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英
自從上學年學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將近有一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我深入學習和研究學校提倡的“五環(huán)節(jié)自學輔導法”教學模式并把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我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將近一年的教學實踐,我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靈活的操作運用。回想一年以來的課堂教學改革,感受頗多,也學到了許多。其中有做的好的方面,也有不足的之處。下面簡單的回顧一下這一年來我的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我認為以下是我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做得成功的幾個方面。
一、精心備課和設計導學案。
課堂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打破以前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打造高效課堂。為了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上課前我精心備課和設計學生自主學習時用的導學案。在備課和設計導學案時,我鉆研教材,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設計導學案。
在教閱讀文章的時候,我會根據(jù)文章的內容,新課程標準對閱讀文教學的要求,學生的實際以及閱讀考試的題型在導學案中設計閱讀選擇題,閱讀填空題和閱讀簡答題等閱讀題型來幫助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文章,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各種閱讀題型的解題技巧。
譬如在教模塊三第三單元的Word power這個部分的內容時,我根據(jù)內容的要求在導學案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寫出自己決定將來要學的科目并至少寫出與這個科目有關的10個英語單詞以及選擇學習這個科目的理由。通過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這一點在課堂教學改革之前做得較少。
二、靈活、巧妙地導入新課。
課堂教學中“導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所謂“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既能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同時又能帶動學生主動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學活動中去。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會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地精心設計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巧妙導入。
譬如說我在處理教學牛津人教版模塊二第三單元的Project內容時,采用了圖片和音像導入的方式。讓學生觀看一些圖片和神州五號發(fā)射的影片片段來了解有關楊利偉的一些情況和航天方面的一些知識。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又如在處理教學牛津人教版模塊二第二單元的閱讀“An adventure in Africa”內容時,我采取提問法導入。針對大多數(shù)學生都喜歡旅行,我設計了這四個問題:Do you like traveling?? What places have you ever been to?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to travel , which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 What is the travel in Africa like? 結果問題一提出來,學生就積極踴躍的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講述自己的旅游經歷,并帶著第四個問題的懸念去閱讀文章的內容。整個課堂的積極性很高,學習的效率也很高。當然導入的方式很多,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導入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
三、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成功的快樂是學生學好各門科目的動力,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得到知識上的滿足和學習上的鼓勵,享受到進步的快樂,從內心深處產生自我學習的追求。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合作探究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經常給個人和各個小組表現(xiàn)的機會并對表現(xiàn)好的小組和個人給予各種形式的表揚和激勵,讓他們體驗參與和成功的快樂。我還會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和師生點評的方式對各個小組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的表現(xiàn)給予評價。此時,我真正的體會到他們每次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后的滿足感和快樂感。當然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有做得成功的方面,也有做得不足的方面。
例如,有時為了趕進度,節(jié)省時間,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做得不夠到位。有時給學生合作探究的時間不夠。還有有時感覺到來展示的學生的面不廣。那些不愿表現(xiàn)的學生干脆把機會讓給別的同學。對于以上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做到合理安排,讓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得到合理的處理同時關注和鼓勵不愛表現(xiàn)的學生,讓他們積極參與,提高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四、積極客觀評價學生。
英語課堂是豐富多彩的。很難用一個單一的標準來評價它。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進行持續(xù)的、客觀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要對他們日常學習過程中行為、學習效果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這種評價不僅是檢測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旨在幫助學生增強自信,獲得成就感,使他們能夠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培養(yǎng)合作精神。我們常常把它稱作發(fā)展性評價或過程性評價。
發(fā)展性評價形式多樣。其評價對象可以以學生自評為主體,小組、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可采取建立學習檔案袋、訪談、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自我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行為、作業(yè)情況、英語課外活動表現(xiàn)、學生作品以及課外閱讀情況等。評價方法上也是多元的。要求老師做到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即時評價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相結合,成長記錄袋評價與激勵式評價相結合,以激勵式評價為主。
以上都是我課堂教學改革過程的幾點反思。也是教學過程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幾個方面,中學英語課堂學生學習評價標準建立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重過程、用多元性發(fā)展性觀點評價學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出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