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東,楊 峰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裝備制造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1946年發布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 Declaration)首次定義了“產學研合作教育”,宣言主張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經歷結合起來[1]。我國1985年引入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產(產業)、學(大學)和研(研究機構)三方通過資源重組、功能整合和有機合作形成新型教育系統[2]。產學研合作的模式研究由線性合作創新模式研究(熊彼特創新理論[3]和羅格斯創新擴散理論[4])發展到當前的非線性交互創新模式研究(官產學三重螺旋理論[5])[6]。王丹中等[7]提出了校企協同育人的根本途徑,要求專業設置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真實生產過程對接。“政行校企”聯合成立的跨企業培訓中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有效地縮短了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的中間地帶、需求側與供給側間的不匹配,是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機制優化推進的主線。
國務院于2010年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綱要在第六章關于職業教育中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鼓勵企業投入職業教育”。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為響應國家政策、提高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支持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引入相關國內外行業協會、與江蘇宇邦工業系統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聯合成立“智能制造跨企業培訓中心”。“政行校企”四方各自的資源和核心能力具有有限性和互補性,各方通過溝通和博弈達到跨企業培訓中心資源和核心能力利用的最優化,中心以最好的資源(充足的資金、最新技術、設備、優良的師資和最新的行業標準等)和最低的成本協同創新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是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關鍵的因素之一。校企混編教學團隊由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行業龍頭企業的優秀技術人才組成,不僅完成理論、實踐教學任務,而且需要承擔教育改革、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等其它工作。“學院導師”要求中級及以上職稱的“雙師型”教師,碩士以上學歷;德才兼備,工作認真負責,曾被評為優秀教師;善于表達溝通、具備言傳身教的能力;發表過北大核心論文、主持過院級以上科研和教學改革項目。“企業導師”要求中級及以上職稱,本科以上學歷;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品行端正;獨立負責高新技術產品的開發、設計、制造和技術管理等工作;負責過產品的技術分析和市場調研;善于表達溝通、責任心強,具備言傳身教的能力;具有組織和管理能力。同時開展混編教學團隊“帶頭人培養工程”、“雙師素質提升工程”、“教學能力培養計劃”和“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等培養工程,持續提升混編教學團隊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為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高職院校的專業結構應緊跟地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契合地區產業的需求。跨企業培訓中心快速響應“政行企”對于地區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最新“訴求”,第一時間科學地規劃和優化專業設置。下決心淘汰就業難、產業無需求的老舊專業,不盲目跟風開設熱門專業。與地區產業的需求相對接,以訂單培養需求、崗位需求數、就業質量和用人單位反饋為依據,科學決策,優化專業設置的規模和結構,提高專業設置服務于地區經濟產業發展需求的針對性和科學性。為培養滿足地區經濟產業發展需求的人才生力軍。
行業企業多種工作崗位對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綜合素質的要求是跨企業培訓中心制訂培養方案、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的基本依據。“政行校企”聯合對真實生產場景中工作崗位的職業標準和素質能力進行分析,并將其融入到相應的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真實生產場景中的教學過程融合理論和實踐,采用“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實施“項目化”教學。以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為例(2019-2020-1學期),根據2019年江蘇宇邦工業系統有限公司新產品風機葉片,《風機葉片的數控加工》被選為教學項目,該項目融合了機械制圖、機械制造基礎、機械設計、機械工程材料、數控編程、計算機輔助制造和數控加工實訓等多門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操作知識。課程地點為跨企業培訓中心生產車間,全場景式教學增強學生的直觀感覺,感受企業文化,學以致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混編教學團隊負責項目實施。經過16周的項目教學,32名同學以全優的成績通過了行業協會和企業的過程性考核。學生的廢品率比企業全職技術人員的低百分之二十。
本文分析了以“政行校企”多方共同成立的跨企業培訓中心為平臺,完善多方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多方通過資源和核心能力的整合協同營造創新環境。以建立校企混編教學團隊、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和教學過程與真實生產場景對接等手段共同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