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蒙榴
摘 ?要: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融合能有效緩解就業問題和三農發展問題,可以在資源上進行互補,用最新的理念和最有朝氣的建設力量去發展三農事業。我國鄉村市場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能夠給大學生創業提供廣闊空間,因此應重點探究融合戰略的發展路徑。本文首先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進而研究了融合發展的戰略意義以及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存在的優勢與劣勢,最后研究了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以此供相關人士交流。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鄉村振興
課題項目:區級B級項目: 旅游新業態的人才預測與培養對策——基于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旅游業變化機理研究(2016JGB418)。
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制定了鄉村振興戰略的“三步走”時間表,將鄉村振興作為我國未來發展中的重要任務。《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新要求,說明三農發展必須與時俱進,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樹立新的目標。大學生作為社會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鉆研精神和拼搏精神,要鼓勵大學生投身到鄉村發展中來,利用現代化人才能力促進我國鄉村的多方面發展。
一、鄉村振興戰略內涵
鄉村是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人員于一體的地域綜合體,在社會發展中有促進生產、促進文化和推動經濟的諸多功能,我國有十分廣大的鄉村地域。鄉村與城鎮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要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就必須重視對鄉村振興的發展,要努力挖掘我國鄉村資源,將現有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投入到鄉村振興中,促進我國社會的綜合發展。鄉村振興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范疇,需要從經濟、人才、技術、民生、文明等多方面進行振興,需要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高素質人才。我國大學生隊伍的發展需求和自身特點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戰略相符,通過建立“鄉村+政府+社會+高校+學生”的模式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的戰略意義
隨著我國社會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社會轉型化階段的到來,創新創業成為高校學生畢業后一種重要的職業選擇。教育部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34萬,是最近10年的畢業人數新高,比2018年上升14萬人,可見畢業生的擇業壓力較大,找到符合學生期望值的工作難度更大。在此背景下,應該拓寬基層就業崗位空間,擴寬視野打開新的就業渠道,要積極開發創新與創業的新功能,使學生提高自身競爭力,實現就業的同時開拓新的就業渠道。鄉村振興戰略受到我國政府政策上的扶持,確定了未來三農產業的發展目標,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學生創業與鄉村振興融合對于學生就業和發展與鄉村發展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是具有積極戰略意義的長遠規劃。一方面大學生的投入能給鄉村振興帶來大量高素質人才和先進的技術與理念,能有效推動鄉村振興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能有效緩解學生擇業問題,緩解城鎮與鄉村的社會矛盾,給大學生一片新的發展空間,讓人才有更大作為。推出融合戰略符合時代發展要求,與我國社會實際發展情況相符,也有助于構建現代化的農業體系,是有利于發展和穩定的重要戰略。
三、大學生鄉村創業面臨的優勢與劣勢
(一)優勢
1、技術和知識優勢。畢業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一定的文化水平、創新能力,深入鄉村后大學生的優勢得以體現,能有效促進農村生產和生活的現代化,可以將城市中的生活經驗帶入鄉村,為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在鄉村的普及起到很好的推廣作用。
2、創新創業精神優勢。目前大中型城市的就業壓力較大,在城市生活的壓力比鄉村更大,學生了解大城市的生活節奏,可以在返鄉后將快節奏的工作效率帶入到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的創業精神有效推動鄉村快速發展。由于缺少年輕企業,鄉村的工作節奏慢、效率低,不利于企業的快速成長。畢業生有強大的干勁和沖勁,可以在農村創業中投入更大的精力,能有效帶動企業發展。
3、政策優勢。鄉村振興戰略也為廣大的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大學生可以將在校期間的創業設想付之行動。畢業學生的創業行為基本都是零資金,啟動資金和運轉資金是學生創新創業中的重大難題,在政府扶持下,很多地區的政府都為學生創業群體提供了無息貸款,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擁有強大的政策支持。學生在鄉村環境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將農產品、農業技術進行互聯,發揮“互聯網+”的影響力,借助諸多優勢開展農村項目創業:
(二)劣勢
1、來自學生自身的挑戰。鄉村雖然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卻并非一片坦途,對大學生而言也有較大的挑戰性。大學生缺乏充足的管理經驗和農村農業相關的知識,對于農村市場環境并不熟悉,還需要投入到鄉村后進行深入調研,自己去發掘鄉村中的創業機會。部分大學生長年生活在城市,習慣了城市中的優渥生活換到鄉村環境中很難適應,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差異性可能導致一部分學生創業精神受挫,使一些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的學生打退堂鼓,難以在鄉村創業中堅持下去。
2、來自鄉村環境的挑戰。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一部分的鄉村農民也逐漸產生了創業意識,部分農民選擇返鄉尋找創業機會。這些返鄉農民了解鄉村生活,本身具備一定的農村生產生活經驗,因此在接受了先進思想的洗禮后,本身也具備較強的發展優勢,給大學生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探尋創新創業機會
1、電子商務在鄉村的發展。與鄉村農民相比,大學生在應用互聯網技術和電子商務方面有更大的優勢,大學生可以利用農村的資源和農產品實現電子商務創業,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還能提高農民收益,促進鄉村振興。近些年我國的電子商務如火如荼,但主要營銷市場仍是面對大中型城市,消費主力人群也在城市中。隨著城市市場的逐漸飽和,開發鄉村市場成為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方向,大學生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可靠的電商企業聯系,搭建銷售農產品的互聯網渠道。目前我國大型電商平臺淘寶、京東都有專門營銷農產品的項目,大學生群體的加入能有效推動鄉村電子商務的快速前進,可以挖掘出更多有價值的農村資源,促進鄉村振興。
