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庭三奈
《內空73-2》,1973,鐵
日本的公共藝術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在戶外進行的“現代日本雕塑展”“神戶須磨宮公園現代雕塑展”等為代表。自此,地方自治體以實現“有雕塑的街道”為目標,將其作為城市設計中的重要一環,委托藝術家為公共空間創作雕塑作品。公共雕塑的設置與安裝事業一直持續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因為當時還沒有引進“公共藝術”這個概念,所以如《內空》這些藝術品被稱為“露天雕塑”。
近幾年開始,日本國內用“藝術項目”(Art Project)這個詞逐漸取代了使用頻率下降的“公共藝術”。近幾年來,在日本國內“公共”的意思和英語“Public”不同,它代表的是政府意識。在日本人的印象中,“公共藝術”是由政府組織、花稅金向藝術家訂購并制作藝術品的行為。2000年左右,被稱為“藝術項目”的活動開始在日本盛行。藝術項目主要指20世紀90年代后在日本各地展開的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活動。活動內容不僅局限于作品展示,也會與時俱進地和個別的社會現象相關聯。進一步說,這是一種與固有理念相異的、通過接觸社會碰撞出藝術新火花的社會活動。
與美國、中國不同,雖然沒有強大的藝術市場,但如今日本各類城市都在開展藝術項目活動。因為很多歐美國家的藝術項目直接推動了社會問題的解決。現在,世界上也很盛行針對醫院、學校、老人以及殘疾人而進行的藝術項目。相對政治目的明確的歐美,日本的藝術項目發揮了廟會一樣的功能,在人口稀疏的地區起到了吸引游客的作用。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