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55歲的郭占文幾乎沒走出過家門。用他自己的話講,做到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然而,郭占文每天也沒閑著。從早到晚,他會和遠在安徽黃山的女兒視頻通話四五次,因為“想姑娘,想外孫”。
兩年前的春節,女兒郭晨從黑龍江遠嫁黃山。但是,夫妻二人婚后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每年會回黑龍江老家住上幾個月,“女兒雖然嫁出去了,卻感覺一直都在身邊。”
去年5月,郭晨生下兒子,郭占文和老伴兒就到北京帶外孫。按照父女倆春節前的計劃,小夫妻春節前開車回黃山過年,過了大年初四就回北京。
可是,隨著疫情的蔓延及全國范圍內防控工作的展開,1300多公里的返京路程充滿了太多不確定性。1月27日,大年初三上午,郭占文替女兒做出決定,他們一家暫留黃山,時刻關注疫情變化。
不過,疫情期間這短暫的分離,卻讓兩個家庭倍感煎熬,相隔千里只能通過視頻互報平安。
這些天,郭占文看著廚房冰柜里的食材,卻提不起食欲和做飯的熱情。
郭晨愛吃魚,而郭占文是一個職業漁民。郭占文承包的打魚網灘,位于黑龍江省饒河縣的烏蘇里江上。饒河縣是一個偏遠的邊境縣城,全縣僅10余萬人口,至今未通火車。
或許正因為偏遠,讓這座小縣城的人們擁有難得的簡單,更容易擁有滿足感和獲得感。
這些年,每逢年節聚餐,郭占文總會和包括女兒在內的小輩嘮叨:“現在的日子太好了,你們要懂得知足、感恩啊!”說完這些話,他就會喝上一大口老燒酒。
過去的兩年,隨著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的展開,透過電視畫面,郭占文對國家的發展不住地點贊。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郭占文和老伴兒在飲食上很舍得投入。當地的說法是“認吃”,用郭占文的話講就是,“有條件了,為啥不吃好的?”
為了準備今年的年夜飯,郭占文從1月初就開始置辦年貨,連魚帶肉足足有300斤的食材。這些年貨里,多半是郭占文自己打的江魚,“剛打上來就冰凍,這算得上是最好的冰鮮了。”
煎大馬哈魚塊、汆狗魚丸子、清燉撓力河鯽魚、涼拌哲羅魚片……這都是女兒最愛吃的。
然而,這些美食,郭晨在今年春節期間吃不到了。對此,郭占文覺得有些遺憾,“畢竟這是年貨,等過了年再吃,味道就不一樣了。”
“要是可一在家就好了。”可一是郭占文的外孫,在客廳里轉來轉去的郭占文因為思念外孫,嘴里長出了泡。
女兒郭晨一家這些天在黃山過得也不易。大年初二,夫妻倆就帶著孩子從婆婆家回到了黃山市區的家中。那個久不住人的房子里,日用品很不充足。
回家當天,郭晨的丈夫戴著口罩去超市“冒險”一般買回一袋食物和用品,此后一家三口就一直沒有外出。他們每天的飲食很簡單,魚和肉已經算得上是奢侈品了。

郭占文每天會和遠在黃山的女兒視頻通話。圖/郭鵬
平日,更多的是郭占文和老伴兒幫女兒照顧可一,這還是郭晨夫妻倆頭一次這么久單獨帶孩子。她覺得很辛苦,逐漸產生了焦慮。
視頻里,女兒告訴父親,她也上火了。這讓郭占文如坐針氈,但仍鎮定地說:“別亂走動,堅持就是勝利。疫情結束后,再回家吃大餐。”
郭晨說,雖然今年不能回父母身邊過年,但也要感謝這次疫情,讓她對家庭和奉獻有了全新的認知,也更加感恩父母的付出,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父愛的偉大。
“早知道這樣,讓他們早一天開車往回趕就好了。”2月5日,眼看疫情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郭占文的老伴兒有些后悔。郭占文安慰她,“安全比什么都強。政府現在全力以赴抗擊疫情,要有信心。每天可以通過視頻見面,就和在身邊一樣。”
盡管父女二人每天都會多次視頻通話,但每次時間都很長。
“孩子昨晚睡得怎么樣?”這成了父女倆每天的第一聲問候。通常情況下,郭占文會坐在沙發上看著手機,一邊逗著視頻里的外孫,一邊收看電視里關于疫情防控的新聞。
“黃山市現在還沒有確診病例,還是比較安全。”郭占文告訴女兒,要耐得住無聊,千萬別帶孩子出去,“對自己和孩子不負責任,給社會也會帶來麻煩。”
每當看到那些在醫院緊張工作的醫護人員,再看看視頻里外孫的笑臉,郭占文的內心便充滿感恩。
“奮斗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真不容易,真得感謝他們啊!”而看到那些為疫區捐獻口罩和物資的普通人時,郭占文總想著自己如何能為這場防控阻擊戰做些什么,“國家有難,我們不能站著看。”
但是,自己能做什么呢?郭占文突然明白,“作為普通人,待在家里,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做好本分吧!”
疫情之下,小家安全了,大家也就安全了。看著視頻里外孫的笑臉和女兒安心的表情,郭占文深信,有了政府和各界的努力,這場疫情很快就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