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我們已經心力交瘁,但身處其位必須堅持?!?/p>
湖北省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這句“真情表白”沒飛多久,就成了一句笑話。
2月4日,湖北省紀委監委就湖北省紅十字會有關領導和干部失職失責問題進行公開通報。通報顯示,經湖北省紀委監委研究并報湖北省委批準,免去張欽省紅十字會黨組成員、專職副會長職務;另有多人受到處分。
這個春節不輕松,肆虐的疫情讓人揪心,而慈善機構在捐贈款物接收分配中的表現,更是讓人著急。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各種深“扒”也每每讓人驚嘆。盡管這其中不排除好事者的捕風捉影,以及因為信息的關聯集納而生成的刻板認知,但公眾對危難形勢下慈善機構的表現并不滿意,無疑是真實的。何況,慈善機構本身的作為也確實很難完全讓人放心安心。
此番凌厲問責,是對公眾關切的積極回應。大疫當前,物資發放如救火,豈能容忍慈善機構繼續慢吞吞邁方步!更不要說,其中還存在“不擔當不作為、違反‘三重一大規定、信息公開錯誤”等失職失責問題。
一直以來,公眾對慈善機構的效率、公平等就存在不少質疑,一樁樁的口罩問題,魅影重重,疑團四起,人們很難搞清楚,這里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事實上,信息公開不充分早就是個老問題了。一方面,一般而言,這些機構更接近于行政機關的行事風格,辦事講程序,不急不忙,等因奉此,但求無過,不求有功;另一方面,這些機構不愿意,也不習慣公開信息。
信息公開很難嗎?從技術層面看,并不難。早在2017年9月,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就正式開通。當時有關部門要求,各地各類慈善參與主體要依托該平臺填報法定公開信息,對于敷衍了事、弄虛作假、透明度差的慈善組織,將依法納入執法監察范圍。“一張網”“一個庫”,公益慈善信息公開有了統一平臺。
此事在當時曾讓人十分振奮,然而兩年多過去,“一張網”“一個庫”,似乎并未促進慈善機構的信息公開。可見,信息公開之難不在技術上,關鍵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問責當然是種外部壓力,這種壓力會對慈善機構有所觸動。3名領導被問責,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湖北省紅十字會能夠出現一些公眾樂見的積極變化,比如物資分配更高效、更合理,比如構建更符合疫情防控需要的制度體系等,這些變化也有助于修復一直以來慈善機構受損的形象。
但從長遠看,仍有待于制度化、常態化的社會監督。惟有將其常常置于公眾打量之下,慈善機構才能做得更好,相關信息也會更公開、更透明。
每一次災難性事件,慈善機構都能發揮很大作用,某種意義上講,慈善機構已經成為文明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活躍因子。也因此,讓慈善機構更活躍、更公開、更有影響力和感召力,顯然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