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麥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農業方面占有主導地位,我國對小麥的種植一直很重視。隨著國家農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小麥的栽培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關鍵詞:小麥栽培技術;研究;農作物
中圖分類號:S512.1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31
收稿日期:2019-11-15
作者簡介:王艷平(1981-),女,大學,農藝師。研究方向:農作物種植。
引言
小麥的生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的地位,步入21世紀以后,小麥的產量一直處于上升趨勢,播種地區也比較穩定,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華北地區。20世紀60年代,我國小麥產量一直不是很高,這主要由于生產力水平低,種植技術也很落后,同時,沒有合理地運用科學方法去栽培小麥。隨著我國科學的發展,很多人才引入,使得我國農業技術水平、知識文化水平等得到提升,迅速影響了我國的農業生產,從而使小麥的栽培技術也得到了改善。
1小麥栽培技術
1.1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
張錦熙教授提出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能夠促進小麥產量的提升,該技術是由中國農科院作物所和北京農科院作物所共同研究出來的,影響巨大,是小麥栽培技術史上最大的突破,研究的出發點是小麥生產的規律特征,對小麥的生長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結合外在環境對小麥影響的分析,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提出新的技術體系,其中包括三促兩控法及兩促一控法。實驗成功后,立刻在我國推廣使用,經過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該項技術非常成功,小麥產量得到提高,推動了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直到現在該技術仍被廣泛應用。
1.2小麥精播栽培技術
小麥精播栽培技術是由山東農業大學的余松烈院士及各位專家共同研究出來的重大課題,該技術保證了小麥的產量。這項技術的主要原理是科學地建立群體結構,注重小麥的栽培株數和小麥顆粒的飽滿度,確保小麥的生長,促進小麥的粗壯、粒多,從而達到高產量的目的。該技術推廣已久,主要在華北地區進行實驗,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提高了小麥的效益[1]。
1.3小麥綜合性栽培技術
小麥綜合性栽培技術是河南省相關部門經過長期實驗分析得出的成果,該技術是一項高度成熟的技術,具有高產穩產、優質、低耗的優點。此技術在河南省開始普及實驗,對小麥的生長周期進行監測記錄,從起初的栽培翻土到最后的收獲一一進行技術的更新改進,組成綜合性栽培技術,多米諾式提高小麥的年終產量。這項技術相對于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和小麥精確播種栽培來說,更具有競爭力和可實行性。從多方面來看全面的提高農產品產量,對于農業的未來發展具有極高的意義。
2小麥栽培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2.1選擇優良的小麥種子
在選擇小麥種子的時候,要考慮其產量的多少,以及其播種的時間。小麥可分為冬小麥及春小麥。
2.2對小麥種子的處理
在小麥播種之前要先對小麥種子進行防蟲放藥處理,處理小麥的時候可以使用質量較高的種衣劑或者單劑拌種,處理過后的小麥可以防止病蟲、農藥的侵蝕。
2.3施加足夠的底肥
在小麥種植的時候,必須在一定時間內準確施肥,使小麥準確吸收。
2.4種植前的整地
整地是為了改善土地的結構,增強土地鎖水能力,播種前對土地進行翻耕修整,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自身的肥力,也可以使上一年土地里剩余的秸稈翻到地底,達到上松下實的效果。整地質量的好壞會極大地影響小麥的播種質量。經常進行翻耕的田地,第2年的產量會遠遠大于沒有翻耕的土地,這也是每年在種植新的農作物之前必須翻耕土地的原因。
2.5播種小麥
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的小麥生產群體,要選擇恰當的時間播種,利用土地的熱量存儲,從而為小麥的高質量、高產奠定基礎。
2.6科學管理
根據小麥生長過程中吸收養分的特點,適當的施肥協調小麥對養分的需求,爭取提高小麥的產量,小麥生長過程中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3小麥栽培技術的分析
3.1根據適合小麥生長的環境,培養優良品種
小麥的栽培受到氣候變化、地理環境、溫度、水分、pH值等條件的影響。一般小麥在溫度偏高、水分適宜的地方產量大;在溫度偏低、水分偏少或者偏多的地方產量少。所以,對于小麥的栽培,要根據各個地區的氣候、溫度、水分等真實的情況,明確適合小麥生長的地方。
