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瑋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山東青島 266033)
在全球化驅動下,我國市場化、商業化以及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推進,“文化”的內涵與范疇也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演變、拓展。就城市建設而言,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該城市內居民對城市發展過程的群體記憶[1];然而隨著我國各城市大規模持續更新,日益暴露出功能紊亂、結構破碎等難題,特別是對于諸如歷史文化街區等特殊功能區的保護與管理逐漸引起人們的重點關注[2-4]。近年來,相關管理決策部門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與創新復興等事宜,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重要綱領,以大力弘揚文化復興為核心環節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工作。
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處于哈爾濱市的地理中心,總占地面積為10.3萬平方米,位于大直街的南側,東北鄰近哈爾濱市三大商圈之一的南崗秋林商圈,南緊鄰國內著名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5]。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花園街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研究區域作為1898年哈爾濱新城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存唯一保持哈爾濱開埠時期新城住宅區基本原貌的地區,具有典型俄羅斯風格式住宅。目前街區內有2棟歷史建筑和65棟特色風貌建筑街區,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與此同時區內有植被保存較好,有260棵樹木,其中100余棵百年榆樹是哈爾濱作為“榆都”的重要標志。另外,街區也是當地紅色文化的重要展示地,曾經是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的所在地,陳云、彭真、李立三等曾在此居住[6]。
花園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哈爾濱市的地理中心,交通便利,商貿活動非常繁榮。近年來,由于區內人口雜亂,社區管理不夠到位,保護意識薄弱,個別居民私建、違建等現象嚴重,原來歷史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損壞。目前區內由于社會發展變遷,其經濟屬性已基本喪失,導致區域內缺乏整體性規劃管理,個別店面破敗不堪。另外,雖然街坊的現有居住人口不少,但是由于當初建設時,設計密度相對偏低,導致目前街區內人流量偏低。
建筑保護是花園街歷史街區活化的重點和難點,百年“黃房子”是花園街的特色,俄式傳統民居樣式是花園街歷史的見證。因此,需要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對建筑的風格、特點、價值和破損程度進行系統調研,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對于保存完整的歷史建筑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保養,保存其歷史風貌。對于結構完整部分破損的建筑,在保證建筑安全性和街區整體性與適用性的前提下,對建筑、室內裝飾藝術和景觀進行簡單的改造,保留原有歷史元素、延續歷史記憶,展現建筑的文化底蘊,同時,力求創新和美觀,提高空間人文品味。對于破損嚴重的危房,可進行局部拆除,但要做好資料收集和建材裝飾的回收再利用。對于加建擴建的違章建筑,不僅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同時也是對花園街整體風貌的破壞,應予以拆除。總之,文化的傳承不僅需要理念精神的支撐,建筑以其獨特的樣式和風格承載花園街的百年歷史,更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花園街緊鄰哈爾濱南崗商業中心,交通位置便利,周邊地區涵蓋政治、文教、服務、娛樂、商業等多種功能,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然而花園街缺乏整體性規劃,保護措施不明顯,街區道路被私自占用且缺乏維修和管理破敗不堪,各種私家牌匾格外突兀刺激眼球,嚴重影響城市面貌。街區內部衛生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空間缺失等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必須加快完善區域規劃,遵循城市總體規劃要求,進行花園街區域空間打造,整飭規范沿街立面,加速推進花園街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居民的生產生活。花園街整體建筑密度較低,有較大的內部空間,對私建和違章占用公共空間的建筑應予以拆除,并對街區內的古樹進行統計和保護規劃公共綠地,通過合理的規劃改善內部環境。同時進行花園街未來發展規劃和區域定位,打造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加強花園街內部與外部的聯系,規劃區域道路,設置路標和提示牌加強人流引導提高可達性??傊?,對于花園街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最終目的是要使其適應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成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對于花園街區域整體規劃便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街區想要以文化復興為中心,實現自身發展所具備的必要條件就是摸清其歷史文化狀況,捋清其歷史文化脈絡,了解歷史文化特性與優勢,從而找準文化建設與培育的突破點,打造文化核心,形成文化輻射效應。因此,在以花園街歷史街區為典型案例的更新過程中應以其文化屬性、符號以及人文價值等為核心素材與內容構建文化中心集群,以文化復興的視角打造多個核心文化區域,以此為契機加強輿論引導,積極鼓勵民間力量與資本投入,彰顯其典型的文化符號,最終帶動城市的更新升級。在保護與更新實施過程中,運用行政、市場與資本投入等多渠道,鏟除目前街區對其歷史文物具有損壞的人為活動干擾,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名錄,確定街區更新紅線及其市場準入清單,以確保街區文化保護落到實處。
城市內部所有社區、街坊的居住屬性是基礎屬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因此,花園街傳統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工作首要之處便是要突出其現代實用性與宜居性。城市特色文化區域是一座鮮活的城市歷史博物館,同時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家園,生活于此的人們的生活幸福與社會經濟的協調,才是城市文化建設所應重點考量的方向。因此,關于花園街文化街區的更新過程中應注重其現代化生活、生產程度,提高其宜居功能性;在此基礎上,逐漸向生態環境優化方向發展,以實現生態功能、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的協調發展,提高生態宜居的綜合效應,并在生態宜居品牌中反過來堅持保護其獨特的文化屬性,突出文化歷史街區的核心價值導向,通過上述整個層面的兼顧發展,統籌管理,那么這座城市的傳統街區更新就能兼顧文化、生活、生態、經濟等多個方面,從而真正實現帶動整個城市的綜合性更新升級的艱巨任務。
傳統老街區本由于其自身賦予了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文物保護理應成為其發展的重心所在。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的變遷,其區內經濟屬性已基本喪失,逐漸淪為城市變遷的邊緣角色。然而,要實現文化街區的全面復興,經濟發展是其所面臨的重要層面,提高街區內相關產業的發展更新,使其符合當下時代發展的需求,從而也解決其居民經濟問題。首要重中之重就是實現文化和產業的深度融合,明確其資源價值,從而具體定位區域更新方向,形成適宜的產業生態系統,例如開展文創工作室、文創公園等文化服務產業,提高街區經濟能力;其次,針對其建筑資產、文化資產進行評估,將多種類型的資產加以有效管理,就可以更加具體和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和開發,例如從物質資產入手,對街區的建筑遺存進行分類,將需要保護的歷史資源進行標記,而其余建筑逐漸與產業相融合,進行市場化運作,以此實現科學發展;最后,需要強調的是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其主要途徑就是市場化。文化保護與更新想要在當今時代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必須參與當地的市場化運作,通過對城市的獨特文化進行資源的重新整合與研發,結合場地遺留物質與文化底蘊等非物質元素創造文化衍生產物,放大區域的文化價值,迎合花園街文化傳承理念。同時挖掘花園街經濟價值和社會效應,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越等條件,進行區域綜合型功能規劃,促進區域多元化發展,創造經濟收益。
綜上所述,以哈爾濱市具有代表性的花園街文化街區為例,針對其保護與更新實施過程中應采取“因地制宜”的差異化管理方案,深度挖掘其文化價值,建立完整的保護規劃政策、手段、資金投入、文化推廣等一系列制度性保障,優化現代宜居功能,打造街區內集商業、文化、居住、旅游等一體的特色文化體驗建筑群;于此同時,促進產業發展升級,加強社會引導與公眾參與,使文化街區保持強烈的時代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