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 北京 100871)
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是提高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稅收增長和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的重要源泉。一般認為,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產業結構的演進是沿著以第一產業為主導,到第二產業為主導,再到第三產業為主導的方向進行的。總體上看,中國目前正處于以第二產業為主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階段,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產業調整政策也多依據該演進規律制定。然而,在各地政府采用相同的產業調整政策推進地方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各地的稅收收入表現卻出現分化,不同省份財政自給能力的差異逐漸增大。研究表明,稅收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密切相關,不當的產業結構會抑制地方經濟的發展,降低地方稅收收入的增長速度,而稅收作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其高低直接影響地方財政自給能力。因此,不當的產業結構可能會加大地區間不平衡程度。目前,大部分省市均基于相同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進行發展,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這不禁使人產生懷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調整政策,是否與現階段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相適應?可以看到,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不同,市場環境因素千差萬別,經濟發展水平也不盡相同,采用同一的產業調整政策,可能出現諸多問題。
從學術界的相關研究來看,國內外文獻中圍繞產業結構展開的討論有很多。Clark(1957)最早通過對比4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勞動投入和總產出,總結了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奠定了現代產業結構理論的基礎。Kuznets(1957)在Clark(1957)的基礎上,利用統計方法對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揭示了產業結構變動的趨勢。隨后,又有眾多學者從理論或實證角度對最優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產業結構變動的原因、政府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等進行了研究(肖興志等,2012;劉偉和張輝,2008;McMillan 和Rodrik,2011;Ngai 和Pissarides,2007;Lin,2011)。近些年,由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和政府對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視,學術界對于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研究層出不窮。何德旭和姚戰琪(2008)通過分析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各種效應,指出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路徑。干春暉等(2011)區分了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級化,并構建了一個關于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計量模型。研究結果顯示,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遠大于產業結構高級化。白景明(2015)從理論角度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和稅收增長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雖然關于我國產業結構的相關研究較多,但是深入研究區域產業結構與地方財政自給能力間關系的文獻卻鮮有出現。鑒于此,從財政自給能力角度探討產業結構對不同地區的影響,進而為不同地區的產業調整方向提供理論依據,變得十分必要。本研究基于“凈貢獻”和“單位GDP 貢獻率”兩個指標度量地區財政自給能力,使用1994—2015 年省級面板數據,結合雙向固定效應模型、2SLS 模型和動態面板模型進一步檢驗了產業結構對于地方政府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豐富了現有研究,并對地區產業結構發展規劃提出了意見建議,研究兼具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從稅收“凈貢獻”的角度,構造了一個衡量地方財政自給能力的新口徑,并利用1994—2015 年全國29 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包括港澳臺及青海、西藏)的面板數據,從實證上驗證了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對地方財政自給能力產生的影響。剩余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對我國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自給能力進行說明;第三部分從實證角度,驗證產業結構對地區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第四部分進一步研究各地區細分產業對地方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第五部分總結全文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可觀的GDP 增長大幅舉債、過度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低標準扶持地方企業。片面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忽略必要性和可持續性的建設以及缺乏約束機制,導致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巨大并且不斷增長。例如,按照2016 年發布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貴州省的高鐵規劃將達到日本新干線的總長度。各級政府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必然會提振當地GDP,卻為未來的財政缺口埋下隱患。
按照國際通行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標準,赤字率 3%被設為國際安全線。雖然一定程度的赤字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過大的財政赤字會給政府財政帶來沉重負擔,最終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圖1 報告了我國1994 年到2015 年各地區本級財政赤字率的變化。從圖中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地區本級財政的赤字率控制在3%左右,中部地區的平均赤字率持續上升到12%,西部地區更是增長到超過18%。由此可見,僅憑人均GDP 來評估地區的發展水平是不夠的,相對于東部地區而言,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缺乏造血能力,是輸血式的發展,中西部地方政府依靠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運行。

