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中華鼢鼠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以及對祁連山林區的危害特點,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為祁連山林牧區中華鼢鼠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華鼢鼠;危害情況;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443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200115023
收稿日期:2019-11-21
作者簡介:吳菊花(1972-),女,林業工程師。研究方向:育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中華鼢鼠 (Myospalax fontanieri) 俗名瞎老、瞎瞎、瞎老鼠,屬嚙齒目倉鼠科,主要分布在海拔較高的草原和灌木林地,和其它動物所生存的環境不同,常年在地下土壤中隱蔽活動,取食草、灌木根、莖。適應改變生活條件,在地下取得了生存優勢。目前中華鼢鼠己成為祁連山林牧區的一大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林業、牧業的發展、更新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已成為林牧業生態建設和牧區經濟發展的一大障礙。長期以來,因地形地勢復雜,對這種鼠害還無法完全控制,已形成不能徹底改變危害的惡性循環。本文針對肅南縣祁連山林區中華鼢鼠的危害情況和防治對策做了初步的探討。
1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連山林區自然概況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連山林區,地處河西走廊中段,位于張掖市西南部,河西走廊西部,祁連山北麓,是張掖市生態安全屏障,對水源涵養和當地環境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肅南縣內有6個國有林場,海拔最低1400m,最高4600m,年平均氣溫3.9℃,最高氣溫27.6℃,最低氣溫-24.3℃。植被隨地勢和海拔高度的變化呈地域性和垂直地帶性分布。地形起伏變化大,區內冰川、高寒荒漠、草原、森林、農田、溫帶荒漠、水域等多種生態系統鑲嵌分布,相互交錯,森林呈不連續的帶狀、塊狀分布,陰坡森林、陽坡草原的景觀十分明顯,群落群種單一,結構簡單,主要群種陰坡為青海云杉,陽坡為祁連圓柏,灌木林夾雜在草場之中,農田侵入林內,是中華鼢鼠良好的棲息地,又因其繁殖快,所以危害嚴重。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大部分山體坡度大,防治困難,加上氣候嚴寒干旱,林草植被一旦遭到破壞,水土流失殆盡,恢復極為困難。
對于我國的生態,祁連山有著重要的意義,那就是“三低一大”。低是指成活率、保存率、綜合效益3方面;大是指實際面積。目前,保護區內的郁閉度較高,林內的枯枝落葉較多,使得幼苗的根系與土壤之間的接觸被有效地隔斷,導致幼苗大量死亡的現象出現,進而出現林內缺乏幼樹的現象。將林地周圍的樹種當成主要樹種來進行造林,利用喬木和灌木對河谷地帶來進行造林,將抗旱性較強的樹種應用于條件較差的陽坡。要加大對森林動植物的檢驗檢疫,及時發現可能潛在的病蟲害隱患等問題,有效治理病蟲害。祁連山生態保護區的天然降水以及冰川較多,水資源、野生動物、植物種類豐富,當地政府應該重視管理與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減少森林系統的人為破壞。
2中華鼢鼠特性及危害狀況
2.1中華鼢鼠的特性
中華鼢鼠鼠體長18~30cm,體短粗,略呈圓筒狀,背面稍平,頭寬而扁,鼻部圓鈍粉色無毛,門齒粗大,耳殼退化。眼睛特別小,聽力靈敏,四肢粗短,前肢爪發達,外翻,呈鐮刀狀,適于掘土打洞。體毛光滑柔軟、灰褐色,不粘土。每年生殖2次,3—5月1次,7—9月1次,每胎產1~8仔。
2.2中華鼢鼠的生活習性
中華鼢鼠生活在土壤濕潤、土質松軟的土壤中,喜黑暗,膽小,怕風、怕光、怕水,有推土封洞的習性,防治時可根據此習性確定其藏身地。抗病能力強,不冬眼,晝夜和陰天活動量大,主要分布在祁連山林區海拔2400~3000m之間的有林地、宜林地及灌木林地,有適應氣侯而搬遷的能力,這也給防治帶來一定的困難。中華鼢鼠食性廣而雜,主要以植物的根、莖、果為食,喜歡在地下挖掘長而復雜的隧洞,在洞里居住,其掘洞速度很快,善于用強大的前腳挖土,有時用寬闊平扁的頭將土壓緊或將挖下的泥土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多個直徑30cm、高15~16cm的小土丘,這也是中華鼢鼠居住地的1種標志。和其它鼠類動物不一樣,因其不停挖土打洞磨牙,即使不饑,不需要取食,也要不停地啃咬樹根、草根和其它植物根系,給灌木及草原造成極大破壞,所以對草灌木的危害是毀滅性的。
2.3發生規律及危害程度
2.3.1發生規律
中華鼢鼠在祁連山林區危害期主要為每年的4—10月份,有2個危害期。4—6月的繁殖期,采食由冬季儲藏品向植物活體轉移,加上繁殖產子,為自身儲備一定的營養,取食量大,取食活動頻繁; 9—10月的秋季,因其為過冬貯藏營養,危害影響了天然林、牧草的正常更新,草場出現退化,植物總蓋度下降。因其繁殖能力強,所以在自然狀態下,種群一直處于穩定的上升、擴散趨勢。
2.3.2危害程度
肅南地區由于中華鼢鼠廣泛分布于林區草灌木及牧草地,數量較多,取食量大,在林地、灌木林地開穴挖洞,啃食林木根系,使幼樹枯萎死亡,在牧草地挖洞,影響牧草生長及草場質量,造成嚴重危害。草灌木由于鼠害的采食,大多生長不良甚至枯死,而每年挖出的土丘隨風吹散加上牛羊等牲畜踩蹋,土丘覆蓋面積擴大,植物總蓋度下降,所以對草灌木的危害是毀滅性的。
3防治技術
祁連山區以天然林和天然草場為主,山大溝深,地形復雜,防治主要以生物防治和化學藥物防治為主。
3.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鼠類天敵抑制鼢鼠種群密度的方法。鼠類天敵包括鷹、貓頭鷹、雕、狐貍、黃鼬、蛇等,它們對控制鼢鼠種群數量增長具有積極的作用。在林區山頂和草原開闊地修建落鷹塔,給鷹、雕等鳥類捕鼠者創造條件;實行封山育林、禁捕、禁獵天敵等保護措施,保護鼠類天敵的生活條件。
3.2化學藥劑防治
3.2.1防治時間
毒殺鼢鼠的時間,最好在早春和10月中旬進行分別投藥。早春鼢鼠經過一冬,急需補充營養,取食頻繁,易于防治。10月中旬,鼢鼠開始準備越冬食物,危害加重,此時防治可減少來年鼠害。
3.2.2防治方法
第2代抗凝血劑鼢鼠靈等溴敵隆類藥物對非靶動物安全,二次中毒現象較少,投放技術是在鼢鼠挖掘的洞口,用長柄鏟把毒餌投放到洞道深處,然后將洞口用草皮或鼢鼠挖掘出的土嚴密封住。適用于鼢鼠種群密度較大、已造成一定危害的林地、草地。
參考文獻
[1] 汪志潮.中華鼢鼠危害調查與防治措施[J].甘肅農業,2005(9):87.
[2]譚薇. 農田水利工程項目財務管理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5.
[3]張運華. 南方季節性缺水灌區管理制度研究[D]. 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5.
(責任編輯常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