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和平 譚曉花
摘 要:文章以低年級學生為對象,首先介紹了什么是“體態律動”,其次分析了體態律動的教學價值,最后結合實際情況,圍繞體態律動在歌唱教學中的運用展開了討論,內容以感受旋律、節奏、情境和情緒為主,希望能夠在一些方面給小學音樂教師以啟發,使所開展歌唱教學活動,更加符合素質教育提出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歌唱教學;體態律動
實踐證明,運用體態律動進行歌唱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本能被喚醒,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節奏感進行培養的方式,增加學生情感的敏銳度與細膩度,為其想象力的激發奠定良好基礎,在認知水平不斷提高的當代社會,如何使體態律動的作用,在歌唱教學中得到充分發揮,更好的促進音樂課的教學,自然成為小學教師討論的焦點。
一、體態律動的介紹
體態律動是指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運動來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化為感受和認知,它是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所創的音樂教育體系的核心。體態律動的教學過程是以聲音感覺和肌肉感覺合成的印象為基礎不斷加強音樂聽覺、動覺、情感和思維之間的內在聯系。其優勢在于能夠使學生對音樂產生直接的印象和經驗[1]。歌唱教學既是低年級常見的教學形式,又是對音樂審美情感加以體驗的直接手段,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現階段,體態律動已經在歌唱教學中得到了有效的運用,需要教師引起重視。
二、體態律動的教學價值
1.激發學生興趣。
音樂與內心情感的關聯十分密切,對于認知水平有限的低年級學生而言,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將歌唱教學和興趣愛好進行結合很有必要,單純的演唱或跟唱,只會使學生產生無味、枯燥之感,低下的歌唱情緒,往往會給歌唱狀態帶來直觀影響,引入體態律動,符合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是深受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為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注入活力,奠定基礎。
2.提高歌唱能力。
實踐證明,優質、高效的歌唱教學,對學生唱歌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在歌唱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更好的促進學生對唱歌技能的掌握,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唱歌的愿望也更加強烈,學生歌唱的演唱能力、綜合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3.鍛煉小學低年級學生肢體協調性。
律動教學中會運用一些舞蹈元素,基本的舞步、簡單的舞蹈隊形變化以及民族舞蹈文化,其目的主要是可以訓練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節奏感、時空感和身體的協調性,培養學生對音樂美感和形體美感的認識。如一年級《依拉拉》這節課時,加入一些新疆維吾爾族的動作,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體驗了維吾爾族的特色文化,并且鍛煉學生的肢體協調性。通過身體律動表現音樂中的各個元素,以音樂為本進行律動設計。教材中選編的這些民族歌曲,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簡單的舞蹈動作從而了解到少數民族具有的一些習性。讓學生反復律動的同時,形成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節奏特點以及旋律特點的初步認知,同時鍛煉學生肢體的協調性。
三、體態律動在歌唱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1.歸納整理,選擇典型的教材歌曲運用體態律動教學。
通過歸納整理,將小學低年級歌曲運用體態律動教學分為歌詞類律動教學、節奏類律動教學、旋律類律動教學三大類。
(1)歌詞類律動教學。小學低年級有些歌曲歌詞較多,如《快起床》、《猜謎謠》、《牧童謠》,有的多達四五段歌詞,學生在學習之后一是容易忘記,二是容易混淆。在此類歌曲教學時借助律動,不僅可以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加強歌詞的記憶,達到準確熟練歌唱的學習目的。例如歌曲《快起床》,通過睡意朦朧的揉眼睛、伸懶腰、風趣好玩的“看窗外”以及模仿時光老人生氣的樣子等等,輕松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孩子們的學習興趣盎然,在律動表演的過程中愉快地表現音樂并輕松記住歌詞。
