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陳偉
“196 8年端午節,我和母親將家中用得上的家具及雜物打包裝船,順漢江從河南淅川起航,經湖北襄陽起坡轉乘老解放牌敞篷車,顛簸了幾天才到達湖北鐘祥城南、漢江左岸的一片荒湖灘落腳。半個多世紀走來,仿如昨日。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移民中的一分子,我既是拓荒者,也是親歷者。為了移民精神和大柴湖情結,我雖然退休了,但我每天仍奔忙在書寫大柴湖歷史和大移民紀念館建設第一線。”已年滿七旬的全淅林,見證了南水北調工程移民的那段歷史,同時也在為建設新時代“大柴湖”發揮著自己的余熱。
在大柴湖,像全淅林這樣的移民有8萬多人。50多年來,移民們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硬是將遍地蘆葦的大柴湖變成了欣欣向榮的“大財湖”。
大柴湖曾是漢江泄洪區,上世紀60年代,為了修建丹江口水庫,國家將低洼潮濕、蟲蛇遍地、污水橫流、人跡罕至的大柴湖作為安置丹江口庫區移民區進行圍墾建設,并將庫區上游河南淅川4.9萬人整體搬遷安置到大柴湖重建家園。大柴湖由此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地。1968年秋,周恩來總理親自將此地命名為“大柴湖區”。
“大柴湖,葦子窩,三天不割一尺多”,這是當時柴湖廣為流傳的一個順口溜。
1966年,首批4000余名移民遷入大柴湖時,此處尚未圍墾,移民住房十分簡陋。后來,4萬余名移民遷入大柴湖,人均住房僅8平方米,10間一排,低矮潮濕,移民們風趣地稱之為“兵營”,其實就是窩棚。特別是雨后,室內室外到處是污水,鞋子、盆子漂在水上,雞鴨飛到桌子上,蛇蟲爬到床上,蚊蠅滿天飛……
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移民們一刀一刀斬除蘆葦,一锨一锨排走污水,硬是在泥濘惡臭的沼澤地上開墾出了良田,在蘆葦蕩里建起了新家。
自稱移民第三代、現就職于大柴湖開發區城建辦的劉怡講述了他兒時的記憶:爺爺是第一代移民,70歲那年去世,當時與他家相鄰的黃士雷家5口人擠在只有40平方米的茅草屋里,且與牛、豬混居。
“我第一次來柴湖羅城村相親,看到的全是低矮的破房子,但我看中了這里淳樸的民風和柴湖人不甘落后改天換地的拼搏精神。我現在當上了大柴湖移民紀念館講解員,每天都能從講解中感受到這里的巨大變化,深深觸動我心。”畢業于湖北生物科技學院的湖南籍女孩蔡蘭婷說。
貧瘠的土地、惡劣的環境,到20世紀末,柴湖仍是湖北省10個最貧困鄉鎮之一。柴湖脫貧,成為湖北實現全面小康道路上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進入新世紀,湖北省委、省政府從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入手,從振興柴湖經濟著眼,進行著一場艱苦卓絕的扶貧接力賽。
水,對柴湖移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因水而遷的移民們卻長期為水所困。“大柴湖,臭水窩,地下水腥臭沒法喝。”時任柴湖鎮衛生院副院長王西印回憶當年情景時說,由于喝的都是堰塘水或“壓把井”水,鈣鎂、鐵鎂離子含量偏高,柴湖是全國食管癌高發區之一,因病致貧返貧的不在少數。“吃水問題不解決好,移民的生活質量和柴湖發展很難有保障。”柴湖鎮時任黨委書記余啟德說。
2006年5月底,時任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來到柴湖老自來水廠,當他看到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水廠因河床改道、設備落后、日供水能力不足2000噸的時候,好一陣沉默。臨走時,他握住余啟德的手說:“柴湖飲水工程不是個小事,我會放到心上的。”
之后不久,時任湖北省省長羅清泉來到大柴湖,給大家帶來好消息:省委、省政府決定為柴湖修建一座日產萬噸水的新自來水廠,取水點就選在漢江大同碼頭。
新水廠既是柴湖的民生工程,也是實現振興發展的基礎工程。在管道鋪設過程中,126公里主管道線路途經54個村,進村入戶管道線路上千公里,移樹、拆房、占田……沒有一戶拖后腿。
新水廠距離柴湖鎮4公里,總投資4697萬元。一期工程日供水1萬噸,二期工程日供水達到2萬噸,能夠滿足大柴湖開放開發、振興發展的用水需求。
“來水了!”告別“壓把井”的鄉親們別提多高興。沙樓村老移民曹書山擰開水龍頭,接滿一碗暢飲。舉家搬遷的移民們,在40年后終于喝上了取自漢江的自來水。
“移民的飲水問題解決沒解決,生活得滿意不滿意?”2013年3月,在參加全國人大湖北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離開湖北6年多的時任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掛念著大柴湖:“2014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就要向北方送水了,庫區人民犧牲貢獻很大,現在一定要讓他們的日子過好一點,要把柴湖移民問題作為一個影響地區人民生活和長遠發展的大事來抓。”

剛成立時的大柴湖經濟開發區,產業基礎基本為零,很多群眾還居住在破舊的磚瓦房里,建檔立卡貧困群眾還有1.2萬多人,想要實現振興發展談何容易。