2、打造創意鄉村產業。大學生了解青年人的喜好,對時代的發展有敏銳的觀察力,可以利用自身的學識和觀點打造創意農村產業,增加農產品、農業資源的附加值,給農民帶來種植農作物以外的收獲。比如可以打造婚紗攝影基地、開心農場、度假村、野外拓展等多種產業,將新的創意理念與農村現有資源相融合,帶活農村的發展思想和經濟水平,使農業產業更加多元化、更有現代化氣息。鄉村產業的多元化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使農民的經濟收入不再緊貼農產品的收成,讓鄉村經濟多條腿走路,使創新文化與鄉村農業相融合。
3、創新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近些年隨著我國旅游產業不斷發展,一些鄉村的旅游業已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但隨著時代快速發展,部分地區的旅游業出現明顯滯后的現象,在服務設施、游覽體驗、飲食、服務、住宿等方面都亟待提升。高校學生頭腦靈活視野開闊,對于創新旅游業有較強的優勢。學生可以將大中型城市中的旅游服務和管理策略轉移到鄉村旅游業中,提高當地的服務水平和檔次,給鄉村旅游注入現代化的思想,吸引更多的人流。
(二)整合高校創新創業資源
為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各高校應整合人才資源,安排不同專業的學生組建創業團隊,成員知識實現互補,在鄉村創業中發揮各自力量。學校也應該從多方面給予支援,努力幫助學生實現創業目標。高校應為創業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包括知識資源、管理資源、人脈資源,做到全力推動大學生創業。高校資源的引入能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概率,可極大鼓舞學生的創新創業信心,也能從專業角度給予建議,對創新創業有重要幫助。不同專業的大學生組成團隊后,可以共同思考創業面臨的問題,學生能各展所長,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適合缺乏創業經驗的學生群體。《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中提到:“要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增強鄉村產業持續增長力”。國家對鄉村振興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方向,要健全目前我國農村的產品的綠色標準體系,提高我國農產品的生產質量,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和品牌化。為此,一些農業專業畢業的學生有機會將理論知識與鄉村農業生產現狀結合,研究如何創新農業生產,改善目前的產品質量,打造生態農業。會計、電子商務、計算機、物流等專業的學生也都可以在創新創業大潮中實現個人價值。大學生可以憑借善于學習的優勢幫助鄉村振興,推進綠色生產、節能環保的發展,減少農業生產中的水資源浪費、面源污染等問題,使農業生產趨向于科學化、規模化,實現農業創新發展。
(三)建設一體化互聯網平臺
為了有效將高校人才引入到鄉村環境中,應努力建設一體化的互聯網平臺,將學校、鄉村、學生、政府等多種資源結合到一起,促進鄉村振興。在一體化的網絡平臺中,學生可以看到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政策扶持,了解鄉村發展中的巨大潛力,為學生選擇具體的就業環境奠定了基礎。對于鄉村而言,借助一體化的網絡平臺可以將自身情況進行公示,便于吸引優質人才,對促進本地農業產業發展十分有利。一體化的網絡平臺既是為鄉村引入人才的平臺,也是公示政策的展示平臺,能使大學生了解國家對三農發展的重視,將投身到大城市發展的眼光轉到鄉村,為鄉村振興做出有效的宣傳。為了使大學生對鄉村環境加強了解,提高大學生對農村產業的管理能力,平臺上可以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利用學生善于學習的優勢向學生灌輸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正確的發展方向,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
(四)鼓勵大學生進基層創新創業
面對嚴峻的就業難問題,高校要轉變學生就業觀念,使學生對當前社會的就業壓力有清楚的認識,一方面要做好畢業后的擇業準備,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大學生進基層創新創業,到廣闊的鄉村環境中實現自身價值。高校應引導學生客觀分析當前鄉村發展形勢,使學生認識到鄉村的發展比城市更具潛力,要鼓勵學生群體中的創新創業精神。高校可以安排學生對鄉村近些年的轉變進行調研,可以是學生家鄉或是指定鄉村,要求學生調查近三年內某縣的經濟情況、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農民生活情況,讓學生充分進行實地調研和互聯網信息檢索,使學生看到鄉村環境中存在的創業機會,轉變學生思維中對鄉村環境的固有觀念。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應該細致地分析近些年國家對鄉村振興的政策扶持,使學生開闊眼界,重視到基層創新創業的發展機會。
五、結束語
鄉村振興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也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減少社會矛盾,是黨的十九大會議中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在新的轉型期,大學生可以憑借自身優勢投身到鄉村振興中,用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為農業發展做貢獻,實現個人價值。各高校也應該積極鍛煉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轉變傳統的擇業觀念,促使學生有新思想、新創意,使融合發展解決學生創業與鄉村發展的雙問題。
參考文獻:
[1]谷今.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戰略融合的實踐探索[J].知識經濟,2018(17):17-18.
[2]柴成華.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J].鄉村科技,2018,200(32):30-31.
[3]李婧.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農村創新創業實踐研究[J].鄉村科技,2018,201(33):52-54.
[4]吳忠權.基于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本開發新要求與路徑創新[J].理論與改革,2018,224(06):50-58.
[5]陳宇,周建鵬,康敏.鄉村振興視角下的農業類大學生創新創業多維模式研究——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8,146(06):51-55+100-101.
[6]朱琪.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大學生返鄉創業的機會與實現路徑研究[J].鄉村科技,2017(31):34-35.
作者簡介:
王 ?萍(1970.8-),女,漢族,碩士學歷,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旅游經濟、工商管理、微型企業、民營企業管理。
蒙 ?榴:專業:文藝學;研究方向:就業創業指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