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戰爭中,美國曾多次威脅要對還沒有核武器的中國使用核武器。
朝鮮戰場失利,
美國想用核彈對付中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秘密跨過鴨綠江,加入朝鮮戰場。自負又自傲的美軍被志愿軍的突然襲擊打得大敗。
面對失敗,美國上下都在考慮如何對付“敵對國家”。1950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朝鮮戰爭,舉行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他在開場白中說:“我們會用所有的武力去對付這樣的攻擊(指中國出兵朝鮮)。”接著他的話,有記者問,包括原子彈嗎?對此提問,杜魯門態度“含糊”。這讓“核武器”立即成為記者會的核心話題。在記者招待會后,美國要使用原子彈對付中國,就成了一條轟動世界的重大新聞。
在1994年解密的1950年11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絕密文件,有一個駭人聽聞的題目:“為反擊共產黨中國入侵朝鮮,關于美國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所需考慮的問題”。
這份文件由兩項內容組成:首先是復述美國安全委員會早先通過的“在敵對情況中”和“在戰爭狀態下”可以使用原子彈的決議;其次是一旦考慮使用原子彈,美國政府有關部門應該考慮的諸項問題。
雖然它最終并沒有付諸實施,但無可否認,它是軍事參考方案之一,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被多次提及。
9架B-29轟炸機攜帶核彈頭
飛往戰區
1951年3月下旬,美國獲悉,中國在鴨綠江一帶重兵集結,準備發動一場春季攻勢,并準備首次使用空軍;斯大林則意味深長地命令外交部長莫洛托夫解決亞洲問題,并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薩哈林島南部一帶集結了大批潛艇和部隊。杜魯門得出結論,所有這些意味著中國人和蘇聯人準備將美國逐出朝鮮,并“企圖占領日本諸島,以潛艇切斷我們通往日本和朝鮮的補給線”。
4月11日,杜魯門向全國發表講話,警告莫斯科和北京,不要對“聯合國軍”進行空中攻擊。然而,朝鮮戰場上的地面戰斗依然照常進行。杜魯門下令向關島地區緊急運送核部件,9架B-29轟炸機受命飛越太平洋,接著美軍舉行了公開的核戰演習。一時間,核戰爭的陰云密布朝鮮三千里江山。
這次部署是杜魯門政府在朝鮮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次訴諸核武器的準備行動。因為派往關島、繼而飛至沖繩島的9架B-29轟炸機真的攜載了核彈頭。
4月末,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發起又一輪地面攻勢后,杜魯門再一次批準將載有核彈的飛機派往戰區。華盛頓還給麥克阿瑟的繼任者李奇微將軍一道指令,授權他針對來自朝鮮半島以外的空襲進行核報復。局勢最緊張的時刻,B-29轟炸機組已把準備投彈記入飛行日志。6月初,美軍偵察機超出以往的飛行范圍,侵入中國東北和山東上空,搜集關于空襲目標的情報。
杜魯門當局的這次核威脅,對中朝軍隊并沒有產生什么影響。那些恫嚇之詞傳到了北京,但朝鮮戰場上的地面戰斗依然照常進行。
面對一個有備無患、不怕核威脅的國家,威脅不起作用,即使真的使用核武器也難討到什么便宜。1951年6月末,B-29轟炸機和所載運的核武器,又悄無聲息地撤回了美國。隨著戰場局勢的進展,美國人隨后不得不坐到談判桌前,開始與中朝方面進行停戰談判。
上甘嶺戰役后,
美國再次考慮使用核武器
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嶺戰役中,美軍高強度、高密度地使用了各種常規武器,卻仍然不能取勝。于是,美國人又動了使用核武器的念頭。這個時候,美國已經研發出一種可以用280毫米榴彈炮發射的小型戰術核彈。而使用這些戰術核武器,不會影響美國打擊蘇聯的核計劃。
1953年2月11日,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次秘密會議上,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將軍介紹說,在三八線附近的開城地區28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集結有大量的中朝軍隊和軍用物資。因此,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考慮在開城地區使用戰術原子彈。他甚至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上親自參與選定了攻擊目標。
但由于板門店談判出現轉機,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署,美國才極不情愿地放棄了核打擊計劃。
(摘自《都市資訊報》1.7 柳建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