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麥是世界各個國家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我國北方一帶種植特別廣泛,小麥的生長與氣候條件之間聯系密切相關。本文主要利用鄒城市氣候資料,從溫度條件、水分條件以及光照條件對鄒城市小麥各生長階段的氣象條件進行分析,得出鄒城市氣候條件比較適宜種植小麥,并提出了小麥生長發育期間氣象服務措施及建議,以確保鄒城市小麥產業實現優質高產。
關鍵詞:小麥種植;氣候條件;生長發育;氣象服務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2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45
收稿日期:2019-11-15
作者簡介:張寧馨(1993-),女,本科,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氣象服務與應用氣象。
引言
小麥的種植與生長發育對氣候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若小麥種植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宜,將為提高小麥產量打下良好的基礎。近年來,小麥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對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造成影響,鄒城市也不例外?;诖?,本文將對鄒城市小麥種植的氣候條件進行分析。
1小麥種植的氣候條件分析
1.1溫度條件
小麥屬于溫涼作物,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溫度對其影響十分顯著,其生長的不同階段對于溫度的要求各不相同。小麥從播種到出苗期間受到日均溫度的影響較大,為了能夠保證小麥在當年出苗,就必須確保這段時間內有6~8d的日均溫度在16~18℃,9~14d的日均溫度在11~15℃,同時15~23d以及以上的天數其日均溫度在6~10℃,若在這個階段內的日均溫度低于5℃,那么小麥的出苗時間則需要延長到次年增溫之后,在這期間需要大于0℃的積溫在100~200℃之間。
1.2水分條件
在小麥拔節期之前,其植株較為矮小,氣溫低,這個時候小麥對于水分的要求相對較低,拔節期過后,隨著溫度的不斷提升,蒸騰速率也逐漸加快,同時小麥的生長速度也逐漸加快,小麥的耗水量會逐漸增加,小麥在拔節—抽穗時期對于水分的需求更大,孕育期對水分比較敏感,此時一旦發生缺水的情況,便會降低小麥的產量。
1.3光照條件
小麥屬于喜光作物,對于光照條件有著較高的要求,光照條件是否能夠滿足小麥各個生長期內的要求,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小麥的產量與質量造成影響。小麥出苗后,每天所需的光照時間大概在8~12h之間,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小麥正常發育。
2鄒城市小麥各生長階段的氣象條件分析
2.1播種—越冬期
小麥播種時期的適應溫度為16~18℃,通常鄒城市10月份的平均溫度為14~17℃,比較適宜小麥的播種。10月下旬的平均氣溫為15~18℃,日照時數在80h左右,光照條件與氣溫條件對于小麥的出苗比較適宜。但在此階段內的降雨通常較少,且溫度較高,這種現象導致田間的蒸發量速率增加,麥田表面的墑情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對小麥的出苗速率造成影響。
2.2越冬期
小麥生長在越冬這一階段要求氣溫的變化較小,且土壤濕度保持在60%~80%之間。鄒城市的小麥通常在12月之前就已進入越冬期,在這個時期內鄒城市的氣溫呈現出逐漸升高的趨勢,近年來此時期的氣溫變化較為穩定,對于小麥幼苗的生長比較有利。一般情況下小麥整個越冬期的光照時數在310~590h,降水量在15mm左右,降水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壤墑情,因此對于小麥的生長有著巨大的影響。
2.3返青—孕穗期
返青—拔節(2月下旬—3月)是小麥進行生殖生長與營養成長的重要時期。鄒城市2月下旬以及3月的平均氣溫在10.4℃與8.6℃左右,這個時期的日照時數一般在267.0h左右,降水量在16~24mm,蒸發量相對較低,這些氣候條件對于小麥小穗的數量以及大穗的形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麥拔節—孕穗階段一般在4月中下旬,這個階段內鄒城市的平均氣溫在11℃~14℃,對于小麥的生長比較有利。但若是在此時期突然出現降溫天氣,將會抑制小麥的生長發育進程,甚至導致凍害。此外,充足的光照時長對于小花數的生長非常有利。
2.4抽穗—成熟期
小麥的抽穗—成熟期對于氣候條件的要求相對較高,其要求這個時期內的平均氣溫為17~22℃,小麥成熟期的籽粒飽滿度受到氣象變化的影響十分顯著。鄒城市的小麥抽穗開花期一般發生在4月下旬—5月上旬之間,這個時期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適宜小麥的生長,同時要求降水量達到39mm,根據以往鄒城市此時期的降水數據來看,基本能夠滿足小麥生長過程中對于水分的需求。
