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蔣思學

“我們以打造美麗幸福瑤都、譜寫美麗江華篇章為目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統籌推進農村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縣城鄉面貌、人居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群眾幸福指數和滿意度大幅提升。”近日,湖南永州市委常委、江華縣委書記羅建華說。
走進江華縣大路鋪鎮洞尾村,除了寬敞明亮的村活動中心外,新建的生態公廁格外引人注目。洞尾村干部楊貴告訴我們:“洞尾村已消滅了旱廁。”廁所外,廁液經3道過濾設施凈化處理后,變成清水流入下方的稻田。廁所邊是村活動廣場,廣場周圍種滿了綠葉植物。戶戶門前干凈整潔,庭院種有桂花樹、桃樹、枇杷樹等。每兩三戶門口一個垃圾桶。楊貴介紹,村里有專門的保潔工作人員,每日打掃衛生。村內居民住房統一開展粉刷外墻、貼瓷磚等“穿衣戴帽”工作。
“環境美是一方面,這幾年村里的產業發展不錯,大家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楊貴笑著說。
近年來,洞尾村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交通優勢,因勢利導,科學規劃“千畝百香果示范基地”“千畝油菜花基地”,全力打造毛栗井自然村抗日紅色旅游基地,發展現代觀光農業,為當地老百姓開辟出一條致富快車道。
洞尾村變美了,美麗風景又帶來了經濟效益,村民是人居環境整治最大的受益者。在江華,像洞尾村這樣的范例還有許多,建設美麗鄉村的發展理念漸入人心,讓一個個村莊迎來了“蝶變”。
2019年初冬時節,在沱江鎮八角山村,村居錯落有致,環村道、組道、巷道規劃整齊,環境優美,生態協調。村內的廣場上,村民們有的在健身,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村民李大爺75歲,精神矍鑠,正在自家的庭院大門前攪和砂漿,鋪設水泥地面。在他身后是兩棟全新的三層樓房。“兩棟樓房是我兩個兒子蓋的,2018年縣里的‘風貌工程補助了資金,將樓房的外立面裝飾一新,我們一家徹底告別了過去低矮破舊的房子。”
李大爺的“幸福安居”,是江華縣開展空心村治理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江華縣堅持規劃先行,突出本地特色,全面完成了295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編制,確保農村新建房屋規范、合理。全縣共拆除“危、舊、破、殘”房屋及附屬用房8000余座。縣政府還投入8000萬元,村民自籌1.2億元,對全縣所有農村巷道進行硬化。
“我們在開展空心村治理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和村莊清潔行動,以‘四個革命(村容革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廁所革命)為著力點,達到‘一拆二改三清四種的要求,農村臟亂差現象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江華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首秀鑾介紹說。
推進村容革命。加強農村建房許可管理,嚴格管控、規范農村建房,堅持“一戶一宅”“建新拆舊”,按照經濟適用安全美觀的原則,對農房進行綜合整修改造。加快推進村組道路、入戶巷道硬化進程,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加大空心房治理,對長期閑置廢棄的房屋和殘垣斷壁等做到應拆盡拆。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提升建筑風貌,充分利用閑置土地植樹造林,建設綠色生態村莊,推進點亮村莊工程。
抓好垃圾革命。建立完善垃圾運轉和處理機制,不斷完善垃圾處理設施,提升垃圾處置能力,合理布局配套建設垃圾中轉站、垃圾熱解爐、垃圾處理池、垃圾運轉車等設施設備,嚴禁在公路沿線隨意修建垃圾池。堅持“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農村垃圾處理機制,少數偏遠村莊可采取“戶集、村收、村處理”的村莊分散治理模式,做到重點地段垃圾日產日清,其他區域“隨滿隨清”。大力開展垃圾常態化全域治理,組織廣大農民開展清垃圾、清糞堆、清雜物、清院落、清溝渠、清衛生死角行動,實現村莊、河塘、溝渠、田間無垃圾積存,村頭巷尾干凈通暢,房前屋后整齊清潔,鄉鎮周邊、交通沿線、景區周圍無垃圾的目標。
推動污水革命。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經濟條件、村莊人口集聚程度、污水產生規模等因素,科學確定合理方式和技術。分類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鄉鎮政府建設并運行好鄉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廠(站)設施,推動集鎮污水管網和服務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通過設施共享的形式,把集鎮周邊村莊的生活污水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集中統一處理,對布局分散、人口規模較小、地形條件復雜、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莊,通過分戶式、聯戶式的辦法,建設小型高效的污水處理設施,就地就近處理。積極開展農村水環境治理,消除各類黑臭水體。
