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天
江蘇海洋大學,江蘇連云港222005
我國養殖行業持續性發展和養殖企業逐漸增多,關于魚養殖的疾病問題也在不斷增多[1]。大多數的疾病在初期沒有明顯癥狀,在后期情況將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因此在魚類養殖過程中,重點是要進行預防,減少魚類發生疾病的因素,同時加強魚類自身抵抗力,確保魚類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水產養殖中魚類發病分為3 個階段,分別是潛伏期、前驅期和高峰期。在潛伏期一般沒有癥狀,在前驅期時開始出現不明顯癥狀,而到達高峰期時往往已經處于不可彌補的狀態,魚類存活率大大降低,嚴重影響企業經濟效益。魚類發病癥狀在前期基本不明顯,而到后期發展迅猛,往往在已經發現患病魚類后就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同時,魚類在生長旺盛時期也正是魚類患病的高發期,4-5月常暴發爛鰓病、車輪蟲病、指環蟲病以及腸炎病等[2],6-8月常患出血病。
每年4-8月是寄生蟲疾病高發的關鍵時期,常見寄生蟲引發的疾病有以下幾種:1)由車輪蟲引發的疾病,每年5-8月發病,幼魚和成魚都較容易染病,其疾病常發生在水質較差的環境中。寄生蟲寄生于魚類皮膚以及魚鰓上,初期在魚頭和嘴唇位置呈現白色,隨后魚類開始暴躁不安,魚體發黑,在水池內快速游動,最終導致魚類死亡。2)環蟲與三代蟲魚病。這類寄生蟲一般寄生在魚的皮膚和魚鰓部位,寄生部位會產生大量黏液,最終導致魚類窒息而死。3)小瓜蟲病。魚苗和成魚都較容易發病,每年3-5月和8-10月都極易感染。此寄生蟲具有很大的致病力,前期魚體有白點分布,在后期魚體上會形成黏膜,導致魚鱗脫落,鰭條腐爛死亡。
常見的傳染疾病一般是由細菌、真菌或者病毒、微生物所引起。對于養殖企業來說可以減少60%的產量,對企業經濟效益產生巨大的影響。常見引起的疾病為爛鰓病、腸炎病以及赤皮病等。爛鰓病主要流行于夏季和秋季,發病時導致魚鰓腐爛,使魚類呼吸困難最終導致窒息死亡。腸炎病是點狀產氣單細菌引起的疾病,魚類腹部脹氣,導致無法進食,腸壁充血最后死亡。赤皮病多發于草食性魚類,該病導致魚體體表鱗片脫落,體表出血,對養殖魚類來說,此疾病危害性極大。
不管是寄生蟲類疾病還是真菌等引發的傳染性疾病,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水質條件給寄生蟲和真菌提供生存空間,讓疾病乘虛而入。養殖水域應該符合魚類生長活動以及繁殖需要,并且水質優良,確保里面沒有寄生蟲及真菌等對魚類造成隱患和傷害。同時在放養魚類前,必須清除魚池底下的淤泥和雜物,并且進行一段時間的空置,最后進行消毒晾干才能使用。消毒過程中可以采用生石灰,生石灰不但能夠起到很好地消除病原體的作用,同時還能凈化水質,保持水質的酸堿平衡程度,對魚類的生長生存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在魚類養殖過程中,還要制定嚴格的消毒計劃,在疾病高發季節多注意定期噴灑消毒藥物和觀察水質,保障魚苗建康,以提高養殖魚類產量。
增加魚苗自身的抵抗力,有助于減少魚類的染病機率。可以根據魚苗種類、生長習性和水質條件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普及現代科學養殖技術,養殖企業應該采用科學的養殖方法培養魚苗,確保魚苗擁有良好的抵抗力,提高產量,提升企業經濟效益。同時,在養殖過程中還可以采用輪養和混養方式,在養殖水池內投放兇猛魚類能夠有效解決野生雜魚和弱病魚問題,讓養殖魚類質量更高。最后,定期對養殖水池潑灑藥物,也能有效防治寄生蟲和真菌,保護魚卵階段不受到傷害,孵化出來的魚苗自然品種優質,有較好的抵抗力,能有效抵御傳染病等的發生,提升企業經濟效益。
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科學養殖的試驗和實踐已經相當成熟,養殖企業在養殖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實際情況,以科學經驗作為參考,制定合理的養殖計劃,確保魚類的高產。而對于用藥來說,更應該注意藥物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在養殖過程中,特別是在疾病高發階段,一定要定期進行魚苗的檢測,及時發現魚苗的問題,正確診斷,及時用藥,避免魚病進一步擴散。在藥物的投放上也同樣注意采用科學的方法,根據情況和診斷按說明書的給藥方式、使用劑量和使用范圍對養殖魚類進行施藥,以保證魚病解決的情況下不會出現其他問題。最后,在目前的研究實踐中,以中草藥方式進行魚病的治療已經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中草藥降解快且殘留少,養殖企業用藥過程中也應該對此產生重視,確保以最為高效的辦法合理解決魚病。
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下,養殖企業不僅要通過科學的喂養方式來提高魚類產量,同時還要對魚病及時預防和防治,保障魚類存活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在魚病預防中,首先要注意魚病高發季節的防治和觀察,定期進行消毒和雜物的清除,以保證魚類生存水質以及寄生蟲和真菌的消滅。同時在養殖過程中,要根據實際魚類種類和生活習性特征及水質狀況,制定科學的養殖計劃和用藥方式,以保證魚類的自身抵抗力的增加和魚病的及時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