圖1 本級財政赤字率及中央補貼地方收入占GDP 比例
在中央補貼方面,從圖1 可以看出,東部地區平均獲得的中央補貼地方收入占GDP的比重在5%以下,東部省份的GDP 生產是基于地區本省的發展獲得的,而不同年份西部地區的GDP 生產對于中央補貼地方收入的依賴均超過了10%,經濟發展獨立程度、造血能力低于東部地區。2015 年,對于西部地區來說,每產生1 單位的GDP 需要中央政府補貼地方0.3 單位的成本,是典型的輸血式發展。
為了更好地衡量地區的經濟狀況和地區財政狀態,本文構造了“凈貢獻”衡量指標并將其定義為:凈貢獻=國稅中央級收入+地方上解中央收入 -中央補貼地方收入(包含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簡單來說,“凈貢獻”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凈聯系。若凈貢獻為正,說明地方政府在滿足自己的本級支出需求外,向中央政府上繳了財政收入;若凈貢獻為負,說明地方政府在無法滿足自己的財政需求的情況下,從中央政府獲得了財政收入。根據全國各地區的財政凈貢獻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區財政自給能力的變化。①為了更直觀地展示各地區的財政凈貢獻,我們繪制了相關熱力圖,感興趣的讀者可在《經濟科學》官網本篇論文頁面“附錄與擴展”欄目下載。1994年,除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外,各地方政府財政基本處于收大于支的狀態。其中遼寧和上海是我國地方政府中凈貢獻最大的地區,西藏和內蒙古則是凈貢獻最小的地區。2015 年,除了東部沿海地區以外,各地方政府財政都處于支大于收的狀態,尤其是中西部的人口大省四川和河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貢獻全國財政,出現了明顯的地區間不平衡現象。
進一步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納入考慮,用本地的凈貢獻除以地區的生產總值水平進行標準化處理,并將生成的變量稱為“單位GDP 貢獻率”。通過這個新變量,可以很好地評估該地區每產生一單位GDP 會對中央財政貢獻或索取多少單位財政收入。根據全國財政凈貢獻數據可以看出,1994 年,北京、上海、遼寧和云南是財政效率最高的地區,西藏地區還有西北部地區的財政效率最低。2015 年,北京和上海仍然是財政效率最高的地區,但是遼寧和云南都變成了低效率地區。同時,東部地區大多為綠色,中部地區黃色,西部地區深紅色,區域差距非常明顯。
從圖2 的變化趨勢來看,每產生1 單位的GDP,東部地區平均會為全國的財政貢獻0.07 單位的財政收入,中部地區則需要中央補助0.05 單位財政收入,才能生產1 單位的GDP,西部地區的發展狀態更是堪憂,需要中央補助0.23 單位的財政收入,才能產生1 單位的GDP,造血能力明顯不足。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效率都存在巨大的差異。北京和上海的單位GDP 貢獻率超過了0.30,也就是說每產生1 單位的GDP,北京和上海會上繳0.30 單位的財政收入給中央政府,用以向我國其他地區提供轉移支付。而單位GDP 貢獻率最低的則是西藏,達到了-1.19,也就是說西藏每產生1 單位的GDP,需要中央政府提供1.19 單位的財政補貼。

