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千村薜荔人遺矢,萬戶蕭疏鬼唱歌?!?0多年前毛澤東得知國內能戰勝血吸蟲病時,曾賦詩《送瘟神》描繪古代名醫華佗面對的那種疫情狀況。回溯中外幾千年歷史,可看出中國幾次大戰亂引發的大疫和西方的“查士丁尼瘟疫”及“黑死病”是比戰爭、饑荒更可怕的災難,自古防疫之事都關系天下安危。
自然界中的生命都與疾病相伴,在缺乏細菌知識的蒙昧時代,人類染上疾病往往歸咎上蒼,因迷信只能求神問鬼。國內現存最早古老文字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里面就充斥著問卜祈求無病的記載。怎奈天亦無情不佑蒼生,隨著古代文明發展尤其是人群聚居的國家形成,瘟疫不僅屢現且愈演愈烈。
瘟疫是細菌或病毒引發的烈性傳染病,大規模傳播的前提是人口流動。上古各部落相對封閉,“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各地之人對本土病菌又有一定免疫力,較少出現大面積疫情。統一的帝國建立后,官吏和工役會經常游走各地,軍隊常常出征異域,出現舉國性瘟疫的記載就不絕于史書。
古羅馬軍隊多次遠征凱旋后,官兵都把國內所沒有的遠處病菌帶回,隨即就引發“安東尼瘟疫”“西普里安瘟疫”等烈性傳染病。中國自從秦商鞅變法后,官府和軍隊有一種習慣就是取首級帶回報功,再加上戰死者橫尸于野,腐爛的尸身又成為重要傳染源。在古代,“大戰必有大疫”,這成為一項令人驚恐的歷史規律。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公元前6年即西漢末年,有5900萬之數,與當時的羅馬帝國相當。不久,王莽篡漢出現戰亂又伴以大疫,劉秀再建漢朝時是“海內人戶,準之于前,十才二三”。東漢建立20年后再進行人口統計,僅剩2100萬。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從東漢末到魏蜀吳鼎立的三國史被千古傳唱,但那卻是國內人口損失比例最大的時期。東漢末桓、靈二帝時人口統計還有5600萬,經張角以傳教造反、諸軍閥混戰,到魏蜀吳三國建立后總人口才763萬。扣除亂世中的統計隱漏,人口損失估計也達3/4。這一慘狀出現,主要還不是董卓西涼軍之流的刀劍所致,而是當時的名醫張仲景所稱“傷寒”等病造成。
西晉覆沒“五胡亂華”、隋末大戰、安史之亂、黃巢造反覆唐和蒙元入主,這幾次大戰都造成國內人口統計減少過半。戰亂中的死者,多數并不是直接被殺,而是亡于饑荒和瘟疫。明朝末年經闖、獻等造反和清軍入關,人口由1.6億減到9000萬,重要原因又是鼠疫流行。英法百年戰爭期間,1347年至1353年出現“黑死病”,這場鼠疫也造成歐洲人口損失1/3即2500萬。
進入近代之后,戰爭更多且規模更大,瘟疫卻愈來愈少,關鍵就在于人類掌握了衛生防病知識。中國自鴉片戰爭后戰事頻繁,只是太平天國戰爭和疫情讓清朝人口統計在20年間由4.3億減到3.2億。清軍同太平軍作戰時,造成大量死亡的疫情多發于邊遠地區,在上海等租界區和沿海較發達地帶因采取了消毒、隔離等防疫手段,死亡率就較小。進入清末,近代醫學知識在國內開始普及,1910年就有效控制了東北大鼠疫,此后中華大地上再未發生死亡慘烈的舉國大疫。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3年人口統計為4.3億。此后內戰外戰不斷,全國人口卻一直增長,在抗日戰爭期間增勢也未減,至1949年達到5.7億。這絕非反動統治者和侵略軍仁慈,而是因近現代醫療體系出現,民眾也開始有科學的防病知識。國民黨統治時有過多次死亡以數百萬計的大饑荒,日寇制造過許多大屠殺并局部散布過細菌,卻因災區和戰區有相應處理方式而免除大規模傳染病,國內人口的高生育還一直超過死亡數。
近現代世界醫學的發展,是增強防疫能力的關鍵。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國際范圍出現了西班牙流感導致上千萬人死亡,不過很 快能控制住。1928年英國人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后,許多過去不治之癥可醫,有專家稱這使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20年。
據蘇聯統計,1918年之后三年內戰中紅軍戰斗死傷共80萬人,病死者卻達138萬,小說中的“保爾·柯察金”就曾感嘆“傷寒對紅軍的威脅超過白衛軍的機槍”。到后來的四年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戰斗傷亡超過2000萬人(其中陣亡和傷重死共630萬人),病死者只有54萬人,主要原因就是有抗生素和較好的醫療條件。二次大戰之后世界上發生過許多局部戰爭,卻基本沒有伴發大疫。
中國古語稱“人定勝天”,到如今這就不僅是口號,科學進步和管理水平提高顯著提升了人類應對病毒等致病因素的能力。醫學領域中戰勝病魔和一次次有效控制疫情,這在新中國已得到充分體現。人們通過回顧歷史,對科學抗病防疫就會更充滿信心?!ㄗ髡呤菄来髮W二級教授,專業技術少將)
環球時報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