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平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農業農村局,江蘇徐州221200
隨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不斷發展,水產養殖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譬如,隨著養魚集約化,魚類疾病頻發,養殖人員便濫用抗菌藥物防治魚病,這不僅使魚產品出現嚴重的質量安全隱患,而且造成水資源污染,嚴重威脅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水生動物的安全,嚴重影響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為此,本文將以魚病防治為例,介紹水產養殖中抗菌藥物規范使用的要點,以期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在水產養殖中,養殖戶為了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通常會選擇相應的區域實施高密度養殖,為了確保水產品的產量,會投入大量的抗菌藥物與激素等。如部分養魚戶由于缺少對抗菌藥物特性的認知,在池塘中投放國家嚴厲禁止使用的藥物,魚食用了這類藥物便在體內殘留,使魚產品質量大大下降,若這些魚產品流入市場,就會給消費者的食品安全帶來嚴重的威脅。所以,養魚戶必須深入了解抗菌藥物的正作用與副作用,提高對抗菌藥物的認知水平,嚴禁在魚塘中投放具有致癌物質的藥物,減少使用對人類健康存在危害的藥物,并確保抗菌藥物的使用符合我國相關標準和規定。
當前,魚病擴展的范圍不斷加大,嚴重制約了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面對這種情況,不能病急亂投醫,要慎重選擇抗菌魚藥,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使魚藥有效性的充分發揮得到保障。抗菌魚藥是新型魚病防治的有效藥物,具有直接應用且有效性高的特征,是水產養殖中廣泛應用的魚藥類型。在抗菌藥物使用過程中,藥物的有效性是否可以充分發揮出來是受藥物的耐受性決定的。所以,在使用抗菌藥物時,要密切觀察魚服藥后的反應,若有異常情況,立即停用;在使用抗菌藥物前,應該對魚對藥物的敏感程度展開測試,確保藥物防治效果的充分發揮[1]。
1)對癥下藥。魚病類型必須經過專業人員確診,并在其指導下對確診患有疾病的魚類對癥下藥。
2)符合規定。對患病魚類所用的每一種藥物都應具備產品的批準文號;所用的進口藥物需具備《進口獸藥許可證》。使用藥物時應嚴格遵循《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與NY5071 的有關規定。
3)不直接用原料藥。原料藥不可以直接添加到飼料中使用,需要制作成預混劑之后添入飼料中應用。
4)保存用藥記錄。使用藥物治療魚病時應該詳細填寫《水產養殖用藥記錄表》,并保存到該批水產品全部售出后超過2年。
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對藥物能否針對魚類發揮作用以及發揮作用的大小尤為重要。如果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控制準確,不但可以治愈患有疾病的魚類,還能夠讓魚類保持健康;如果抗菌藥物使用劑量過小,不但無法發揮藥物治愈疾病的效果,還會導致魚類出現大范圍感染并蔓延;如果抗菌藥物使用劑量過大,就會導致藥物在魚類體內殘留,甚至產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導致魚類死亡。因此,在防治魚病時要準確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劑量,并以口服為主。
在針對魚類疾病治療進行抗菌藥物投放時,不但要考慮藥物的使用時間,還要對用藥的次數進行合理控制。影響魚類用藥時間與用藥次數的因素有很多,通常包括魚類體內對藥物的吸收情況、排出情況等。養殖者在使用藥物時要嚴格遵循藥物使用說明書規定的用藥時間與用藥次數,避免不按照藥物使用說明書要求而隨意投放藥物的情況[2]。
藥物在進入魚類體內以后會有一個消化吸收再排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會有少量藥物未被排出而在魚類體內形成藥物殘留。養魚戶要嚴格按照休藥期的時間限制進行藥物投放,最大限度地減少藥物對魚類產生副作用,為人們食用魚產品帶來質量安全保障。我國魚藥的研究起步較晚,現階段的發展并不成熟,許多藥物的休藥期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因此,養魚者要自覺選擇對休藥期有明確規定的抗菌藥物進行合理使用。
我國社會經濟的突飛猛進,為我國水產養殖行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為人們帶來極為豐富的水產品。水產養殖業中抗菌藥物的應用主要是為了確保水產養殖的質量,增加水產品的產量,并為人們帶來無公害、無污染的水產品。但是,在進行抗菌藥物的使用時,必須嚴格遵循相關規定,不僅要控制藥物的安全性,還應控制藥物的使用劑量、用藥時間、用藥次數以及注重休藥期等,要堅持用藥原則,不斷完善藥物使用的相關標準,為水產養殖中抗菌藥物的規范使用制定至關重要的法律法規依據,并對水產養殖環境進行規范,只有這樣才能推動水產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