圖2 分地區單位GDP 貢獻率
產業結構①因篇幅所限,本文省略了對產業結構和財政聯系的分析,感興趣的讀者可在《經濟科學》官網論文頁面“附錄與擴展”欄目下載。對地方經濟增長和未來增長潛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其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地方的稅收總量和結構,進而影響地方的財政狀況。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變動,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分地區來看,都基本遵從了常規產業結構調整的演變規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但這樣同質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是否真的有利于所有地區的發展?本節選取全國29 個省級行政單位(不包括港澳臺及青海、西藏)1994—2015 年的面板數據,先后利用基本的OLS 回歸和加入工具變量的2SLS 回歸進行分析,以期對上述問題做出較為全面和深入的解釋與說明。
為檢驗產業結構對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本文選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指標,分別刻畫各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財政自給能力的好壞和稅收結構的變動等。
(1)描述產業結構調整的變量。1994 年后,全國農業占比持續大幅下降,其調整空間較少,各地區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主要聚焦在第二、第三產業上,因此,本文計算了各地區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產值之比,用以表征各地區產業結構。
(2)衡量地方財政自給能力的變量。本文選擇了凈貢獻變量,以地方財政對中央財政的“凈貢獻”來衡量地方財政狀況的好壞,凈貢獻=國稅中央級收入+地方上解中央收入-中央補貼地方收入(包含轉移支付和稅收返還)。若凈貢獻為正,說明地方財政自給能力較強,在覆蓋本地區支出事項后,還有余力通過中央轉移支付幫助其他地區;若凈貢獻為負,說明地方財政自給能力較差,需要中央或其他地方政府的幫助,才能勉力支撐地區“花銷”。本文繼而用該地區GDP 對凈貢獻進行標準化,得到了單位GDP 貢獻率變量。
(3)說明稅收結構變動的變量。如前文所述,稅收對地方財政狀況的影響較大,為此,本文選取了國有企業總量、建筑業增加值這兩個對企業所得稅、房產稅稅收有重要影響的變量,以體現各地稅收結構的差異。
(4)其他變量。為了保證研究的科學性,本文還選取了教育、人口、人均GDP、凈出口等一系列表征地區特征的變量,以控制除產業結構因素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本文利用雙向固定效用模型(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將個體固定效應與時間固定效應均納入考慮,其具體模型設定形式如下:

其中,下標i 和t 分別代表不同的省份及年份;Fiscali,t代表財政狀況;Structurei,t代表產業結構;表示稅源結構向量,由國有企業總量、建筑業增加值這兩個變量組成;表示一組控制變量,由教育、人口、人均GDP、凈出口組成;λt為時間固定效應(time fixed effects),用以控制不隨個體而變但隨時間而變的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ui為個體固定效應(individual fixed effects),用以控制不隨時間而變但隨個體而異的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具體地,模型所涉及相關變量的符號及含義如表1 所示。為解決序列相關問題,本文對標準誤在省份層面上進行了聚類處理,使用的是聚類穩健的標準誤。

表1 相關變量及解釋

續表1
本文財稅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財政統計年鑒》和《中國稅務統計年鑒》,其他控制變量數據主要來源于CEIC、CSMAR 和Wind 數據庫。表2 給出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在這一部分,我們著重對未加入工具變量的模型進行基本的OLS 回歸分析。本文首先選取所有樣本數據進行回歸,從總體上分析產業結構對地區財政狀況的影響。隨后,考慮到地區的異質性,按地理分布將34 個省市分為東部區域、中部區域和西部區域三類,并分別在子樣本內進行回歸分析。
1.全樣本回歸結果
為保證模型設定的正確性,本文對所設定的計量模型進行了Hausman 檢驗,檢驗結果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的原假設,因而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同時考慮到存在時間固定效應,因而選擇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利用全樣本對模型(1)進行估計,結果如表3 所示。

