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榮,呂勁文
(寧波市氣象局,浙江寧波 315012)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放管服”改革將持續深入推進,推動政府職能深刻轉變,優化發展環境,因此,防雷檢測市場監管工作必須朝著“加大市場開放程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服務水平”的方向發展[1-3]。
當前,防雷減災體制改革正在從重點突破、理順關系向完善機制、制度創新轉變,從行政許可向事中事后監管、優化服務轉變,從市場規模擴張向做大做強企業、培育品牌轉變,新形勢對防雷檢測市場監管理念、監管方式、監管任務提出了新的要求。
截至2019年12月,全國已有1 846家單位獲得了防雷檢測資質,其中甲級資質單位有454家。同時,越來越多長期服務于特殊行業領域的公司拓項開展防雷檢測業務。防雷檢測市場從業門檻低,從業人員超2萬人。隨著防雷檢測市場日趨繁榮,無資質、超資質開展業務、掛靠資質、檢測報告弄虛作假等違規行為接連發生,對防雷檢測市場監管形成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氣象局也要求加強檢測資質單位監督管理工作,進一步規范檢測資質認定,健全信用管理體制,提升信息化監管水平。
2019年10月6日,中國人民政府網刊登了網友陽光的呼吁“氣象防雷檢測市場的掛靠行為該管了”,認為“氣象防雷檢測市場處于管理不足的狀態”。從各地氣象部門防雷檢測機構專項檢查結果看,無資質檢測、超資質檢測、掛靠借用資質等現象時有發生,檢測中弄虛作假也屢見不鮮。從各地防雷檢測質量考核結果來看,部分檢測公司檢測質量考核不合格,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違反有關防雷檢測標準開展檢測;偽造檢測報告、偽造數據、虛報檢測點、測點平面示意圖與現場完全不符;檢測項目遺漏、檢測輔助人員不具備檢測能力等[4]。由于氣象部門后續監管沒有跟進,以上的違法違規行為,很多未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置。
防雷檢測市場放開后,一方面部分防雷法規失效、規章廢止,法律法規體系和國家強制標準體系都相對滯后,無法為防雷檢測市場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法規、技術、體系支撐,基層執法人員在執法中,經常出現無法可依,無標準可依的現象。另一方面防雷檢測市場監管體制機制不完善,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防雷檢測公司為氣象部門下屬國有獨資公司,而這部分公司尚未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造成對社會檢測公司的監管束手束腳,“黑名單”等管理制度束之高閣,尚未在基層落地,氣象部門上、下級聯動和互補性不夠,無法形成強大的監管合力。
目前,防雷檢測市場的日常監管主要是上門檢查和檢測質量考核。上門檢查多數是形式檢查,檢查人員按規定填寫檢查表,沒有時間精力去做進一步的深入調查。檢測質量考核基本只能由省、市氣象部門統一安排,基層缺少足夠的技術力量。日常監管常態化、長效性沒有夯實,缺乏對監管對象的分類動態管理,仍停留在定期巡查、突擊性整治層面,對監管對象違法經營行為不能及時發現,或發現后不能及時、有效掌控。
目前,防雷檢測市場日常監管大部分是由縣級氣象部門屬地化負責的,而縣級氣象部門由于人才的缺乏,導致監管難以適應社會需求。主要表現在:一是防雷改革后,縣級氣象部門防雷技術人員大多分流到防雷檢測公司,造成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力量均很薄弱,經常是一個人擔任好幾個角色,兼審批、現場執法、技術服務于一身,不利于工作的開展;二是由于缺少執法經驗、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欠缺,縣級氣象部門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害怕出錯,產生了“不想管、不敢管、不會管”等畏難情緒,在日常監管中常常感覺力不從心。
防雷檢測行業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中,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以及受行業體制定位等問題的困擾,使防雷行業在自律建設方面落后于其他中介行業的改革。目前,雖然很多地方都成立了防雷協會,但大部分依托于氣象部門建立,自主性相對較差,服務少、規模小,發揮行業自律、監督等作用有限,難以適應行業的發展要求。
防雷檢測市場監管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作,應該建立在市場分析基礎上,以完善制度為基礎,以執法人員為支撐,以創新監管模式為重點,以互聯網+監管和信用監管為手段,努力構建“管理到位、服務周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日常監管體系,全面提升防雷檢測市場監管能力[5-6]。