(2)節奏類律動教學。律動是通過有節奏的動作配合音樂進行的,而動作離不開手腳、關節的相互配合活動,這樣可以鍛煉學生四肢的靈活性、協調性,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走、跑、跳等身體動作都體現著一定的節奏性。在學習節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日常的身體動作運用到學習節奏的方法之中。不同的音樂節奏對應的不同身體動作轉化。走步:四分音符;跑步:八分音符;踢踏步:前十六后八或前八后十六;橫移步:三連音;進退步:附點二分音符;轉圈:全音符;搖步:二分音符;前踢步:切分音符;小碎步:十六分音符;跑跳步:符點八分音符;走跳步:附點四分音符。根據這種方法,把生活節奏中身體的律動與節奏學習相結合,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例如《爺爺、爸爸和我》這節課中,在學習節奏時,二分音符邁步 ,慢速來表現爺爺的走路姿態慢;四分音符稱作走,表現爸爸的走路姿態鏗鏘有力,八分音符稱作跑,表現小朋友的跑步歡快跳躍,配合律動練習的時候學生可以更準確的讀對節奏,感知不同音符的時值,結合歌詞內容,更好的理解掌握歌曲的內容,改變了教師生硬的知識講解,將理論知識形象具體化,提高了課堂效率,從而讓學生在有趣的律動游戲中更好地表現音樂。同時,在堅持律動教學過程中也可以糾正學生駝背、扣胸、端肩等不正確站、坐等不良習慣。低年級學生學習律動,不僅可以錘煉優美的體態,提高審美,更能開發智力,鍛煉協調能力,使他們變得更聰明、更自信、更健康活潑。
(3)旋律類律動教學所有的歌曲都是由旋律組成的,唱準歌曲中旋律的高低變化是歌唱的基礎。有些歌曲通過律動能幫助孩子盡快掌握旋律,準確唱出歌曲旋律的音高,如歌曲《音階歌》、《白鴿》等,在會唱歌曲之后,讓孩子們自己創編律動表演的時候,她們會很自然的用肢體動作表現出旋律線條,從低到高、從高到低,或者就是一條條優美的旋律線。如《時間像小馬車》這首歌曲,重難點樂句是“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向前跑”、“嗒嗒嗒嗒嗒嗒嗒嗒誰也少不了”這兩句,一句是上行,一句是下行,但前半句的歌詞都是八個相同的擬聲詞,學生很容易唱不準或是混淆。如果能夠借助體態律動直接體驗旋律的高低變化,就可以輕松的解決這一難點。老師在執教這一課時,啟發學生唱這兩句旋律時依據自己的直接感受加入體態動作,發現有的孩子特別有創意:用雙手繞圈的動作從低到高表示旋律的上行,從頭頂繞圈從高到低表示旋律的下行,這一體態律動特別契合歌曲的旋律特點,老師讓創編出這個動作的學生帶領大家一起邊唱邊做體態律動,學生們輕松地唱準了這兩句。
2.在課堂上進行體態律動時合理分配時間。
如學習《其多列》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創編律動時,可把歌曲律動的創編根據歌詞分為三部分,每個小組認領一段創編任務,在七分鐘內完成律動創編。之后各小組長再把每一句的創編任務分給不同的小組成員,每一個學生的任務都明確具體,每一個學生有事可干,減少了盲目性和隨意性,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課堂更加高效有序。
3.設置合適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創編興趣和積極性。
課例:李利梅老師執教的一年級上冊教材中的《滑雪》這首歌,用滑雪的視頻片段進行課堂導入,迅速讓學生感受到雪景優美的意境和滑雪的快樂,在學生們獲得直接感受的基礎上,老師引導學生們欣賞歌曲,學生們很快地從歌曲中聽辨出音樂中所表現的“冬天可愛”“小弟小妹滑得快”的情節,他們開心的用動作來表達 “滑雪”的快樂。
然后,李老師讓孩子用自己剛才編創的動作隨歌曲進行律動,學生隨歌曲練習后,老師及時調整,對于學生編創不出來或者重復過多的部分,給予適當的示范,學生模仿,將整首歌曲的律動得以完善補充。最終,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隨歌曲完整的做律動,一個個神采奕奕、激情飛揚,個個都全身心的投入于音樂表演中,獲得了直接的情感體驗,充分表達了歌曲所蘊含的快樂情緒,教學效果良好。
4.開展小組合作,集思廣益進行創編。
課例:譚曉花老師執教的二年級上冊的《稻草里的火雞》這一課,主要是運用體態律動即興創編,根據達爾克洛茲教育理論,上課時大膽嘗試,老師不提示不示范一個動作,完全由學生個人編創動作,想看看孩子們實際的編創能力怎么樣。課堂進行到一半時,班里只有幾個有舞蹈基礎的孩子比較快,大部分孩子不動或者稍微動起來,不理想。
中途老師改變教學策略,把個人創編改為小組合作編創,經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孩子們大多數能放得開做律動了,學生們熱情高漲,為歌曲的樂句創編了不同的律動,在唱唱跳跳中體驗了歌曲的情感,理解了歌曲的內容,有表情的完成了這首歌的演唱。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教師應對教學思維進行積極轉變,對現有教學方法加以調整,以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為目標,充分利用體態律動展開音樂課教學,這樣才能彌補原有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使歌唱教學的價值,在學生身上得到應有的實現,為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潔.“體態律動”走近音樂核心素養漫談[J].藝術科技,2017,30(10):84.
[2]王黎,徐曉琳.“律動教學法”在低段歌唱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7(1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