表3 全樣本估計結果

續表3
由表3 可以看出,產業結構對地方財政自給能力具有顯著影響,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的系數在統計上顯著為正,并且,當逐漸加入稅源結構及其他控制變量進行回歸后,這一結果仍較為穩健。這意味著,從全國層面來看,以發展第三產業為著力點的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確實有利于地方財政自給能力的改善。發展第三產業可以擴大就業領域、增加就業人數,特別是發展擁有高附加值的新興服務業,有利于本地經濟和社會狀況的改善,進而促使財政自給能力向良好的方向轉變。
2.分地區回歸結果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地區間的資源稟賦結構也不盡相同,為了區分產業調整對地區財政自給能力的區域性差異,本文進一步將樣本劃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三個子樣本,并分別對模型(1)進行估計,結果如表4 所示。
由表4 不難看出,無論是東部、中部還是西部,二、三產業結構的變動對于地區財政自給能力均有顯著的影響。然而,產業結構調整對不同地區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對于東部發達地區來說,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第三產業,對于本地區財政自給能力的改善確實有促進效應,且從產業結構變量前的回歸系數可以看到,這種效應在三個子樣本回歸中是最大的。在控制時間和地區固定效應以后,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凈貢獻率的影響略有減少,但依然在1%顯著程度上顯著,對地區財政自給能力有穩健的正面影響。對于中、西部這些欠發達的省市而言,將發展方向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卻使得本地的財政狀況惡化,順應一般規律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式對這些地區產生了負向影響。從數值上看,西部地區的負向影響還要大于中部地區。加入雙向固定效應以后,對地區財政自給能力有穩健的負面影響。相較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化進程慢,城市集聚效應不明顯,缺乏第三產業發展所需的充沛的資本與勞動力投入。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消費市場都存在較大差異,在中、西部發展第三產業不存在比較優勢,同等投入的產出相對更少。西部地區相較于中部地區,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消費市場也存在一定差異,所以盲目推進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升級帶來的損害更大。現階段中、西部地區不應盲目追求高服務業占比的產業結構,應結合自身稟賦優勢,利用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繼續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穩步發展,才能保證自身財政自給能力的逐漸提升。

表4 分地區估計結果
為了控制產業結構和財政自給能力的內生性,使得模型更加穩健,本文引入了工具變量,并采用兩階段最小二乘估計方法(2SLS)。
1.工具變量的構造和檢驗
在回歸方程中,一個有效的工具變量需要滿足“相關性”與“外生性”兩個條件:與內生解釋變量相關,與擾動項不相關,工具變量影響被解釋變量的唯一渠道就是通過內生解釋變量。本文選取了各地區的進出口總額作為產業結構的工具變量。
進出口規模的大小往往作為表征地區開放程度的代理變量,一個地區的進出口規模越大,其開放程度往往越高。而開放程度的高低對地區的產業結構具有重要影響:開放程度大、全球化水平高的地區,其市場化水平也較高,使得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快于其他地區。進出口規模顯然與產業結構具有相關性。
凈貢獻率是一個效率層面的概念,即財政自給效率。進出口規模是一個數量層面的概念。雖然進出口總額會直接影響地區生產總值,但是數量與效率之間并不直接相關。例如2015 年安徽省GDP 與北京市幾乎一樣,但是安徽省財政自給效率為-0.05,北京市為0.31。2015 年GDP 排名前10 的省份,一半為正財政自給效率,一半為負財政自給效率,數量不直接影響財政自給效率。同時,進出口關稅屬于國稅,并不直接進入地方財政,進出口總額與財政自給效率之間的關聯橋梁是產業結構,進出口規模通過產業結構影響地方財政自給效率。因此,我們認為進出口規模同時滿足相關性和外生性要求。以進出口總量作為財政自給效率的工具變量,弱工具變量檢驗Cragg-Donald 統計量為46.72,高于10%偏誤下的臨界值16.38,拒絕弱工具變量假設。
一階段(first-stage)等式為:

二階段(reduced-stage)等式為:

2.回歸結果①考慮到異方差的存在,為了結果的穩健性,我們同時使用了更有效率的最優GMM 估計,回歸結果與2SLS 基本相同。
為了與基準模型進行對比,我們比照上一節內容,依次在全樣本和地區子樣本層面上進行了回歸,表 5展示了在加入進出口規模作為工具變量后,全樣本和分地區子樣本的2SLS第二階段回歸結果。

