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紅 丘麗華

【摘?要】 目的:分析層級護理模式對母嬰同室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的影響。方法:選擇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間本院產科接收的分娩后母嬰同室產婦300例,用隨機方法分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策略,研究組則實施層級護理模式,對比兩組的護理質量、母乳成功率、護理滿意度情況。結果:研究組產婦的母乳成功率、護理滿意度相比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服務態度、溝通能力,專業技術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層級護理模式對母嬰同室產婦進行護理,可增加母乳喂養成功幾率,提高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及臨床護理質量。
【關鍵詞】 母嬰同室;層級護理;母乳喂養;成功率
文章編號:WHR2019051025
母嬰同室有利于母乳喂養的實施,可對新生兒的成長發育有效促進,被臨床上廣泛應用,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容易出現燙傷、窒息等安全事故,甚至會威脅到產婦、新生兒的生命安全,臨床上必須在此期間實施合理科學的護理措施,避免、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確保母嬰安全,提高護理質量[1]。層級護理指的是對不同層次護理人員選取,組建護理小組后對組織內容、結構進行設計,各護理人員任務、職責分工明確的一種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中的效果會更加明顯。本次研究選取了在本院分娩的母嬰同室產婦,實施層級護理,探究臨床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出于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期間段,本院產科接收的300例分娩后母嬰同室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產婦分成兩組,每組均為150例。研究組產婦年齡24~38歲,平均(31.05±2.38)歲,孕周38~41周,平均(39.57±0.56)周,初產婦97例、經產婦53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62例、剖宮產分娩88例;在對照組中,產婦年齡為25~39歲,平均(32.04±2.36)歲,孕周38~42周,平均(40.56±0.74)周,初產婦98例、經產婦52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61例、剖宮產分娩89例。對比產婦的臨床基本信息資料,發現數據間并沒有明顯統計學上的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方式對母嬰同室產婦予以臨床護理。護理人員應按時對產婦的房間進行打掃,確保房間的舒適安靜、干凈整潔,使產婦有溫馨、放松的感覺,房間內可適當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適當實施心理護理,以緩解產婦心理壓力、放松情緒。同時,護理人員應指導產婦多食用可溶性纖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的食物,確保每日熱量攝入充足,遵醫囑對產婦實施用藥指導,降低感染發生率,給予正確母乳喂養指導等。
研究組:在行常規護理模式同時實施層級護理干預:
1)層級護理小組建立:組建層級護理管理小組,成員主要由醫生、??谱o士、科主任、護士長組成,根據床護比標準(1∶0.4)對護理人員進行配備,護理人員選擇以學歷、護理經驗、職稱為根據,共劃分成三個層次(助理護士、初級責任護士、高級責任護士)。
2)職責劃分:小組組長由高級責任護士擔任,在接受護士長指導后,會對母嬰整體護理措施全面負責,定期護理質量檢查,組織專科知識培訓、考核,不斷改進護理質量;初級責任護士需對臨床基礎護理工作加以負責,做好新生兒篩查、撫觸、游泳、沐浴等工作,對產婦實施產后康復活動指導、母乳喂養健康宣教,加強母嬰房間巡視工作,并對助理護士進行生活護理指導;助理護士則實施病房清潔打掃、飲食指導等的生活護理,以及部分基礎護理工作。
3)具體護理:分娩前,護理人員對產婦實施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健康教育指導,告知母乳喂養對新生兒成長發育的益處,增加產婦母乳喂養的決心;分娩后,責任護士幫助母嬰接觸,盡早協助新生兒乳頭吸吮,有利于促進產婦初乳分泌,為之后的母乳喂養奠定了基礎。另外,護理人員應對產婦實施產婦喂養體位、新生兒含接姿勢指導,針對性乳腺炎、乳頭扁平(或凹陷)、乳脹等情況對應處理。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的母乳成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4.0軟件統計、整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P<0.05時,說明數據間對比存在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母乳成功率對比
研究組產婦母乳成功率為96.67%(145例),對照組為82.67%(124例),研究組明顯更高,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χ2=15.865)。
2.2?護理質量評價對比
相比對照組,研究組的專業技術能力、服務態度、溝通能力評分更高(P<0.05)。見表1。
2.3?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中有148例產婦對護理滿意,滿意度為98.67%;對照組中則有138例對護理表示滿意,其滿意度為92%。研究組護理滿意度明顯更高(P<0.05,χ2=7.493)。
3?討論
母嬰同室在臨床上指的是產婦、新生兒24h始終在一起,產婦會對新生兒尿布更換、哺乳、身體擦洗等事項親自負責[2],護理人員鼓勵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不但能夠促進母嬰之間的感情,同時也可促進宮縮、幫助產婦快速產婦恢復。但是,多數產婦及家屬缺乏新生兒撫育相關知識,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所以臨床上必須對相應的護理措施更為重視[3]。在常規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的主要工作便是實施常規基礎護理措施、完成各項醫生囑咐事項,不同能力與學歷護理人員間缺乏合理調配,其護理內容的連續性、完整性、針對性差,難以將護理人員的專業護理知識、主觀能動性有效發揮出來。層級護理為臨床一種較新型護理模式,相比常規其應用優勢更加明顯,產科實施層級護理模式,能夠將護理經驗、護理能力以及學歷不同的護理人員合理分配護理工作任務,促進護理工作效率、護理質量的提高。實施層級護理模式,能夠使護理人員間的責任更加明確,使上述問題得到全面、有效解決,促進母乳喂養成功率的提高,增加產婦及家屬對臨床護理的滿意度,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改善[4]。
綜上所述,對母嬰同室產婦實施層級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母乳喂養成功幾率,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改善了整體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曹蕾,楊帆,潘闖.微信干預對剖宮產術后母嬰同室產婦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7,39(05):735-737.
[2] 丁小花,魏琴.床邊分組責任制護理模式應用于母嬰同室護理中對護理質量、母乳喂養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8,27(32):111-113.
[3] 高云燕.優質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病房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山西醫藥雜志,2016,(21).
[4] 李廣雋.母嬰同室新生兒床旁護理模式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