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芳 馮家春 夏云祥 楊永華
摘要:本文針對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小麥育種概況及優質麥選育情況,簡要介紹了優質麥育種下選育出的優質中強筋小麥阜麥9號的主要特點、親本組配和選育,并對產量、品質進行分析,以期對阜麥9號的研究推廣提供依據。
關鍵詞:阜麥9號;選育;品質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2.1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04
收稿日期:2019-11-26
基金項目:安徽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項目、阜陽市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018053125)
作者簡介:張桂芳(1976-),女,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小麥育種及栽培推廣。
1育種概況
小麥育種是指將不同基因型的個體作為親本,通過有性雜交,經基因分離、重組創造異質后代群體,從中選擇優良個體,并進一步育成新品種的方法。育種原則是化繁為簡、目標明確。根據雜種后代整體表現,結合大面積生產需求和發展趨勢來確定育種目標。阜陽市農業科學院小麥室小麥育種課題組多年來一直從事小麥育種、栽培和技術推廣工作。小麥育種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第1次育種目標確定為主攻高產穩產熟相好,育成半冬性品種皖麥20。第2次育種目標調整為主攻高產穩產,育成半冬偏春性品種皖麥30,該品種1998年被省農業廳確定為“九五”重點推廣新品種。第3次育種目標調整后,育成弱春偏冬性品種阜麥936,2005年通過了國審,審定編號為國審麥2005011。第4次育種目標調整為以增粒增重型和抗倒伏為選育目標,育出半冬性品種阜麥8號。第5次育種目標調整為主攻優質麥育種,兼顧高產與抗赤霉病,選育出半冬性品種阜麥9號,2016年通過省審,審定編號為皖麥2016028。阜麥9號是阜陽市農業科學院自主研發的首個用于制作面包的優質小麥品種。經農業部谷物制品檢測中心測定,阜麥9號面包評分達到82.7分,高于相關標準。
阜麥9號是安徽省阜陽市農業科學院2006年以周麥16為母本,漯4518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采用系譜法多年選育而成。其為多穗大粒型優質強筋半冬性小麥新品種,經安徽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表明,具有如下特點。
1.1優質中強筋小麥
目前,阜陽市生產的小麥絕大多數為品質一般的普通中筋小麥,面筋強度不高,只適宜制作簡單的面制品,如包子、饅頭等。特別是糧食市場放開后,普通小麥庫存積壓嚴重,而優質專用小麥供給嚴重不足。隨著人們對優質面制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優質小麥的培育工作迫在眉睫。阜麥9號的育成,填補了阜陽無自育優質面包小麥空白,滿足阜陽人民不僅吃飽而且吃好的美好愿望。該小麥屬優質小麥,可用于制作一般面包、高檔次面條等。
1.2豐產穩產性好,綜合性狀優
適合安徽省淮北及沿淮地區中高產田早中茬種植。2012—2016年期間參加安徽省聯合鑒定試驗、安徽省區域試驗、安徽省生產試驗,從多年多點試驗產量結果來看,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于2016年11月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1.3抗性較好
阜陽市多年來易發生凍害,特別是倒春寒,造成小麥的減產。近年來阜陽市小麥赤霉病頻發,也成為危害小麥生產的第1大病害。經過安徽省品種抗病鑒定中心連續2a抗病接種鑒定,阜麥9號的赤霉病與白粉病的抗性水平均達到中抗。阜麥9號越冬期抗寒性較好,較能抗倒春寒,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
1.4實現優質高產
與普通麥推廣品種相比,阜麥9號的育成解決了生產上優質小麥品質性狀質量不高,產量偏低,抗寒,抗逆性差的缺點,阜麥9號提高了優質麥的農藝性狀、選擇優質的同時兼顧其高產性。從近幾年安徽省區域試驗結果來看,阜麥9號平均產量在8000kg/hm2以上,最高達到8854kg/hm2,產量和品質協調較好。
2育種方法
