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近日,血清療法用于新冠肺炎的救治引發關注。1891年德國醫學家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從耐受過白喉的羊的血清中提取出對抗白喉的抗毒素,創造了醫學史上一大奇跡,從此,血清免疫醫學被社會普遍接受。
白喉是由白喉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1歲至5歲兒童尤其易感,如果處理不及時,患者隨時可能窒息而死。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大規模白喉疫情:1613年西班牙經歷白喉流行,這一年在西班牙歷史上被稱為“窒息之年”;1735年,白喉流行病席卷北美新英格蘭地區;1856年,美國醫生維克托·富爾戈記載下了美國加州白喉疫情,他用酸治療白喉病人,但不起作用;1878年底,德國黑森白喉肆虐,連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次女愛麗絲公主(注:愛麗絲公主當時是黑森大公夫人)及其4歲女兒瑪麗公主也死于白喉。
1854年3月15日,貝林出生于普魯士王國的一個小村。中學畢業后,他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報考能拿薪水的軍醫。在早年工作期間,他對微生物與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產生濃厚興趣,他發現碘仿雖然殺不死微生物,但卻可以中和微生物所釋放的毒素,這發現使他感到很吃驚。1889年,35歲的軍醫貝林受著名細菌學家羅伯特·科赫邀請進入柏林傳染病研究所,擔任他的助手。當時,白喉是威脅西方社會的主要傳染病之一,由于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人們一提到白喉就萬分恐懼。一開始,貝林根據19世紀普遍的防治傳染病思路,嘗試用氬和汞殺傷白喉桿菌,但均告失敗。
在研究陷入困境之際,貝林認識了日本政府公派來德學習細菌學的北里柴三郎,北里柴三郎對中醫頗有研究,他建議貝林換個研究思路,用以毒攻毒的醫理來攻克白喉。病毒病菌能產生毒素,侵害人和動物,那么肯定就會有一種抗毒素,中和相對應毒素的毒性作用。貝林把白喉桿菌注射進小白鼠體內進行實驗,他逐漸發現,原先感染過白喉的小白鼠幸存下來之后,再向它們注射白喉桿菌,它們就不會再度感染白喉了。接著,他進一步發現,這些小白鼠血液里產生了一種物質,它對毒素具有中和作用。由此,貝林想到“抗毒素免疫療法”,也就是從動物身上提取出抗毒素血清試用于人體。
為了盡快讓醫學界接受這種以毒攻毒的治療理念,貝林向德國醫學學會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專家們并不認同這種新治療方法。貝林認識到,要讓醫學權威們承認并施行“抗毒素免疫療法”,必須得有相關治愈病例。
1891年12月25日圣誕節,德國柏林大學附屬診療所兒科病房內有一名感染白喉桿菌的小女孩,她病得很重,奄奄一息。就在這時,貝林來到病房,他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對她進行一場不尋常的實驗治療。如果治療成功,不僅這個孩子可以活下來,更重要的是白喉將不再是不治之癥,更多的患者能得到治療。貝林緩緩地將一種新的未經應用人體的藥物——白喉抗毒素血清注射進女孩的體內,隨后,他全神貫注地觀察著女孩身體的變化。果然不出他所料,耐受過白喉的羊血清中具有對抗白喉毒素的抗毒素,它能中和毒素使之失效,女孩的心臟跳動漸漸由弱到強,昏睡的眼睛又重新睜開了。幾天后,女孩康復出院。
貝林知道,他終于成功了。貝林開創了醫學史上一大奇跡,血清免疫醫學被社會普遍接受,成千上萬的兒童因此得救,他也因此被譽為“兒童的救星”。1892年,貝林與法蘭克福化學制藥公司合作,研究如何批量生產“抗毒素”。兩年后,這家制藥公司成功研制出白喉疫苗。從此之后,人們對白喉不再談之色變了。除了白喉抗毒素血清之外,貝林還在努力研發其他血清,他和北里柴三郎等人發明的破傷風抗毒血清在后來的戰爭中挽救了眾多士兵的生命。1901年,諾貝爾獎委員會為表彰貝林的突出貢獻,授予他首屆生理學或醫學獎,“貝林在研制白喉和破傷風疫苗時發現血清療法,這使醫生掌握了戰勝疾病和死亡的武器。”
貝林下一個想征服的疾病是肺結核,但這一次他沒有成功,反而染上肺結核,當時屬于絕癥的肺結核病奪去了他的生命,1917年3月31日他在德國西南部城市馬爾堡病逝。▲
環球時報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