天進行清掃和消毒,飼料槽每周至少要刷洗一次,避免病從口入的發生。
高原牦牛的養殖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呼吸系統疾病,因此對此類疾病進行加強治療及研究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要從臨床癥狀、發病原因、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入手,全面開展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極大地控制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從而減輕牧民的經濟損失,保障高原畜牧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