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飛揚 王婷婷 冷艷香


【摘?要】 目的:對母嬰床旁護理管理應用在初產婦中對產婦產后抑郁發生風險的影響進行調查。方法:本院在2018年8月開展母嬰床旁護理管理,以管理前(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50例患者為對照組,以管理后(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50例患者為干預組,對患者產后抑郁情況進行調查,同時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統計。結果:干預組患者產后抑郁發生率為14.0%,抑郁評分為(7.4±1.2)分,對照組分別為46.0%、(9.8±2.6)分,P<0.05;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0%,對照組為70.0%,P<0.05;干預產婦母乳喂養率為94.0%,對照組產婦母乳喂養率為84.0%,P<0.05。結論:母嬰床旁護理管理能夠降低初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
【關鍵詞】 母嬰床旁護理;初產婦;產后抑郁
文章編號:WHR2019041306
妊娠、分娩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時期,此時產婦生理、心理均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尤其是初產婦,角色的轉變會增加其心理負擔,也會引發產后抑郁。產后抑郁不僅對產婦自身的健康不利,也會影響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因此,要加強初產婦產后護理[1]。母嬰床旁護理是近年來臨床中開展的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本次研究以10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對母嬰床旁護理管理應用在初產婦中對產婦產后抑郁發生風險的影響進行調查。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100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產科分娩人員。干預組患者年齡平均(28.9±2.3)歲,孕周平均(39.4±0.3)周,體質量平均(51.4±3.7)kg,自然分娩者38例,剖宮產12例,新生兒體質量平均(2.7±0.3)kg;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28.5±2.6)歲,孕周平均(39.5±0.2)周,體質量平均(51.7±3.4)kg,自然分娩者39例,剖宮產11例,新生兒體質量平均(2.6±0.5)kg。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所有人員均無妊娠合并癥;患者無精神類疾病;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1.2?一般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產科護理管理,包括新生兒相關知識傳授、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新生兒沐浴、撫摸等工作則由護理人員單獨完成。
干預組:患者予以母嬰同室護理管理。對產婦、家屬進行母嬰同室宣教,讓其了解母嬰同室的優點。向產婦、家屬講解分娩相關知識,指導其如何對新生兒、產婦進行護理和監測。
對產婦分娩后情緒進行監控,隨時觀察產婦情緒變化,予以產婦相應的鼓勵和支持,讓家屬多關心、幫助產婦,讓產后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幫助產婦盡快渡過角色轉換過渡期[2]。
護理人員在產婦床旁開展新生兒沐浴、觸撫工作,通過實際操作向產婦以及家屬傳授新生兒護理經驗,并鼓勵新生兒父母共同參與到護理過程中,完成新生兒沐浴、觸撫的工作。
叮囑產婦多與新生兒建立親密關系,多撫摸新生兒,有效的肢體接觸能夠增強情感溝通和聯絡,有助于母乳喂養管理,同時能夠讓產婦更早的適應母親的角色。對母乳喂養相關知識進行指導,同時對新生兒父親進行指導,讓其能夠輔助產婦開展母乳喂養。
1.3?觀察指標
對所有產婦產后抑郁發生率進行調查,并對抑郁評分進行統計,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其抑郁情況進行評估。對產婦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采用5分制對患者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產婦產后喂養方式。
1.4?評估指標[3]
抑郁評估:量表分數低于7分視為無抑郁,7~14分為輕度抑郁,15~24分為中度抑郁,24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護理滿意度:1~2分為不滿意,3~4分為一般,5分為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5?數據統計
文中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t、卡方視為檢驗指標,P<0.05視為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抑郁評估結果
干預組患者產后抑郁發生率為14.0%,抑郁評分為(7.4±1.2)分,對照組分別為46.0%、(9.8±2.6)分,P<0.05。詳見表1。
2.2?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2.0%,對照組為70.0%,P<0.05。詳見表2。
2.3?產后喂養方式比較
干預產婦母乳喂養率為94.0%,對照組產婦母乳喂養率為84.0%,P<0.05。詳見表3。
3?討論
初產婦由于無妊娠、分娩相關經驗,對自身以及新生兒的護理知識了解較少,在分娩后無法適應角色轉換以及無法熟練地照顧新生兒而產生不良情緒,甚至出現崩潰表現,最終導致產后抑郁發生[4-5]。而產后抑郁會讓產婦出現自卑、沮喪等負面情緒,嚴重時會出現食欲減退甚至輕生的表現,嚴重威脅產婦健康和生命。而產婦情緒波動異常對新生兒的生長和發育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要加強產婦產后管理,降低產后抑郁發生率。
既往臨床中采用產婦與新生兒分離的方式進行護理,產婦分娩后不能夠盡早接觸新生兒,非常不利于母乳喂養,也不利于產婦與新生兒建立情感溝通。母嬰床旁護理是將產婦與新生兒同處一室,對產婦的家庭開展護理的一種管理方式。此種方式能夠加強產婦與新生兒之間的情感溝通,增強產婦家庭情感溝通,同時能夠更好地指導產婦和家屬對新生兒進行照顧,減少產婦過度焦慮情緒發生,降低產后抑郁發生率,提升母乳喂養率。
結果可見,干預組患者產后抑郁發生率為14.0%,抑郁評分為(7.4±1.2)分,干預組患者產后抑郁發生率更低,抑郁評分更低,患者護理滿意度更高,證明母嬰同室護理管理能夠有效避免產后抑郁發生。且干預組患者母乳喂養率顯著提升,有效的母乳喂養能夠促進新生兒健康發育,進一步證明母嬰床旁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很高。
參考文獻
[1] 聶娟娟.母嬰床旁護理新模式在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8,25(02):98-99.
[2] 魏琴.母嬰床旁護理對改善初產婦產后焦慮、抑郁的作用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7):2595-2597.
[3] 楊小艷.母嬰床旁護理在剖宮產初產婦中實施的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30):4272-4273.
[4] 趙靈,王麗莉,聞愛群.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康復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07(05):246-247.
[5] 徐冬梅.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的應用對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刊,2014,16(03):5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