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愷翔
(延安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和化學工程系,陜西 延安 716000)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高職院校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高職院校為廣大企業輸送了大量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可以說,高職院校是勞動力輸出的重要場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和企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包括公共素質和專業素質,公共素質是學生能夠滿足各行業需求的基本素質,該素質的培養除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個人品格及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隊協作等的培養外,還應結合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生以后就業的企業對接,結合崗位的需求,針對性地融入企業文化,讓學生對未來就業行業企業文化有所了解,讓學生明確一些典型企業的企業文化,尤其是訂單培養的企業的企業文化,讓學生逐漸認同企業的這種價值觀念,高職院校可通過場景設置、宣講、專家講座、工廠模擬、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課堂滲透等方法措施使企業文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漸深入學生的內心,尤其是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化工企業,企業文化的融入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要和具體的工作崗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專業教學方面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工作,除了進行知識需求方面的調研之外,崗位的能力要求和素質要求也是不容忽視的,要對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團體意識、企業形象等方面的信息加以搜集總結,并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構建,以便在專業教學過程中更容易把這些企業文化融入進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深刻的認識到企業文化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作用。基于此,我們更要研究企業文化在化工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中的應用。
從當前高職院校的就業形勢來看,高職院校尤其是化工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率一般都很高,但是認真的觀察就會得出,畢業生很少在初次就業的崗位上呆夠一年,各個企業反映高職畢業生的跳槽率居高不下。跳槽率高有很多原因,有主動的原因,也有被動的原因,但這種現象恰恰說明了企業生產環境和經營管理的環境跟高職畢業生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1]。從某種意義上講,很多化工類高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與任職工作崗位的需求有很大的距離,甚至和企業生產嚴重脫節,他們難以滿足用企業的工作需要,為人處世和人際交往能力都還不夠成熟,選擇跳槽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意氣用事,缺乏對企業的了解,更缺乏對崗位的認知,很多畢業生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更談不上愛崗敬業、樂于奉獻。基于此,在化工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融入企業文化就勢在必行,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能在專業上熟知相關企業的要求,而且能夠更好地學習企業文化,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習慣,并能夠在進入企業中更好地踐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受學校的文化熏陶,也受企業的文化熏陶,職業素養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品質。通過在化工類高職院校融入企業文化,能夠讓學生掌握良好的人文知識,培養專業的道德素養,促進形成健康的職業心理態度[2]。技能的提高不僅是通過老師的講授,而且也要通過自己的悟性和實踐,同時必要的職業實踐和企業文化的熏陶是養成良好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企業文化融入化工類高職院校日常學習和實踐中,融入到職業素質教育的教學中,可以鍛煉學生適應化工類崗位所需要的各項職業認知與就業的各種技能,并在這個過程中,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優秀的職業道德素養,并將化工類學生打造成能夠勝任相應崗位工作的合格的化工職業人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企業文化在化工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有效應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熱情,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企業文化融入到高職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了解企業和認識企業,掌握企業運行的方式,實現與企業的良好磨合,也將學校學到的知識與企業需要的技能進行有機的融合和滲透[3]。眾所周知,很多上了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學習并不是太感興趣,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改變教學方式和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活躍教學氣氛和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讓高職院校的學生更好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走出校門以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基于此,要將日常教學活動和企業的文化活動結合起來,通過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專業之間的互動,定期舉辦學校和企業的良好交流活動,將企業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就能激發化工類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化工類高職院校要想讓學生盡快成才,一定要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同時也一定要讓學生掌握必備的技能。高職院校要定期舉辦各種技能大賽和創新活動,也在這個過程中將更多的企業文化精神有效的融入到學生心中,培養化工類學生職業道德素質,體驗各種競爭機制及獎懲措施,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激發內在的潛能。
企業文化在化工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中的運用要通過具體的課堂實現,基于此,要將企業拉進學校,將有效的企業文化導入到課堂中,做到潤物細無聲。在進行化工專業課的教學的時候,將一些相關的企業成功的案列融入到里面,同時可以分階段地請企業專家、技術人員及一線的崗位能手進校園開展講座,讓他們進入課堂講解企業的發展歷程、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的用人準則、具體的工藝流程、操作規范和實際案例,讓他們現身說法,讓學生和企業人員近距離接觸,從而讓學生對企業有更多地了解,讓學生對化工專業的就業要有一定的信心,對化工企業的未來有更多的了解,這樣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拉近學生與企業的距離,讓學生近距離的了解企業的運行和發展[4]。有針對性的將企業文化引入到課堂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良好素養。通過企業文化的熏陶,能夠汲取優秀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更好地鍛煉學生團隊意識,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養成企業的主人翁精神[5]。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對企業的適應感,尤其是企業文化的適應感,不斷消除陌生感,更好地勝任將來的工作崗位,并在這個工作崗位上不負韶華,建功立業。
教師要與企業進行互動,甚至可以在企業掛職和實習。通過在企業掛職和實習了解企業的運行,幫助企業發展,并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企業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真正的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斷創新教學內容,也能讓學生在教師的身上學到更多的企業知識和企業文化。這也是企業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教師的知識體系要不斷更新。因此,化工類的高職院校要定期尤其是在暑假、寒假期間做好專業教師外出實踐的計劃,要到一些典型的化工類企業及訂單合作企業和學生定點實習企業進行掛職鍛煉,保證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內容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能夠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教師到企業進行鍛煉和實習能夠吸取企業優秀的管理理念和企業文化的精髓,一線教師要和一線操作人員溝通調研,根據工藝和崗位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合理篩選知識點,進行知識重構。教師教學要和崗位要求保持同步,做到與時俱進,并將企業生產跟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創新教學內容[6]。總之,新穎的課堂教學內容,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實際生產相聯系的教學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學生能夠學習到最新的企業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綜合素養。
要在化工類的高職院校中創設真實的職業情境,不斷提高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對將來職業的認識,這也是企業文化融入到高職院校的重要方式。高職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校內教學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是一所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重要設施,也是學生在校內實習和工作的重要設施。校內教學實訓基地在外觀和內設上要盡量跟企業企業保持一致,要真正與企業相近。校內教學實訓場所的內部要融入真實的企業文化因素,實訓樓、實訓基地的樓道及內部要合理地設置一些宣傳牌、宣傳標語、警示牌,隨時隨地宣傳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生產要求及事故應急處理方法,學生從行為舉止、著裝、操作流程、交接手續等都嚴格模仿企業的生產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夠把自己真正融入進去。要組建模擬的企業學生社團。企業文化社團是一種企業化的模擬經營方式,在院校中建立模擬公司,模擬工廠,按照課程內容,組建相關的組織,分配職務,進行交易和管理經營[7]。在校內教學實訓的場所和模擬的企業學生社團中,學生能夠鞏固自己的知識,能夠更好地適應將來的崗位,能夠提升專業的職業素質。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在對應的教學階段,合理有序高效地組織學生到對口的化工企業及訂單培養單位進行見習和頂崗實習。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和企業真正的零距離接觸,增進學生對本專業和化工行業的認識,切身體會企業的生產過程,并了解企業的生產制度。通過企業見習及頂崗實習,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并將之前所學的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相結合,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對專業知識的印象,實現與企業、崗位的對接,養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誠實守信的良好品質和一絲不茍、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樹立質量意識、安全意識、環保意識、效益意識、競爭意識、節能意識,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通過參與生產一線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和解決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通過這種方法真正地把企業文化融入到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中,為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企業文化在化工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提升化工類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因而,我們要制定企業文化在化工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中的應用措施,將優秀企業文化導入到課堂;教師與企業互動,創新教學內容;創設真實的職業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