表5 回歸結果
由表5 可以看到,從全國層面來講,加入工具變量后的估計結果與基本模型的結果方向一致,且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產業結構變量(structure)前的系數變為了0.1827,與不加入工具變量的回歸結果0.0487 相比有了顯著提升,這說明了在全國層面整體推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產業調整政策的重要性。
從子樣本的回歸表現來看,東部地區的表現與全國的情況類似,加入工具變量后的模型中,產業結構顯示出了更強的影響效果,由第二產業轉向第三產業的產業調整政策,對于本地區財政狀況的改善效力比基本模型高很多,達到了0.3043,顯著高于全國整體水平。然而,中、西部地區加入工具變量后的GMM 回歸結果則與基本模型出現了一定偏差:中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動對于地區財政狀況的影響由負轉正,達到了0.1065,并且顯著程度有所提高;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前的系數雖然仍為負,但其結果不再顯著。西部出現了不顯著的負向影響,這與當下西部地區結合自身自然資源稟賦,通過發展生態旅游相關的服務業來改善當地經濟和財政狀況的事實相符。這與我們提出的根據自身稟賦來進行因地制宜的產業規劃原則并不沖突。
綜上所述,由于內生性問題的存在,產業結構對地區財政狀況的積極影響被掩蓋,加入工具變量后,盡管部分回歸結果發生反轉或變化,但核心結論仍表現出了穩健性,即在全國層面上,可以大力推動發展第三產業,以促進財政狀況的改善,但對于某些特殊地區,如西部地區,則應出臺差異性政策,鼓勵其因地制宜地發展第二產業,無須過早、過急的盲目發展第三產業,以防止其對財政自給能力產生損害。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加入工具變量后,無論是在全樣本還是在子樣本回歸中,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果均朝著正向增加的方向變化:原基本OLS 回歸中的正效應在2SLS 模型中被增強(東部地區),負效應轉為正效應(中部地區)或不再顯著(西部地區)。
我們在基礎模型中加入了財政自給能力的一期滯后項,以表征財政自給能力變化的前后期關聯,建立了動態面板模型如下:

其中,下標i和t分別代表地級市和年份;Fiscali,t代表當期當地財政自給能力變量;Fiscali,t-1代表前一期當地財政自給能力變量;Xit表示一組解釋變量,包括代表當地產業結構變量的Structurei,t,代表當地的稅源影響的ln SOEi,t和ln CVAi,t,以及其他相關控制變量。ui代表地區固定效應,用以控制含城市基本情況在內隨城市變化的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εi,t代表誤差項。
由于模型中生態環境與城市化可能存在雙向因果的關系,或存在觀測不到的地區特征與解釋變量相關的情況。為了處理這些問題,本節在計量分析中使用GMM 方法以控制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內生性,進而得到一致的估計。本文在處理內生性過程中使用系統內部的工具變量,我們允許解釋變量的弱外生性,即假定誤差項與解釋變量前期值和當期值相關,但是不能對未來產生反饋。在上面的限制條件下,本節對式(2)進行差分得到下面的估計方程:

上述的差分轉換方法是Arellano 和Bond(1991)提出的差分GMM 估計,消除了不隨時間變化的特定地區固定效應。但是差分轉換會導致部分樣本信息的損失,進而影響估計結果的漸進有效性,因此本節同時采用系統GMM 進行分析。為控制模型中存在的內生性,本文選取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階段到三階值作為工具變量進行估計并將得到的結果與固定效應模型和2SLS 模型匯總進行分析,具體如表6 所示。

表6 全國層面各類模型結果
從表6 可以看出,兩種估計方法都通過了序列相關檢驗和工具變量有效性檢驗。同時,在全國層面,無論是固定效應模型、2SLS 模型、差分GMM 模型還是系統GMM 模型,產業結構的調整都會顯著改善當地的財政效率。使用差分GMM 估計時,產業結構每上升1 個單位,地方財政自給能力會有0.2103%的顯著改善。使用系統GMM 估計時產業結構每上升1 個單位,地方財政自給能力會有0.1559%的顯著改善。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在不同分析方法下的結論穩健,即在全國層面產業結構調整可以顯著改善財政自給能力。
通過籠統的第二、第三產業來構建產業結構變量,在學術研究和政策指導上仍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鑒于此,本部分將第二、第三產業進行細分。根據國家統計局2013 年頒布的《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3)》,本文將第二產業分為傳統工業及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又細分為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航空航天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根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本文將第三產業分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餐飲業、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由此一來,便可以更詳細地區分不同產業對于地方財政績效的影響,從而得出更有學術和實踐價值的結論。計算分地區分產業對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其結果匯總如表7 所示。

