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一項關于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研究調查了一千所學校里兩萬多名兒童的學業進展,來揭示究竟哪些因素和孩子的成績有明顯的相關性。最終,出現了一個顛覆常識、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美國教育部開展的這項研究先列出8個相關因素: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最好的小區、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后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小孩在家里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研究發現,有4個因素與孩子后來的考試分數高度關聯,而剩下的因素毫無影響。
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的父母
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學歷高,孩子成績優異,這是意料之中的事。畢竟他們很看重教育,智商較高的父母往往教育水平也較高。但是完整的家庭對孩子的成績并無影響。
先說一個故事。著名作家池莉曾經與老公吵得不可開交,所受屈辱數不勝數,她斷定自己的婚姻已然失敗。但為了孩子,她選擇忍耐,和丈夫簽訂了離婚協議,同室但分居。就這樣,撐到孩子初中畢業的那一天。池莉向孩子坦白了,話還沒說完,就被女兒打斷。“其實早就知道了,我上初中不久就在書柜里看到了你們的協議書。我沒有告訴你,是因為你們一定是擔心我學習分心,既然這樣,那我就成全你們的苦心吧。”
原來,懂事的她在父母面前裝了多年的“無知”。后來,池莉的女兒考入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成為了克林頓、曼德拉的校友。可見,父母的離婚對孩子的成績并沒有造成什么影響。
有關: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
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無關: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后
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假如一名婦女30歲之后才要第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在學校成績好的概率會較高。這樣的母親往往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但這并不是說,只要初為人母時年紀較大,就一定是更加稱職的母親,而是說這樣的母親,為母子雙方創造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與此同時,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辭職在家不工作,對成績毫無幫助。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
地位
無關: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
更好的小區
2018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說:“我是中產家庭的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長厲害,又有能力的人。”不得不承認,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可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父母的不努力、不上進,則可能就會讓孩子被別人遠遠甩在身后不止一條街。
正如作家王耳朵所說:“你不盡力打拼和賺錢,就無法讓孩子接受優質的教育; 你沒有好的學歷,就不會提前告訴孩子讀書的重要性; 你不懂得教育是一個過程,就永遠培育不出適應社會的孩子。”
但是,孩子的成績與是否搬入條件較好的小區無關。搬到好小區,甚至學區房就能讓孩子成績更好?這只是你一廂情愿。
有關:家中藏書多
無關:父母每天給孩子讀書
家中藏書多就可以讓孩子成績變好?有點扯吧?其實細想,發現很有道理。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個愛讀書的人,家里有很多藏書,就算你沒有堅持每天給孩子讀書,但你每天手不釋卷的樣子,也會被小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們會認為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他們認字以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讀書,成績也不會讓你擔心。
如果你的最大愛好是玩手機、打游戲、打麻將,兩口子討論的都是哪個劇好看,哪個游戲好玩,誰的牌技好。就算你每天晚飯后堅持給孩子讀上一小時的書,小孩子對書的興趣也不會比對手機、游戲、麻將大。
“父母是什么樣的人”
比“父母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無論是父母學歷、經濟社會地位、家中藏書多少還是母親的生育年齡,說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點,即“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而保持家庭完整、母親放棄工作、搬到更好的小區、費心為孩子讀書,說的都是父母的行為,即“父母對孩子做了什么”。
而以上的全部事實表明:“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摘自《炎黃世界》 鹿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