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 李政 張曉東 冉茂勇
摘要:在對阿蓬江流域中華蚊母群落詳細調查的基礎上,分析其群落特征及種子植物區系特征。結果表明:中華蚊母群落植物區系具有從熱帶到溫帶的過渡性質,這與阿蓬江流域所處的亞熱帶位置是吻合的,有維管束植物36科58屬68種,其中種子植物29科49屬57種,蕨類植物7科9屬11種。
關鍵詞:中華蚊母;群落;物種組成
中圖分類號:S-3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39
收稿日期:2019-11-22
基金項目:重慶市市教委科技項目(項目編號:KJQN201804601)
作者簡介:李春平(1984-),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植物栽培與應用。中華蚊母(Distylium chinense(Fr.)Diels)為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蚊母屬(Distylium)常綠灌木,為中國特有植物,屬國家級瀕危珍稀植物,為135m水位以下的低海拔常綠灌木。多生長在江邊距常年水位線30~80m的亂石叢中或石壁斷縫里,每年的夏秋季節河水上漲,蚊母被淹沒長達4~5個月之久,冬春露出水面,享受陽光和空氣,被譽為“兩棲植物”,生命力極強。常綠灌木根系較其它植物更發達,更能抓牢土壤,而且更容易形成群落。蚊母主要分布在長江三峽、武隆縣芙蓉江和烏江流域。隨著三峽工程的竣工投產,生長在長江三峽和武隆縣芙蓉江的蚊母因庫區蓄水而被永遠淹沒,烏江流域成了僅存的中華蚊母集中生長帶,在細沙河流域有綿延20km多的生長帶[2]。
目前對中華蚊母的研究很少,僅見于一些少量的文獻,對中華蚊母的研究還處在較為基礎的層面上。對中華蚊母群落物種組成及區系特征研究,旨在保護國家級珍稀瀕危植物并為其它區域珍稀瀕危植物保護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地概況
阿蓬江發源于湖北省恩施州市白果鄉金龍壩,是中國1條由東北向西南流的河流,經重慶市黔江區到酉陽縣在龔灘古鎮注入烏江,全長249km,為烏江第1大支流。
細沙河是阿蓬江流域的1條支流,在黔江區阿蓬江鎮流入阿蓬江。自三峽庫區和彭水烏江庫區的中華蚊母被淹沒后,細沙河這條中華蚊母帶堪稱全國第1,細沙河是“中華蚊母的家園”[6]。
1.2研究方法
野外群落調查,本次調查采取線路調查、定點輻射狀普查、特殊地區實地重點調查、訪談法相結合的方法。鑒于實驗的條件,研究種群定在阿蓬江流域(細沙河流域地段),在此分布范圍選擇了6個種群進行研究調查,在每個選定的種群中選取5×5樣方,記錄樣方中出現的伴生物種類。
拍照,采集植物制作標本。
用植物分類方法進行物種鑒定,根據現有材料,查找《中國植物志》、《重慶植物志》以及當地植物志等[7,8]現有工具書,按照植物分類系統編制出植物名錄。
通過了解該地區中華蚊母群落植物資源分布狀況,并依據吳征鎰關于科、屬分布區類型系統進行分布區類型的統計分析,得出區系的性質與特征。
2結果與分析
2.1中華蚊母群落物種組成
據所做的樣方及外圍植物分布調查共出現植物68 種,隸屬于36科58屬(見表1),其中種子植物29科49屬57種,蕨類植物7科9屬11種。群落中具有3個種以上的優勢科有8個,占總科數的 22.22% ,分別為卷柏科、鼠李科、漆樹科、薔薇科、忍冬科、菊科、禾本科、蕁麻科;僅含1種的科有26個,占總科數的72.22%。說明中華蚊母伴生群落的科屬組成較為分散;單獨科和寡種科比重的大小是判別區系起源古老與否的一個重要依據,也反映出中華蚊母伴生群落區系具有古老性和特有性的特征。
2.2區系特征
2.2.1科級的分析
