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道忠,王利超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鶴壁煤化工有限公司,河南 鶴壁 458000)
某公司現有污水處理站一座,設計處理量為60m3/h,其中處理廢水主要來自廠區生活污水、脫離子廢水、堿洗塔廢水、地面沖洗水、事故污水及初期雨水等。該工程已經完成了2次升級改造,更換了多種處理工藝。目前,處理站實際進水流量45m3/h,未滿負荷,且生化出水COD的質量濃度在300~500mg/L,需要對污水處理站進行提標改造,設計結構更加完善的廢水處理系統。
污水處理站改造之前主要接收污水有:生活污水、脫離子廢水、堿洗塔廢水、地面沖洗水、事故污水及初期雨水等,出水水質pH為6~9;ρ(COD)=300mg/L~500mg/L,與甲方要求的出水標準ρ(COD)≤124 mg/L不符。根據實際運行情況,該污水站滿負荷處理BDO廢水的量為45m3/h,現狀處理設施設計流量60m3/h。由于深度處理類芬頓系統存在設計和運行上的缺陷,無法滿足工藝要求,且前端處理工藝鐵碳池改為調節池。
另外,廢水處理期間,依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本系統設計進水水質的ρ(COD)為7000mg/L,但實際進水在5000mg/L以下;設計流量為60m3/h,實際進水為45m3/h。現出水 ρ(COD)在 300~500mg/L,未能滿足出水水水質;第二,從運行水質分析,現狀HAF厭氧反應器運行不穩定。加之兼氧和好氧運行狀況不理想,需要對其進行改進。
1.4丁二醇生產廢水處理過程中,原預處理工藝替換成調節池之后COD有明顯降低,但是在去除效果方面不理想,如果僅依靠生化系統,無法解決水質波動高這一問題,所以還需要進行后續處理。
經過多次改造后,污水處理站的主體工藝采用了生物處理為主的工藝,工藝中采用了調節、水解、厭氧、缺氧和好氧的處理單元[1]。在廢水處理系統中,1.4丁二醇生產廢水經過均質緩沖池、沉淀池、pH調節池、中間水池、水解酸化池、HAF池、兼氧池、好氧池等多個裝置。
1)三四期廢水預處理。三四期廢水首先進入1#處理站調節池均質水量與水質,之后三四期廢水進入高級氧化池,其中需要投加定量H2O2/O3氧化劑與少量亞鐵鹽做催化劑。
2)一二期與其他廢水混合廢水預處理。一二期廢水進入處理系統之后,和完成預處理的三四期廢水混合進行pH調節,期間需要投加酸或堿,將pH值調至6~9;隨后混合廢水再進入生物吸附池,通過生物吸附作用將部分有機物、難降解物質吸附,通過斜管沉淀池進入到后續水解預酸化池、水解預調節池,這時在系統中加入懸浮填料,降解廢水中大分子有機物;投加一定量的尿素、磷酸鹽等,控制廢水C/N/P比。最后進入生活污水調節池,中途經過提升泵流入至水解預調節池中。
3)生物處理。經過水解與調節池均質的廢水進入加熱換熱系統內部,通過蒸汽的作用提升廢水溫度至55℃,經過水泵進入到MABR池。期間為了能夠發揮廢水余熱的作用,需要先使用水解預調節池廢水將MABR池出水換熱冷卻處理,降低溫度、減少蒸汽量[2]。最后進入到加熱換熱系統,發揮蒸汽的作用將其溫度提升至55℃進入到MABR系統、厭氧沉淀池。厭氧沉淀池的出水流入到1#中間水池,通過泵提升至后續缺氧好氧處理系統,經過厭氧處理的廢水按照流程進入改造過的一級AO系統,這時通過兼氧微生物、好氧微生物作用消除部分有機物。AO出水進入一級AO沉淀池,固液分離,廢水進入下一系統,污泥回流至前端生物吸附池。
4)深度處理與兩級AO處理。廢水內有機物經過處理后剩余不多,這時采用深度處理技術,廢水經過2#中間水池提升進入到臭氧氧化反應池、BAF系統。增設DNF脫氮池,在三級BAF作用下達到排放標準,最后再結合需求決定是否進行污泥與VOCs處理。
1)接種污泥選擇。①接種污泥優先采用相同廢水處理廠的好氧或水解污泥,或者類似污水處理廠的好氧或厭氧池污泥,選擇從本廠的厭氧污泥接種。②接種污泥優先采用相同或類似廢水處理廠的相同溫度的(高溫)厭氧顆粒污泥,或者類似污水處理廠的消化池的消化污泥;為提高厭氧菌群的種類和數量,也可加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厭氧污泥。③填充量約占反應器有效容積的20%~50%(污泥接種濃度不低于10kg·VSS/m3),但填充量不大于反應器有效容積的50%。
2)接種與培養.接種培養水為稀釋后低濃度的處理水(控制進水COD質量濃度小于5000mg/L,最低為1000mg/L)。厭氧池內裝1/3~1/2的廢水,根據接種污泥性質控制池內溫度(低溫:控制溫度在15~20℃;中溫:35℃;高溫:50~55℃)。同時向MABR池各格中投加15kgVSS/m3的活性污泥。如果處理的廢水可生化性比較低,需要投加營養物質,保證營養平衡,必要時投加Fe、K等微量元素,添加的微量元素均為氯化物。投加后進行攪拌混合,并進行培養。采用連續升溫的方式,3℃/d的速度逐步升高到40℃,然后逐步升高到55℃,并保持系統溫度在55±2℃范圍;進液采用間斷沖擊形式,即每3~4h一次,每次5~10min,之后逐步減斷間隔時間至1h,每次進液時間逐步增長20~30min。起始階段,每隔1h開動泵對污泥攪拌一次,每次3~5min;每天定時取厭氧進出水樣,通過觀測COD、VFA、pH值、氨氮、ORP指標分析反應器內環境狀態[3]。保證反應器內VFA<500、出水pH值控制在第 1、2、3 格 6.5~8.0,ORP 應小于-250mv、第4、5格 6.8~7.2,ORP為-300mV~-400mV 為正常。當溫度系統溫度在55±2℃范圍內,去除率穩定在80%以上時,即可進入馴化階段。
3)馴化培養。馴化可分為四個階段,不同階段的水量不一致,逐步增加,直到達到設計水量。每天檢測水質指標,并多次鏡檢微生物生長狀況。第一階段:進水流量為25%,馴化時間視進水的水質情況而定,當進水水質較差時,馴化的時間可能較長。當出水水質COD去除率達到80%,且穩定運行1周后,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第二階段:進水量為50%,重復第一階段步驟;第三階段:進水量為75%,重復上述步驟;第四階段:進水量為100%,重復上述步驟;當進水量達到設計流量時,達到了COD去除率為并穩定到80%后,就可以直接進入全流量運行階段。
綜上所述,企業針對1.4丁二醇生產廢水進行處理,有利于降低對周圍環境帶來的危害。通過處理工藝與廢水處理系統的結合,滿足企業廢水一級排放指標,降低企業在廢水處理方面的資金支出,為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