阜麥9號雙親選用的都是綜合性狀好、沒有共同的明顯缺陷、優勢互補、一般配合力高的品種為周麥16、漯麥4518。周麥16是周9和周8425B的后代,超高產半冬性小麥品種,是黃淮南片冬麥區主推品種,其兼具矮桿、大穗、大粒、抗倒、抗條銹、抗白粉、抗葉枯病和一般配合力較好等突出優點,已成為黃淮麥區的骨干親本。容重774g/L,粗蛋白含量14%,濕面筋含量30.8%,沉降值25.5mL,吸水率62.1%,面團穩定時間2.1min,最大抗延阻力71E.U,拉伸面積14cm2。漯4518是煙中1604和溫麥4號的后代,為抗寒、抗旱、抗倒、早熟、產量高的國審小麥品種。同時漯4518面包評分89分(2005年),是標準的優質面包小麥。阜麥9號按優優相配、優勢互補的原則選擇父母本,對后代系譜法選育,逐代優中選優,出圃后經多年安徽省各級試驗,順利通過審定。
3實驗室品質測定
優質小麥育種方法與常規小麥育種方法比較相似,最大不同是加入了品質測試這一環節。品質的測定方面育種課題組有專門的品質測試實驗室。小麥品質測試儀器有GM2200型面筋儀、E型粉質儀,可以測試濕面筋含量、面筋指數及面團穩定時間。用國標GB2905.82(半微量凱氏法)也可以測試籽粒蛋白質含量。這對早中代選擇有很大幫助,大大節約了育種勞動量和育種時間。
4區試結果分析
為鑒定小麥參試品種的豐產性、適應性和品質等,為品種審定(或引種審批)及其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在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的直接領導和具體安排下,特設置了安徽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本試驗共設試驗點9個,分別設在宿州、碭山、濉溪、毫州、界首、阜陽、壽縣、懷遠、明光。半冬性品種區試4個組,分別為A組、B組、C組和D組。各組對照品種均為皖麥52,試驗產量數據采用中國農業大學作物學院植物遺傳育種系生物統計教研組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良種區試繁育處聯合研制的《區試99》軟件進行分析,其它農藝性狀采用平均數法統計分析(見表1)。
4.1產量結果分析
根據2014—2016年3a小麥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由試驗數據可以看出,阜麥9號豐產穩產性較好(見表1)。同樣可以看出2014—2016年參試中阜麥9號平均單產分別比對照皖麥52增產5.08%,7.25%,6.62%,3a全部增產,達到極顯著水平,增產潛力好。由試驗結果來看,安徽省區域試驗增產點8個試點,安徽省生產試驗增產點6個試點全部增產,品種增產點數較多。反映出不同年份、不同試點的產量結果多是增產的,且增產幅度大。因此阜麥9號表現出豐產性穩產性較好。
4.2品質檢測結果分析
安徽省區試品質測試,由宿州、阜陽、亳州3個試點從當年收獲的種子中抽取樣品,每試點每品種抽取樣品1kg,寄到農業部谷物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黑龍江省農科院谷物品質研究中心),做品質檢測(見表2)。與優質麥標準相比較,各項品質指標均能達到強筋小麥標準,屬于中強筋小麥品種。安徽省生產試驗結果如下:2015—2016年度品質分析結果,容重806g/L,粗蛋白(干基)15.11%,濕面筋30.8 %,面團穩定時間7.1min,吸水率61.5%,面包體積860mL,面包評分82.7[1],屬于中強筋小麥。面包小麥因其籽粒質硬,蛋白質含量高,面筋強度大,質量好,磨制的面粉可生產優質面包,與其它小麥摻混,可生產出各種專用粉,因而有著廣泛的市場[2]。因此阜麥9號可用于制作一般面包、高檔次面條(包括方便面、拉面等)、餃子(包括速凍餃子)等。
該品種達到安徽省小麥品種審定標準(PSJG1001-2011),達到強筋小麥品種品質(二級)指標(NY/T1218-2006黃淮海地區)標準。目前,阜麥9號已申請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自2016年審定以來,阜麥9號已在阜陽市及其它適宜地區種植,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得益于市場收購價的明顯優勢,為農戶增收提供持續穩定的優質原料來源的同時也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馮家春,鄧賀明.小麥新品種阜麥9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7, 23(06):55,58.
[2]董召榮,劉耀南.面包小麥皖麥33的特點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0, 28(1):52-53.
(責任編輯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