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晨宇,李彥雪,王俊斐,李涵旭,劉嘉偉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眾所周知中國的歷史文化是非常悠久的,所以在許多的城市都有文化古城遺跡。保護好這些古城遺跡既是每一座城市建設的重要使命和歷史責任,也是廣大人民的殷切盼望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共識。市政府部門要深入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要始終堅持古城保護的正確方向,增強使命感,將古城保護當成一項促進城市發展的大事來做。要將保護與傳承放在首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強化治理”的方針,把古城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關系處理好,確保古城保護各方面的順利進行。
古城是一段歷史文化的外在表現,能夠追溯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軌跡,是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現在保存下來的古城都是經過后人的修繕、維護保留下來的,如何在城市更迭和發展的過程中保護珍貴的古城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繼承城市的歷史文化,如何突出城市的特色和魅力,這些工作都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任務之一。古城與現代化城市之間建筑風格不同,但并不能影響兩者之間互相融合、互利共存、達到雙贏。將古城風貌和歷史文化街區合理的保護和利用,可以促進城市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城市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以,提高古城的文化保護意識是我們的責任,同時,建設好現代化城市也是當今時代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們既要對古城的歷史風貌做出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又要將一座現代化的城市建設好,實現古城與現代建筑之間的平衡。
下面,我們將從國內外的古城保護中選擇一些較為經典的列子來分析古城保護的方式方法與經驗教訓。
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羅馬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在公元270年的時候,馬可·奧雷利奧(MarcoAurelio)大帝用了大約五年之久才建造出著名的羅馬城墻。古城墻內的老城區部分,即“羅馬中心”。羅馬的國會山那里到現在一直矗立著馬可大帝的雕像。在保護羅馬文化遺產和創建新的城市體系之間,他們實施的措施和改進方案都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古羅馬的風貌保護之所以能夠幾乎完整地保留下來,因為在古城修復方面也非常謹慎的,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由于社會的發展太過迅速,古羅馬歷史文化遺址遭到嚴重的破壞。由于這些破壞,公民對于古城的保護意識越來越強烈,對古城文化的保護實施也越來越自覺。在破壞與保護的相互博弈之中,羅馬已經形成保護古文化遺跡的意識,并且有了具體的理念和指導方針“不建新、不拆舊、慎修復”。
2.1.1 不新建
很多年以來在羅馬的中心和外圍區域都沒有新的建筑誕生。羅馬政府對每一個公民的個人信息或者待修建的民用建筑資料都要進行嚴格審查,以確保新建筑與周圍的古建筑之間相互協調,建設新建筑的主要前提是不能破壞原有古建筑。更不為了修建新的建筑而去拆掉舊的建筑。
2.1.2 不拆舊
“不拆舊”是建立在“不建新”的基礎上。羅馬有明確的法律條文規定不得隨意拆除歷史中心的原有建筑,在一定年限內,歷史建筑必須進行有限度的維護,也就是說,它們的外觀和顏色不可以隨意的改變,在內部可以做恰當的改造和裝飾,墻體、屋脊等不能夠恢復原貌的絕不做裝飾和改變。
2.1.3 慎修復
在19世紀的時候大斗獸場曾進行了三次精確的修復。每次修復都是“精品工程”,整個過程的修復最大限度保護建筑的原始狀態,以加固、防腐、防潮、防火等方面進行修復,絕對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造。事實上就是對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進行的保護與修復。每一次修復都要從修復的過程中獲取經驗和教訓,并且積極推廣可實行的經驗。
在南京的古城遺跡保護中有與時俱進的規劃方案以及對南京古城的歷史文化足夠地尊重。在1984年的年底,《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方案》為融合南京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設置了重點保護的區域,初步劃分為城內五部分和城區外圍四部分。城區內又規劃了十二個重要的建筑群。它由城墻、河渠和道路等組成了一個保護網。與此同時,對城墻的保護和環境也提出具體化的要求。在1984年版本的基礎上92年修訂的《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增加了歷史文化的具體表現與創新,初步確定了保護的具體框架、歷史文化的保護區和地下遺存的控制區。以此同時,將保護區的保護設置由之前的“內五外四”改成了“內六外七”,明代歷史城郭和三條歷史軸線作出完整明確的保護要求。《規劃》要求對文化遺產和歷史遺跡的保護措施主要做出了兩個方案:
