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莉 韋寬謀 盧俊祥 黃海流 譚 珊
1.廣西南丹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南丹547299;2.廣西南丹縣畜牧管理和水產技術推廣站,廣西南丹547299;3.廣西南丹縣芒場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南丹547208
2019年6月,廣西南丹縣普降暴雨,部分鄉鎮出現水災。芒場鎮一養殖戶覃某飼養的800 羽、5~6周齡、體重約1.2 kg 的幼鴨因洪水災害后相繼發病300 余羽,死亡260 余羽。后經過筆者所在單位技術員診治,為養殖戶挽回部分損失,現將防治過程總結如下。
2019年6月4日,一場大暴雨將覃某養鴨場淹沒,洪水經3 d 后全部退去。養殖戶于8日早上就直接將鴨趕進鴨場,下午發現有少部分鴨開始停食發病,9日發現鴨死亡38 羽,發病約50 羽;10日死亡41 羽,發病約100 羽,當天中午覃某到附近的一集市獸藥店買了一些藥品回來拌料喂食了2 d 也沒有見效,共死亡 260 多羽 ,還 有60~70 羽鴨發病。該養鴨場鴨群發病率約為37.5%,死亡率約為86.7%。
經現場勘查可見病鴨群精神不振、縮頸嗜眠,羽毛凌亂、腳發軟,不愿走動,以喙抵地,采食量下降或食欲廢絕,部分病鴨眼鼻部分泌物增多呈漿液或黏液性,腹瀉排黃色或綠色稀糞,個別病鴨腹部膨脹明顯,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病鴨逐漸出現頭頸歪斜,驚鳴,轉圈或倒退等神經癥狀。
對病死鴨剖解可見主要病變為心囊充盈纖維素呈淡黃色,心包膜表面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心外膜、心包膜發生粘連,心包積液;肝臟腫脹質脆,其表面有1 層纖維素性膜,極易剝離;氣囊增厚,附著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臟腫大,表面覆蓋少量纖維素性滲出物,嚴重神經癥狀病例腦膜充血、水腫[1]。
可根據覃某鴨養殖場鴨群飼養情況、當地疾病流行特點,結合臨床癥狀(病鴨群食欲不振、嗜睡伏地、眼鼻分泌物增加、呼吸困難、腹瀉、瀕死期神經癥狀顯著)、病理剖檢(全身漿膜面發生纖維素性滲出性炎癥、肝周炎、氣囊炎以及腦膜炎等),可以初步診斷該養鴨場發生鴨漿膜炎。此外,鑒于鴨漿膜炎與鴨大腸桿菌性敗血癥的病理變化極為相似,僅憑肉眼不易鑒別診斷,需通過微生物檢查方可確診。
1)對于死亡的鴨采取深埋措施,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并且及時隔離治療發病鴨群。對鴨舍、活動場、水塘及其周圍用二氯異脲酸鈉進行滅菌消毒,1 次/d,連續消毒3 d。
2)按每只鴨每千克體重用鏈霉素15 mg+青霉素5 萬單位,黃芪多糖0.5 mL 對全群鴨進行肌肉注射,2 次/d,連續注射3 d。
3)在日糧中按每百千克添加土霉素預混料1 kg,連續投喂3 d。
通過采取以上治療措施,2 d 后該養鴨場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鴨群采食量明顯上升,3 d 后疫情得以控制。
1)鴨傳染性漿膜炎是主要侵害小鴨的一種傳染病。本病極易感染2~3 周齡的小鴨,發病率(5%~80%)和死亡率(5%~90%)極高,且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特別是冬春時節最易流行??赏ㄟ^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損皮膚傷口處感染;當飼養擁擠、鴨舍空氣流通不暢、飼養環境衛生差、潮濕多雨、飼料配比不合理等因素存在時,極易造成鴨群抵抗力降低,加劇鴨漿膜炎的發生和流行[2]。
2)鴨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接觸性、敗血性傳染病。鴨疫里氏桿菌屬于細菌性致病原,臨床采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效果良好。鴨群出現臨床癥狀時,有條件的最好進行細菌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采用對本病菌敏感的藥物進行治療,避免抗生素的濫用,使鴨群產生耐藥性。同時,采用蒲公英、板藍根、黃柏、大黃和黃連等具有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中草藥方劑加以輔助治療,能夠增加本病的治療效果。
3)養殖戶應注重日常鴨群的飼養管理,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首先,保持鴨舍衛生干燥,加強鴨舍通風管理,及時將舍內濕氣和污濁氣體排出,從而有效抑制病原菌的滋生。其次,改變飼養密度和勤換墊草,確保飲水清潔、環境衛生,給予鴨群的飼料要防止霉變且營養成分均衡,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保健性藥物,增強鴨群抵抗力;每周應帶鴨消毒2次,注意不要用刺激味太大的消毒藥。最后,做好疫苗接種工作,使用鴨疫里默氏桿菌滅活菌苗,在10~14日齡和2~3 周齡各接種1 次,能夠有效預防鴨漿膜炎的發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