按照吳征鎰關于中國種子植物科分布區類型的劃分,阿蓬江流域中華蚊母群落植物29科可分為5個分布區類型。從科級統計來看,世界分布有11科,占總科數的37.93%,如毛茛科(Ranunculaceae)、堇菜科(Violaceae)、禾本科(Gramineae)、茜草科(Rubiaceae)等。熱帶分布科有11科,占總科數的37.93%,其中泛熱帶分布10科,如棕櫚科(Palmae)、蕁麻科(Urticaceae)、蕓香科(Rutaceae)、鳶尾科(Iridaceae)等,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1科,即馬鞭草科(Verbenaceae)。北溫帶性分布6科,占總科數的20.69%,如黃楊科(Buxaceae)、小檗科(Berberidaceae)、馬桑科(Coriariaceae)、百合科(Liliaceae)等。東亞及北美間斷僅1科,即三白草科(Saururaceae)。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科的區系分布主要以世界分布、熱帶分布、北溫帶分布科為主,具有熱帶向溫帶過渡的性質。
2.2.2屬級的分析
按照吳征鎰關于中國種子植物科分布區類型的劃分,阿蓬江流域中華蚊母群落植物48科可分為11個分布區類型。
中華蚊母世界分布屬有6屬,占總屬數的12.50%,如堇菜屬(Viola)、千里光屬(Senecio)、金絲桃屬(Hypericum)等。泛熱帶分布屬有10屬,占總屬數的20.83%,如黃楊屬(Buxus) 、 木藍屬(Indigofera)、花椒屬(Zanthoxylum )等。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屬僅1屬,即雀梅藤屬(Sageretia)。舊世界熱帶分布及其變型有3屬,如扁擔桿屬(Grewia)、烏蘞梅屬(Cayratia)、野桐屬(Mallotus)。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及其變型屬僅1屬,即蜈蚣草屬(Eremochloa)。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及其變型有3屬,如水麻屬(Debregeasia)、芒屬(Miscanthus)等。熱帶亞洲(印度、馬來西亞)分布及其變型有2屬,即雞屎藤屬(Paederia)、葛屬(Pueraria)。北溫帶分布有13屬,占總屬數的27.08%,如鳶尾屬(Iris)、百合屬(Lilium)、紫荊屬(Cercis)等。東亞和北美間斷分布有2屬,即十大功勞屬(Mahonia )、六道木屬(Abelia)。舊世界溫帶分布及其變型有2屬,即女貞屬(Ligustrum)、火棘屬(Pyracantha)。東亞分布有5屬,占總屬數的10.42%。如蒲兒根屬(Sinoseneclo)、棕櫚屬(Trachycarpus)、蕺菜屬(Houttuynia)等。從以上的分析來看,溫帶分布占總屬數的45.84%,熱帶分布占總屬數的54.16%。溫帶分布與熱帶分布都占據一定的優勢。中華蚊母分布區的種子植物區系從熱帶到溫帶的過渡趨勢明顯,這一點與科級分析一致,與阿蓬江流域中華蚊母所處的亞熱帶位置是相吻合的。
3結語
對中華蚊母群落區系的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護阿蓬江流域這一珍稀瀕危植物,為人類造福。通過對中華蚊母棲息地的調查可知,在建立中華蚊母人工栽培棲息地的同時,應該考慮盡可能將其與伴生種一起種植,以模擬其原生環境。
參考文獻
[1] 劉濟明. 貴州茂蘭喀斯特森林中華蚊母樹群落種子庫及其萌發特征[J].生態學報,2001,21(2):197-203.
[2]劉濟明.茂蘭喀斯特森林中華蚊母樹群落土壤種子庫動態初探[J].植物生態學報,2000,24(3):366-374.
[3]謝大軍,何平,鄧洪平.消落帶搶救植物中華蚊母群落伴生維管植物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11):3337-3338,3361.
[4]吳征鎰.《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區類型系統》的修訂[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245-257.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