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羅燕
關注到武漢人封城后的生活日常,是源于我之前認識的一位在武漢的小學老師。我以為,在疫情面前武漢人會惶惶不可終日,但她處之泰然,在朋友圈曬的除了日常生活,還有武漢人的互助:幫助醫院籌集物資,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
連日關注疫情進展,我自己都有些過度緊張。反觀全國各地的疫情防控,有的地方做得的確極端,如不讓武漢返鄉人員回村,不讓湖北人入住酒店,甚至不讓春節返鄉過年的人進入小區。人人自危,社會彌漫一片焦慮。
通過這位老師,我輾轉聯系上了武漢的一些志愿者組織,他們都是在疫情暴發后主動加入這場防控阻擊戰。
“形勢這么嚴峻,你們不宅在家里,出來做志愿者,怕不怕?”我這樣問他們。他們都坦承,“怕。”對于這種傳染性極強的新型冠狀病毒,他們心里都有恐懼。一位志愿者告訴我,一次去醫院送物資,遇到救護車正好送病人來,“嚇得半死”。
武漢慈善總會善緣義助基金會會長韓雪有一次出現胃疼、嘔吐癥狀,懷疑自己感染了病毒,在家隔離。因為平日身體較弱,擔心扛不過去,她開始整理文件,準備交代后事。但她還是不敢對家人聲張,因為兒子在外接送醫護人員,兒媳在線上配合調度,家里還有個剛滿周歲的孫子。
盡管這樣,他們還是堅持做志愿工作。韓雪一再告訴我,他們是在幫助他人,也是在自救。如果一個城市遇到困難,大家都不動手,那這個城市不是死城嗎?
“武漢人就是講胃口!”一位志愿者讓我記住了這句方言。他們講義氣,敢擔當,在疫情面前沒有退縮。我相信,有這種力量,武漢一定能很快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