開展廁所革命。加快改廁進度,農村新建住房、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以及有條件改廁的農戶都要新建無害化衛生廁所;城鎮污水管網覆蓋到的村莊、農村新型社區大力推廣使用水沖式廁所;江河塘庫沿岸和飲用水源地、濕地、風景區、生態敏感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的村莊全面完成無害化廁所建設和改造;鄉鎮政府所在地、農村社區、行政村要配套建設無害化公共廁所。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的原則,推薦采用三格(四格)式化糞池或“三池+人工濕地”等一體化處理設施。新建衛生廁所的農戶,旱廁一律拆除。
此外,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全面落實河長制,重點整治河道采砂和侵占河岸的“四亂”行為。抓好鄉村“五邊”增綠,加強林地、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提升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實現山青水美。
在江華縣萬畝柑橘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放眼望去,柑橘遍布大小數十個小山坡,連片成規模,與遠處的風力發電塔,形成一道美麗的山地特色農業風景線。
“該園區是我縣新建的萬畝以上農業標準化柑橘基地,位于白芒營鎮紅山村,并延伸到周邊的五洞、八洞、洪泥塘等村,可以每年為周邊農戶提供1000多個就業崗位和15000個臨時用工,帶來4000多萬的勞務工資收入。”白芒營鎮黨委書記李華勇說。
紅山村黨支部書記周其芬說,“我村有43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園區里務工,他們至少有兩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一個是土地流轉的租金,一個是務工的收入,年人均純收入超14000元。”
紅山村貧困戶周新利夫婦流轉土地32 .99畝,每年租金收入10677元,勞務收入3萬多元。談起眼下的工作和生活,周新利夫婦的幸福感滿滿。
生態美,百姓富。江華以打造綠色農業基地縣為目標,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園區升級龍頭帶動品牌引領質量興農戰略,建立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力爭每個鄉鎮有一個1000畝以上主導產業明顯的現代農業園區、一個鄉村旅游或農旅融合發展示范景區;每個行政村有一個集體經濟項目、一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一個300畝以上特色產業基地(或林下經濟)、一個能帶動30人以上穩定就業的小微企業進村辦廠;每個農戶有一個增收項目或一個以上勞動力就業。
一是優結構。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果盤子”和“菜籃子”,按照“一縣一特”“一村一品”要求,大力推進綠色產業,構建以江華苦茶、特色水果為主,糧油、烤煙、蔬菜、食用菌、油茶、菊芋、生豬、奶牛、林下經濟等其他產業多點支撐的特色產業體系。同時,強化非洲豬瘟等動物疫情監測防控,確保養殖業健康發展。
二是強龍頭。加快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育,重點做強瑤珍糧油、瑞鑫源茶業等一批領軍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每年引進一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農業項目,深化農民合作社“五化”創建和信用體系建設,推動社社、社企、社區聯合發展,培育一批示范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鼓勵種養大戶開展工商登記注冊。全縣新增國家龍頭企業一家、省級龍頭企業3家、市級龍頭企業8家、省級以上示范性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50家。支持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生產線,打造糧油、果茶、菊芋、竹木等全產業鏈,新培育億元以上加工龍頭企業兩家以上,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50億元以上。
三是建園區。持續推進園區升級戰役,重點建設白芒營紅山萬畝柑橘產業園、國家綠色食品原料瑤珍大米生產標準化基地、江華萬畝菊芋產業園等25個農業產業園。創建省級特色產業園8個以上,市級特色產業園18個以上,每個鄉鎮都有產業特色鮮明的農業園區。
四是創品牌。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創建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品牌,打造“江華苦茶”等區域公用品牌,瑤珍大米、“瑤山雪梨”等一批企業品牌,加大瑤都紅茶、瑤香豬等綠色、有機和生態原產地產品認證和保護力度,完成綠色食品認證8個以上。
五是促融合。按照“農旅融合、三產互動、接二連三”的思路,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為目標,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觀光農業,實現年接待游客800萬人次,旅游收入33億元。著力搞好207國道沿線等精品旅游線路設計,加快涔天河旅游度假區等重點景區建設,積極打造景區和節慶品牌,推進香草源旅游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及創建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點),做好首屆茶旅融合文化節、瑤醫瑤藥節、盤王節等三大節慶活動,支持鄉村做好火燒龍獅鬧元宵、趕鳥節、嘗新節等鄉村旅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