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青
江蘇省寶應縣黃塍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江蘇寶應225807
豬附紅細胞體病由附紅細胞體感染而引起,呈世界流行,大多數養豬業發達的國家都有本病報道,各種品種、日齡和性別的豬都能感染,如果未得到有效治療,病死率非常高,對養豬業的危害巨大[1]。
附紅細胞體屬于立克次氏體目、無漿體科、附紅細胞體屬,是一種多形性的微生物,以環形居多,球形和卵圓形占比也較大,少數為頓號狀或桿狀。附紅細胞體侵染動物后可粘附在紅細胞的表面,也因此而得名附紅細胞體。鏡下觀察大小為1.0~3.0 μm,有些非常小的可在0.5 μm 以下。分類學上附紅細胞體高于病毒,但低于細菌,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對苯胺色素易感,姬姆薩染色后呈紅色,一般不能進行體外培養,無法獨立繁殖和代謝,在紅細胞表面主要以二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附紅細胞體大多存在于紅細胞表面,也有一部分游離于血清中。該病原對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較差,不耐干燥和高溫,但在低溫下存活很長時間,凍干條件下能保存2年之久。大多數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滅,如1%火堿溶液、0.1%新潔爾滅、75%酒精、稀碘溶液、醋酸氯己定溶液、過氧乙酸等。
除了豬之外,羊、鼠類、牛、犬、貓、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也能感染,人也能感染,表現無名熱。病原主要經動物之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血源性途徑、媒介昆蟲途徑是已知的重要傳播方式,如免疫疫苗時,如果針頭未嚴格消毒,很容易將感染豬的紅細胞帶至健康豬體內,從而造成該病的擴散。豬群中如果有豬感染,其體表如果有蜱、虱子、螨蟲等寄生蟲時,這些昆蟲吸血后,口腔中可帶毒,并通過侵染其它健康豬而傳播。夏秋季節的蚊蟲對本病的暴發也有促進作用[2]。除了水平傳播外,本病也能經垂直途徑傳播,母豬感染后,病原可經胎盤進入仔豬體內,造成仔豬感染。夏季和秋季是本病的高發期,也是蚊蟲、蜱蟲、虱子、螨蟲等最為活躍的時期,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昆蟲媒介對本病的發生有促進作用。
本病臨床因管理水平不同和感染豬日齡階段不同而差異較大。
對于哺乳期的仔豬,日齡越小臨床表現越明顯,出生后10 d 內的豬感染后癥狀尤其嚴重,表現皮膚潮紅,活躍度下降,不愿拱奶。常獨自趴在產床的一角,機體不斷消瘦,體重明顯低于同日齡健康豬。感染后的第7~10 天是癥狀表現最強烈的時期,很多豬出現急性死亡,臨死前體溫升高,結膜黃染,貧血明顯,全身顫抖,糞便呈黃色,不成型,有腥臭味,伴發神經癥狀,死亡率為30%~80%,耐過的豬后期難飼養,甚至會成為僵豬,經濟效益下降。保育期的仔豬感染后表現體質下降,生長發育不良,體重和同齡健康豬相比不達標,長期貧血,腸道病和呼吸道病發生率升高,后期會出現急性溶血性貧血。
育肥豬感染后體溫升高,達40 ℃以上,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糞便不成型,有時有便秘情況出現,耳頸部、腹部和大腿內側的皮膚常表現發紺發紫,指壓不褪色,又稱之為“紅皮豬”。疾病發展至后期時,病豬開始出現黃疸,尿液、淚液、鼻液以及體表分泌物都表現發黃,貧血嚴重,料肉比顯著升高,體重下降,出欄周期延長[3]。
母豬感染后根據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2種,急性感染表現高熱稽留,食欲廢絕,乳房和陰唇水腫,泌乳量減少,繁殖障礙。慢性感染豬表現長期貧血和機體衰弱,黏膜蒼白,后期有黃疸,發情不規律,懷孕困難,長期可導致營養不良,很容易出現繼發感染而死亡。