2.2.1 定性劃分,突出重點
將歷史建筑集中的地區定性為“文化歷史保護地段”,將歷史建筑較為分散的區域分別劃分保護區,將古遺址區和墓葬區劃分為地下遺存保護區域。如果對歷史建筑原有功能作出改變的,應用修建博物館的方式進行保護。在2002年完成的規劃編制調整中,對六朝時期中軸線的保護要求有所增加。對于明代的四重城郭進行綠化帶要求,擴大城墻的保護范圍,這一次的調整對自然景觀的可持續性作出了重點強調。對規劃在主城建設7條重要景觀帶以及視覺走廊有所妨礙的建筑有選擇地進行拆除。
2.2.2 提升觀念,結合實際
古城保護的理念從一個城市上升為關注城市的空間格局模式。之前的學者大都較為注重單體建筑的保護,但對墓葬雕塑、名人的石刻、整座城市和城市網絡的關注較少。回顧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特點和價值,保護的理念從單純的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轉變成為城市空間網絡與歷史文化的延續。規劃人員將南京老城劃分為三個歷史區域,要從“全社會參與”這一方面來進行保護,但是這方面參與的專家學者并不是很多。還應當以“城市八大理論”為理論框架,結合南京市大量的規劃實踐和建設實踐,著重探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方式、南京歷史老城區的保護與振興,以及南京“山水和人文交織”的建設傳統的現代弘揚等。
冬天的哈爾濱被冰雪覆蓋,晶瑩剔透的冰燈、樸實造型之美的雪雕成了哈爾濱不能讓人忘卻的風景線。殊不知,哈爾濱還有東方小巴黎的稱號。哈爾濱有著始建于1898年的中央大街,全長1450m中的大街成為亞洲最長的步行街。在中央大街的兩側佇立著沙俄遺留下的建筑,其中含括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響的四大建筑流派,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筑共計71棟,各類建筑風格齊聚大街兩側,使得中央大街成為最為著名的步行街。在距離中央大街不遠的地方是始建于光緒年間1907年的圣·索菲亞教堂,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筑,數百年形成的的獨特建筑文化及哈爾濱人的歐式生活。
2.3.1 主動控制,防止人為破壞
中央大街為實現地面的保護,限制車輛通過,除非是交通要道才會允許通車,但重型車輛是嚴謹上路的。中央大街兩側的古建筑限定經營項目,對古建筑有破壞傾向的經營活動作出嚴格限定,最大限度保證建筑的原貌的情況下,也能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在一起。
2.3.2 日常保養維護
定期對古建筑打掃衛生,包括屋頂、墻面、地面、庭院等。在雨季加強防潮防漏檢查工作,發現有滲漏的情況及時作出響應,防火期將加強對易燃部位的檢查,做好消防檢查記錄
2.3.3 定期維護和修繕
由于天氣等不可抗力因素,建筑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破損,根據建筑的結構形式制定維護方案和修繕計劃,盡量做到輕微修繕,不改變建筑結構,不在建筑上依附建筑或者構件,對建筑自有的排水管道和廢水處理系統做好一次性修復,保證長期使用的原則。做好建筑外表面的防腐防雨工作,對可觸及的地方做具有觀賞性的圍擋。
首先,鼓勵個人和非政府組織參與進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中去,形成一支能夠合力共同推動文化遺產保護的隊伍。目前來說,蘇州、上海和北京在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這一方面,非政府組織的介入是較為活躍的。在2004年,蘇州市政府規定,對于文化遺產保護作出貢獻的民間組織可進行進行補貼和獎勵。還規定,允許國內外的組織和個人購買或者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以“整舊如舊”為基礎,上海修繕和改造石庫門的老住宅,推進老房子價值,打造出新的城市風景。在2004年北京出臺規定,不限制四合院購買者的戶籍,并且做出一系列鼓勵措施,可以個人出資修葺四合院或者政府也可出資修葺。因此,在我國的法律允許范圍之下,鼓勵個人和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到文化遺址保護中去,成為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組織的多種元素的補充,讓我國的文化遺產和古城治理能夠得到充分保護。
對于古城保護工作,要進一步加強政府組織的領導,明確古城保護的任務,加強保護的責任,落實保護的具體方案。各個城市的相關機構要對古城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要認真負責的充當古城的守護之人、建設之人和傳承之人。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規劃,對于保護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難點要及時解決。舊城保護條例必須盡快修訂,要不斷地完善相關的制度和規范。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古城保護的宣傳,通過各種宣傳手段讓社會各界的人士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提高社會民眾的古城保護意識,營造古城保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