2013年7月11日,時任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在柴湖主持召開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現場辦公會,他踏田埂、進農戶,一身汗水地把脈問診柴湖貧困的原因。也是在這個會上,湖北省委、省政府明確把支持柴湖開放開發、振興發展作為省級戰略大力實施,省級大柴湖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柴湖發展進入了全新的時期。
滬蓉高速鐘祥出口南側,一座現代化的新城拔地而起,3200多套移民安置房仍有淅川古建筑的韻味,配套的小學、幼兒園里書聲瑯瑯,新城配套的龍行天下就業幫扶車間里,居住在新城的200多名工人實現了“時間自由、顧家不愁、按勞取酬”的靈活就業方式,一個月可以有2000多元收入,商場、超市、菜市場等功能配套讓居住在這里的群眾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滬蓉高速鐘祥出口北側,一座座標準化廠房、寬闊的馬路,從土地脫離出來的工人在現代化廠房里一派忙碌,“世界500強”日本住友下屬企業武住電裝廠房里16條生產線滿負荷生產,年產值達到1億多元,主要為東風本田配套生產汽車電源線束,2000多名工人實現了“白天上班能掙錢、晚上回家能團圓、包吃包住買保險、月薪不低3000元”的理想生活。
同在大柴湖工業園的紫丹食品包裝有限公司是一家承接食品包裝業務的高科技企業。據該公司部門負責人李淑萍介紹,公司購買的設備屬于全國一流,能確保環境及食品安全。肯德基、必勝客、麥當勞和達美樂等企業的食品包裝都是由他們生產。現在已經培訓并安置當地農民近百人,平均工資在4000元以上。
再往北走,3000多畝花卉智能溫室很有視覺沖擊感,湖北農青園藝科技有限公司溫室內鮮艷的紅掌、白掌、鳳梨供不應求,每年可生產鳳梨、白掌、紅掌等盆花2500萬盆,全國市場占有率40%以上,年均銷售總額1.2億元。湖北壹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大柴湖經濟開發區從福建沿海引進的一家培育蝴蝶蘭等名貴花卉的企業,據該公司財務總監李珍介紹,公司培育的蝴蝶蘭苗每株賣到50元,可以實現畝產值100萬元。
這里就是湖北省省級戰略實施地,湖北省級大柴湖經濟開發區,而在5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
李志慧,中國盆花大王,大柴湖移民二代。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發展盆花產業風生水起之際,他毅然將公司總部搬回柴湖,投資近6億元建起了占地4000多畝、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高端盆花生產基地。安置了近400名農民就近就業。帶活了運輸、餐飲、旅店、物流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書寫出畝產值30萬元的業界神話。
“我將繼續追加投資1. 2億元,帶動9家企業跟著我發展盆花產業,提升紅掌年生產規模達到500萬盆,可以解決328名農民就業問題。這樣會更加提高大柴湖花城吸引力和輻射力。”李志慧介紹道。
李明,是一個敦實的70后。從礦業賺得第一桶金后把眼光聚焦到柴湖豐富的土地資源上來。他流轉5300多畝農田,創辦了綠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種好菜賣錢、菜下腳料養牛、牛糞養蚯蚓、蚯蚓產有機營養肥,然后種出口感好的原生態蔬菜的循環產業鏈,徹底改變了傳統農業模式。當地的農民在他的公司打工,既拿到了土地流轉費,還到他的企業務工,實現了“一份土地、兩份收益”。
大柴湖經濟開發區主要負責人表示,未來的開發區將著力構建花果產業核心區、智能產業園區、功能完善的新城區、改造升級的老鎮區、鄉村振興示范區“五大區域”,搭建就業幫扶平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兩個平臺”,以沿江高鐵建站柴湖為新的契機,激發新動能,建設“高鐵小鎮”,奮力推動大柴湖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柴湖鎮魚池村過去是全市有名的亂村,全柴湖唯一的深度貧困村,“班子渙散、財務混亂、環境臟亂、民風強悍、上訪不斷”曾是這個村的生動寫照。
2018年4月,鐘祥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周正清在兼任大柴湖開發區常務副主任后,在了解到魚池村情況后,將該村確定為自己的聯系點,鐘祥市委組織部又下派鐘祥市委主體辦主任何輝任魚池村支部書記,從全面整治魚池村村莊環境入手,通過推行“3+2”模式(即掃黑除惡、三資清理、重點工作推進專班進駐,對村“兩委”班子進行全面體檢、解剖調查),實現了魚池村由大亂到大治、大美的蛻變,做出了鐘祥市鄉村振興的魚池實踐,系統回答了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脫貧攻堅產業扶貧短板、鄉風民風強悍難治“四個怎么辦”。
現在走進魚池村,過去的麻將聲被如今就業幫扶車間里忙碌的縫紉機聲替代;以前雜亂無章的村容被現在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所改變;過去低效耕作的農田被如今的高效農業產業園所變換。魚池村基層治理帶來的巨變,經新聞媒體報道后,成為各級黨員干部學習考察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