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叢珍
【摘?要】 目的:探究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規范治療。方法:選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對照組實行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實行一次性病灶清除術以及對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術后1年復發情況。結果:經過治療后,觀察組總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術后1年復發率低,數據間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一次性病灶清除術以及對癥治療用于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過程中,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
【關鍵詞】 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規范治療
文章編號:WHR2019042124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常見婦科疾病,主要指的是子宮內膜腺體以及間質出現在宮腔之外的位置,同時持續性生長,造成患者有性交痛以及年期性疼痛等癥狀存在[1]。育齡期女性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發病人群,臨床癥狀較為多樣化,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治療,很有可能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該疾病多發于剖宮產手術后,在剖宮產手術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幾率也逐步提升[2]。本文作者為了深入探究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規范治療,選取了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相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46例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各2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3~41歲,平均年齡(30.5±3.4)歲,病程11個月~4年,平均病程為(2.4±1.2)年,疾病類型:會陰切口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0例、腹部切口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3例;觀察組23例患者年齡22~42歲,平均年齡(31.5±3.0)歲,病程在1~4年,平均病程為(2.7±1.3)年,疾病類型:會陰切口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1例、腹部切口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12例。本次研究對象已將臨床資料不全者、臟器功能障礙者、精神性疾病患者、語言溝通障礙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患者排除在外,對比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對比(P>0.05)。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藥物治療:使用“假孕治療方式”,以孕激素為主,配合適量雌激素治療:1)羥孕酮,1周1次,250mg/次,采取肌注方式,持續注射3個月;2)戊酸雌二醇,1周1次,5mg/次,采取肌注方式,持續注射3個月。如果3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仍未好轉,可再繼續給藥半年。
觀察組實行一次性病灶清除術以及對癥治療:利用三烯高諾酮縮小患者病灶位置,治療過程中加入積極避孕手段,3個月后,進行一次性病灶清除術,徹底切除患者病灶部位。
1.3?評價標準
1)以《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診療標準》[3]為基礎,評定患者臨床療效,分為治愈、好轉與無效3個等級?;颊咧委熤?,身體狀態恢復良好,并未出現復發跡象,盆腔位置腫塊完全消失,肝功能正常,患者并未出現月經過多或者痛經等癥狀,則為治愈?;颊咧委熤螅眢w狀態明顯好轉,并未出現復發跡象,腫塊減小,肝功能正常,患者較少出現月經過多或者痛經等癥狀,則為好轉?;颊咧委熤螅颊吲R床癥狀并未改善,則為無效。總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0%。
2)對兩組患者1年后的疾病復發情況情緒統計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無效例數分別為15例(65.22%)、7例(30.43%)、1例(4.35%),總治療有效率達95.65%;對照組分別為9例(39.13%)、8例(34.78%)、6例(26.09%),總治療有效率達73.91%,比觀察組低21.74%,數據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
2.2?兩組患者復發情況對比
治療1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組未出現復發、惡化等情況,疾病復發率為0.00%,對照組共出現6例復發、惡化情況,疾病復發率為26.09%,比觀察組高26.09%,數據間存在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這一疾病具有雌激素依賴的特點,雖然該病屬于良性病變,但是其種植生長以及遠處轉移類似于惡性腫瘤。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癥的主要方法,但是手術僅僅能夠將肉眼可以分辨的病灶切除,無法完全切除侵襲組織較深、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病灶[4]。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誘病因素在臨床上仍未被明確,但基于病理學的角度分析,其發病機制主要與患者子宮膜腺體、出血、子宮內膜間質、纖維素等有著較大關系,在月經期間,體內經血如果經由子宮兩側輸卵管直接流入盆腔,而導致經血中存在的子宮內膜散播到腹膜、卵巢等位置,進而引發子宮內膜異位癥。經過臨床試驗證明,患者分娩時有可能損傷軟產道,這也增加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率。因此術后由于機體雌激素的作用會有二次生長的可能,增加了術后復發率,因此需要加強藥物治療[5]。
本文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總治療有效率達95.65%,比對照組高21.74%,且1年后復發率為0.00%,說明觀察組治療方式的效果更為突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原則為徹底清除病灶,緩解患者疼痛,保護患者生育功能,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年齡、生育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針對病灶小于5cm的患者,加入3個月的三烯高諾酮治療后,應用一次性病灶清除術,切除患者病灶位置的同時,切除病灶周圍纖維組織,以預防病情出現復發等問題。與藥物治療相比,該種方式的安全性高,能夠有效降低對患者的傷害,改善患者生育功能[6]。
綜上所述,將一次性病灶清除術以及對癥治療用于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過程中,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李鷗.25例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分析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7,08(04):25-26.
[2] 任小川.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12(04):157-158.
[3] 王茜.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致病原因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23(60):81-82.
[4] 常琦.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治療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2):130-131.
[5] 高鵬.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特征及治療體會[J].醫藥前沿,2017,26(27):157.
[6] 黃燕,蘇玥輝.婦產科手術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致病原因探究分析[J].黑龍江醫學,2018,42(0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