表7 各行業影響匯總結果
從全國范圍看,金融保險業和房地產業可以顯著提高地方財政自給能力,該產業的發展可以帶來充沛的資金,進而可以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改善當地財政的自給能力。高技術制造業中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制造業能從技術進步與發展層面改善地方財政自給能力。而農業占比的提高會顯著降低地方財政自給能力,我國廢除農業稅等舉措使得農業占比的提高無法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
從分地區的情況來看,東部地區適合發展金融保險業、其他第三產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制造業,這三類產業比例的提升可以顯著改善東部地區財政自給能力。這是因為東部地區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發展第三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東部地區擁有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的發展所需的人力資源和廣大的消費市場,所以發展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可以顯著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對于中部地區而言,交通倉儲郵政業的發展會顯著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這是因為中部地區四通八達,為我國物流交通的中樞,發展交通倉儲郵政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可以顯著改善地方的財政自給能力。中部地區發展其他第三產業會顯著降低地區財政自給能力,這是因為相對于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快速推進第三產業沒有人力優勢和資本優勢,無法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而從西部地區看,發展房地產業和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可以顯著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這可能是因為西部地區地廣人稀,城市化程度低,發展房地產業推進城市化可以顯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低廉的人力成本,適合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同時,在西部地區發展交通倉儲郵政產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無法改善地區財政自給能力。西部地區地勢不如中部和東部平緩,多山和峽谷,交通倉儲郵政業的發展沒有比較優勢,同時西部地區地廣人稀,第三產業的發展缺少人力資本和消費市場。各地區的產業潛力不同,應該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發展條件設定合適的產業結構調整目標進行發展。
本文通過對我國1994—2015 年29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財政自給能力和產業結構的面板數據進行雙向固定效應模型、2SLS 模型以及動態面板模型回歸分析,得出了產業結構對不同地區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不同的結論。進一步地,本文通過對二、三產業進行細分,刻畫了國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情況。具體來講,本文的結論歸納如下:
第一,由于存在地方政府的重復開發和無序競爭,我國的地區發展狀態并不能單獨地由GDP 評估。根據本文選擇的“凈貢獻”和“單位GDP 凈貢獻率”兩個指標,我國僅有北京、上海、天津、東部沿海五省(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財政自給能力良好,除了可以滿足本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外,還在財政上供養著全國其他地方政府。由此可見,地區發展尚處于不平衡的狀態。
第二,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態亦即財政自給能力有著巨大差異,財政狀態良好的北京市每產生1 單位GDP 會向其他地方政府貢獻出0.3 單位的GDP,財政狀態較差的西藏地區則需要得到約1.2 單位GDP 的財政補助才能產出1 單位的GDP。東部地區每產生1 單位GDP 平均貢獻出0.07 單位GDP,中部地區平均需要得到0.05 單位GDP 的財政補助才能產出1 單位GDP,而西部地區平均需要得到0.23 單位GDP 的財政補助才能產出1 單位GDP。
第三,產業結構對于各地方政府的財政自給能力都有著顯著的影響,但是分地區看,東部產業結構向第三產業增長會帶來正的財政自給能力影響,中西部地區則可能帶來負的財政自給能力影響,而且西部地區受到的負面影響明顯強于中部。從結論出發,我們建議東部地區繼續響應國家號召大力發展以高新科技、金融等為主題的第三產業;中部地區推動交通倉儲業發展,開始嘗試逐漸邁向第三產業的產業發展方式;西部地區則應調整產業結構配置,結合當地自然稟賦,發揮自身競爭優勢,重點發展制造業或生態旅游業相關的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