3.2合理施肥
對小麥進行施肥時,要科學合理。在施有機肥時,要保證小麥含氮量的穩定,適當增加小麥的含磷量。同時,在施有機肥時還需施適宜的化肥,保持施肥的平衡,使小麥在適宜的環境下健康生長,種植出高產量、高品質的小麥。
3.3加強田間管理
要對小麥進行定期除草,在小麥成長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雜草,這些雜草會對小麥發生的碳水化合物轉移有著惡劣的影響,同時,減弱了麥苗對生長元素的吸收能力,從而會影響小麥蛋白質的合成。要對病害蟲進行防治與消除,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病害蟲,對小麥的生長非常不利,要對這些病害蟲進行及時防治。要對小麥進行定期的澆灌,在冬天追肥階段對小麥進行第1次澆水,在氣溫為5℃左右時對小麥進行第2次越冬澆水。
4小麥栽培技術的期望
4.1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戰略
小麥栽培技術的前進與發展,是一個操作性很強、難度性很大的科研任務,需要循序漸進,不斷探索。要積極地聯系實際與生態環境,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原則,從而實現小麥栽培技術的全方位創新與發展。
眾所周知,生態與農業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理清發展頭緒,認清時代局勢,積極地運用科學方法,保護生態環境,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在促進糧食大增產的同時創建生態文明建設[3]。
4.2在高產的同時保證優產
高產即高產量,優產即優質量,2個詞表達的意思不相同,但表達的是一個科學發展的準則。在我國,很多城市都達到了高產的目標,有的甚至還會出現超高產的現象,但超高產地區通常會出現小麥質量不達標的問題,造成高產與優產不平衡。隨著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目的遠不止能夠吃飽飯這么簡單,對小麥的質量要求也在提高。今后在培養小麥的過程中,不僅要提高產量還要保障質量。
4.3增強信息技術的投放使用
21世紀正趕上發展的浪潮,信息技術成為了能夠引領社會發展與轉變的潮流。信息技術活躍在各大領域,如手工業、交通業、畜牧業、農業、商業等各大行業。信息技術能力的高低決定了未來行業的發展的前景,這使得信息技術成為重要標識。因此若能增強小麥栽培上對信息技術的使用,則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小麥栽培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顯著的發展,提高了我國小麥的總產量,并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可[4]。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 使得我國各項科學技術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實施平臺,尤其在老百姓的糧食方面有了巨大的突破[5]。其中,小麥栽培技術同樣有了更進一步的改善與提升,推動了我國小麥生產方面的提升,增大了小麥在糧食產量上的增長比重。因此,增強對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根據小麥的種植區域的規劃,實行小麥種植的地域化,栽培出對各個區域各種環境都能夠很好適宜的小麥,對小麥的品質進行研制開發,使小麥的品種更加的優化,成功培養出高產、優質小麥,保證小麥總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長期以后,不僅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還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社會的穩定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切合實際,將農業問題看作科學問題,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小麥產量的問題,努力提高我國小麥栽培技術的水平,使我國小麥總出產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劉寧,鄭璐.有關小麥栽培技術的探析[J].種子科技,2018(09):61.
[2]崔中偉.小麥栽培技術淺析[J].農業與技術,2015(16):151.
[3]李志華.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與展望[J].農業與技術,2017(09):85,90.
[4]何中虎,莊巧生,程順和,于振文,趙振東,劉旭.中國小麥產業發展與科技進步[J].農學學報,2018(01):99-106.
[5]王紹中,季書勤.小麥栽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河南農業科學,2009(09):19-21,25.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