對病死豬進行檢測和解剖,可見最主要的病理變化為全身組織貧血,組織液、體液及漿膜黃染,皮膚及黏膜蒼白無血色,血液凝固時間延長或不凝固,稀薄如水,顏色變淡,皮下組織有水腫現象,穿刺后水皰液流出,多數病例胸腔有積水,腹腔中也有腹水液。心外膜表面有出血點,包膜積水,心肌松軟,質地變得脆弱。肝臟腫大,有區域性壞死和變性,壞死區呈棕黃色,膽囊充盈。脾臟也表現腫大,質地變軟,表面顏色加深,表面有大量的壞死性結節,結節大小從針尖樣到小米粒大小不等。腎臟腫大,表面有黃白色壞死灶,被膜易剝離。淋巴結腫大,被膜緊張,切面外翻,有大量滲出液流出。
預防本病必須緊抓血液傳播途徑的防控,提升豬場的管理水平,建立生物安全防控制度。
注射藥物或疫苗時針頭一定要消毒,打耳號、剪牙、斷尾、閹割時,所用工具一定要嚴格消毒。夏秋季節必須做好蚊蟲的消殺以及豬體表寄生蟲的驅除工作,傍晚是一天之中蚊子最活躍的時段,此時可在豬舍內點干艾葉進行熏蒸,也可使用獸用蚊香驅離。豬飼料中可加入伊維菌素阿苯達唑粉,以殺滅體表蜱蟲、虱子、螨蟲等寄生蟲,從而減弱傳播媒介的作用。豬場周圍如果有死水坑,可在夏季到來前填埋,實在無法填埋的可在水里撒生石灰,防止其成為蚊蟲的滋生地。每月清理1 次場內的雜草、垃圾等,減少昆蟲類媒介的滋生。
集約化程度越高的養殖場對管理水平的要求就越高。高效的管理能使疫病防控流程化,通過不斷完善防疫制度,減少本病的感染。由于附紅細胞體對外界的抵抗力并不強,且在自然環境中無法自己繁殖,故一定要控制飼養密度,減少豬之間相互接觸的頻率。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以霧化方式消毒為主,可用0.1%苯扎溴銨溶液或1∶800 稀釋的84消毒液進行噴霧。盡量減少外來人員的拜訪,特別是獸藥、疫苗、器械、設備、飼料等廠家的業務人員,這些人每天經常出入多家養殖場,很容易攜帶發病場的病原而導致流行。
疫區豬場必須逐漸建立自己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這個體系包含全套的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豬群方面的細節內容。體系建立起來后,在運營過程中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減和完善,最終形成適合本場的制度。對于本病來講,傳染源主要是病豬和隱形感染豬,獸醫人員在巡場過程中發現有可疑癥狀的必須第一時間隔離,同時對整個棟舍的其它豬及時用藥進行藥物預防,加大舍內消毒頻率,如果可疑豬確診,建議每天2 次帶豬消毒。消毒劑可選擇稀碘溶液或0.2%戊二醛癸甲溴銨溶液,以霧化消毒為主,這樣可以保證不留死角。在保護易感豬群方面,目前還沒有附紅細胞體疫苗出現,故只能通過加強其他方面的管控預防本病。
治療本病的藥物有多種,但每種藥都無法起到特效作用,特別是病程較長或感染嚴重的豬,建議治療時使用多種藥物進行配伍,同時采用對因治療和對癥治療相配合的方案用藥,這樣能充分發揮藥效,治療更加徹底。獸醫臨床常用的藥物有三氮脒、咪唑苯脲、土霉素、新砷凡納明等,每種藥的具體用法用量為,三氮瞇10 mg/kg,肌注,1 次/d,連用3 d;咪唑苯脲2 mg/kg,1 次/d,連用3 d;土霉素10 mg/kg,拌料飼喂,連用1 周以上,直至完全治愈;新砷凡納明15 mg/kg,靜脈注射,一般用藥3 d 后癥狀消失。
本病是養豬臨床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同時還具有人畜共患的特征,獸醫人員在對病豬進行治療時,一定要做好自身的防護,如果在疫病流行期間出現了發熱、黃疸、貧血、出汗、疲勞、嗜睡以及肝脾腫大等表現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保證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