健全防雷檢測市場監管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體系,完善信用評價機制、市場淘汰機制,為防雷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法規和技術支撐。優化防雷監管組織體系,讓審批、執法、服務人員各司其職,全面構建“上下聯動、反應迅速、處置規范”的防雷市場監管體系。健全和完善執法考核體系,做到方法細化、指標量化,全過程公開,著力解決監管工作不嚴、監管不力、程序不規范等問題,提高執法檢查的社會公信力。
突出監管重點,建立動態檔案管理,將信用差、考核不合格等機構作為監管重點對象,將無資質、超資質、弄虛作假等行為作為監管重點內容,提升監管效率。實行“互聯網+監管”,通過全國防雷安全監管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將安全排查、專項檢查、檢測質量考核、投訴舉報等信息納入監管平臺,及時掌握檢測機構業務開展情況。實行信用監管,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評價辦法,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信用協同監管機制,評價結果應用于監督檢查和執法監管等行政監管活動中,并在審批服務、中介超市等政務事務中將評價結果作為重要參考。創新檢測質量考核方式,建立標準統一且操作性強的檢測質量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
積極引進和培養防雷管理人才,特別要重視基層防雷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制作示范案宗、改革培訓方式、技能競賽等多種方式提升執法能力。整合重點執法資源,包括信息整合、人力資源整合、聯合執法等。在信息整合方面,運用全國防雷監管平臺加強信息的分析、篩選、分類、統計,解決違法行為難發現的問題,實現跨地整合。在人力資源整合方面,成立市級氣象執法大隊,結合行政區域和專業性質劃分若干小組,著力解決基層單位執法人員不足的問題。在聯合執法方面,加強與應急、住建、發改、市場監管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推進聯合檢查、聯合執法、聯合懲治失信等工作。
行業協會是溝通政府、企業和市場的橋梁和紐帶,是實現行業自律、規范行業行為、開展行業服務、保障公平競爭的社會組織。加大防雷協會的培育和發展力度,嚴格區分與界定政府監督與行業自律管理的職責范圍,將“體制依賴”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圍內,增強協會自我管理的功能,最大限度發揮其服務、自律、協調、監督的職能作用[7]。例如扶持中國防雷協會作為全國行業自律管理機構,各省防雷協會作為分會,實行全國統一一個章程、一套政策、人財物垂直管理,實現一體化進程,有利于對全國防雷檢測市場實行統一管理,也有利于發揮行業的聯動效應。
堅持服務與監管并舉,以服務促進監管。一方面充分發揮部門專業優勢,加強雷電監測預警、防雷科普宣傳、雷災調查、標準制定、業務培訓等公益性服務。另一方面在檢測資質許可、檢測質量考核、中介超市進駐、信用評價等方面優化服務。通過上門服務、電話、網絡等方式,為檢測企業提供咨詢服務,指導企業完善質量、計量、標準管理制度,指導企業規范誠信經營;通過舉辦防雷檢測行業培訓班、技能競賽等活動,促進防雷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
推行檢測市場淘汰制,把“紅黑名單”或“嚴重失信名單”制度落到實處,嚴厲查處無資質、超資質、掛靠資質、出具虛假檢測數據和結果等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充分發揮執法威懾作用。對發現技術性問題的單位責令其整改,明確整改期限,確保防雷檢測市場規范有序運作。不斷提高執法透明度,及時發布防雷執法信息,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警示防控檢測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營造防雷檢測市場良好的輿論環境。
通過對防雷裝置檢測市場現狀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發現隨著“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檢測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防雷檢測市場監管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因此,從氣象部門實際出發,給出了具體的對策,具有較好的可操作性,為以后的防雷檢測市場的監管工作提供了方向。各級氣象部門只有順應新形勢,樹立新理念,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創新監管方式、優化服務、行業自律、加大監管力度等方式,逐步破解當前監管中存在的問題難題,才能適應行業未來的發展需求。