5月中旬—6月下旬鄒城市的平均溫度通常為24℃,對小麥的生長相對較為有利。并且這段時間鄒城市的光照比較充足,總時長為341h,充足的光照時常為小麥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要注意的是,這個時間段內溫度相對較高,所以蒸發量較快,將對土壤墑情產生不良影響,對小麥的成熟較為不利。
3氣象服務措施與相關建議
3.1加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
鄒城市氣象部門需要加強氣象預警預報系統的建設,主要包括短時臨近預報業務系統,中期預報業務系統,短期氣象預測業務與突發性災害天氣預報業務系統等方面,以全面提升基層氣象預報的精細化水平。特別是小麥生長發育以及生產的關鍵時期,要充分提升對于低溫凍害、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短期預報預警精確度,進而提升針對小麥種植生長重要階段具體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以及評估能力。
3.2積極做好氣象服務工作
鄒城市氣象部門應加強預報預警信息的發布能力,進一步拓展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的氣象信息獲取渠道,加強與信息傳播部門的配合工作,利用優勢互補,提高氣象服務產品的綜合水平。同時應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切實根據廣大人民的實際需求,增強農業氣象服務手段的現代化,氣象服務的過程中應突出大眾性,在大力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決策服務、社會公眾服務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加多元化的氣象服務產品,使氣象服務惠及廣大農民群眾,使氣象服務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不斷健全傳統的農業氣象服務手段與模式,努力拓寬農業氣服務新領域,增加氣象信息的發布渠道,擴大氣象信息的發布范圍。積極與媒體之間開展溝通合作,適當增加更多的氣象為農服務信息量,盡量使廣大農戶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內獲取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提升地區的氣象防災減災水平,使廣大農戶能夠提前對即將發生的氣象災害做好防御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氣象災害對小麥等作物的生產損失。
3.3加強科學指導,增強抗災能力
鄒城市氣象局應指導當地農戶對麥田進行科學管理。要通過平整土地、合理灌溉以及改良土壤等方式增強麥田的抗災能力;要根據鄒城市氣象災害出現的規律,特別是季節分明的特點,對小麥的種植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盡量減少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要大力實施植樹造林,構建防護林,充分改善麥田的氣候環境,對低溫凍害、暴雨、干旱等氣象災害進行有效防御;要建立不同模塊的防災抗災與保證小麥優質高產的農業技術體系,從農業系統的總體發展思路來提高小麥抗災能力,做到有災防御,實現穩產,無災實現優質高產。
4結語
綜上所述,鄒城市的整體氣候特征比較適宜小麥的種植生產,但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也時常會發生一些災害性天氣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麥的生長發育。為了能夠確保小麥能夠高產穩產,氣象部門應積極做好氣象服務工作,加強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同時加強科學指導,增強抗災能力,切實做好災害的防御工作。
參考文獻
[1] 王宇.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9):189.
[2]段劍釗. 黃淮南部冬小麥縮差增效技術途徑及生理機制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8.
[3]韓美坤. 冬小麥貯墑旱作產量形成與水氮利用特征[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7.
[4]段顯德.小麥耐鹽機理及鹽堿地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松遼學刊(自然科學版),2001(01):17-19.
(責任編輯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